系统性质疑CP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5:32:48
 

【宏观微察】系统性质疑CPI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徐以升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在目前的统计数据体系里,居民消费指数CPI受到的质疑估计是最大的。近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一句“11月CPI负转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的说法,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

    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关心CPI多少,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拥有的货币或存款的购买力。如果价格涨幅超过了工资涨幅、存款收益涨幅,那明显意味着货币购买力变小,那就是钱变“毛”了。如果我要买房子,那货币的购买力显然也要被房地产价格衡量。

    笔者说的要对CPI进行系统性质疑,就是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出发。这种衡量,我们需要放到改革开放30年的大过程里去——从1978年。

    那个年代有很多代表性的数字,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里一个人有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那时候,如果一个家庭的存款达到1万元,可以被羡慕的称为“万元户”。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指数,到2009年11月,CPI在这30年零11个月里,累计增幅为5.7倍。按照这个指数,大家目前月平均工资为292.1元本应该就可以实现1978年51.25元工资的购买力。但谁都知道,292.1元还不足目前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每月390元)。

    从一个单个物品的价格对比上更能说明问题。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一项有益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我们再从中国价格信息网等地方查询到目前该单品的价格,就可以实现对比。

    第一类食品类。1978年时面粉价格 0.185~0.22元/斤,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本月上海面粉价格为1.19元/斤~1.92元/斤,价格涨幅为5.4~10.38倍。

    1978年猪肉价格0.85~1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11月底鲜猪肉(肋条肉、精瘦肉)价格为9.59、11.39元/斤,价格涨幅为9.59~13.4倍。

    1978年带鱼价格0.305~0.38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11月底带鱼价格8.08元/斤,涨幅21.3~26.5倍。

    第二类高档烟酒类。1978年中华香烟0.55元每盒,茅台酒8元每瓶;当下价格分别为57元每盒,和828元每瓶,价格涨幅为103.6倍和103.5倍。

    第三类衣服类。1978年每套衣服10~20元,目前每套100~500元,涨幅5~50倍。

    第四类交通类。1978年北京地铁票价0.1元,目前为2元,涨幅20倍(北京地铁票价曾为3元,后为鼓励乘用公共交通2007年调低票价)。

    第五类医疗类。1978年阑尾炎手术价格8元,目前90~500元,涨幅11.25~62.5倍。

    第六类居住类。1978年水费0.12元每吨,目前3.7元每吨,涨幅30.8倍。

    此外,由于当时的分配体制,1978年当时城市住宅为计划分配,目前需要自行购买。当时的教育、医疗价格也都非常低廉。这三类涨幅不好衡量。

    从微观处见真实。如果综合进行这样的衡量,自1978年至今只有5.7倍的CPI涨幅,显然不能衡量前述六类价格的变动,如果再加上住宅、教育、医疗,那就更不能衡量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要对CPI衡量的物价变化进行系统性质疑。

    问题在于,5.7倍的CPI多大程度上低估了货币购买的下降?

    我们可以从相反的一个角度思考,1978年51.25元的生活水平,现在多少元可以达到?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是900元,2008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3726元,这分别是是51.25元的17.6倍和72.7倍。如果以3000元来衡量在北京51.25元的购买力水平,这意味着是58倍。

    如果说CPI系统性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那么这对国民福利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30年来我国存款利率基本和CPI保持一致,以存款为主要投资工具的储蓄者一致在按照CPI的增长获取利息。但如果CPI是对货币购买力是低估的,这意味着储蓄和存款人受到了很大的购买力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在股票、地产等投资品涌现的时候,在生活中觉察到货币购买力在以超过CPI增幅的速度下降时,而去执着的寻求投资品。中国的物价何时才会赶上美国?中国的物价何时才会赶上美国?


早上开车上高速公路,开了收音机听上海广播电台的节目,偶尔听到在播一篇中青报的文章:一美元在美国能买到什么?只听播音员声音清晰明快的告诉我们:

美国到处都可以见到“九毛九超市”。在“九毛九超市”里,货品很丰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九毛九以下。有的小东西,九毛九能买好几样,比如:方便面九毛九能买8包;(在中国这样的方便面一包要卖3元,可在美国,3美元能买到25包了)橙子九毛九能买十来个。九毛九能买一瓶炒菜油(比中国最便宜的酱油还便宜,我们家吃的酱油还要5元钱一瓶呢)。九毛九能买一瓶蚝油,一盒鸡蛋(半打),一瓶牛奶,一包青菜,还有一个微型收音机,价格统统是九毛九。在超市里购物,食品不交税,其他物品要交税,那个微型收音机加了8美分的税。九毛九能买三碗桶装的速食面,(这样的速食面在中国的超市,5元一碗。)能买一袋葵花子,一副手套,一个锅铲,一个咖啡杯,一个盘子,一个儿童用带吸管的杯子,能买厨房里用的手巾一卷,一包核桃仁甜食,1个很精美的工艺品篮子,4卷卫生纸,洗碗剂一瓶,清洁玻璃剂一瓶,一盒室内用固体芳香剂,挺大一瓶可乐饮料(1升),1小罐香肠罐头,一大袋饼干。

可供选择的种类还挺多。九毛九能买1包糖,4支中性笔,(这样的中性笔在中国卖2.5元一支)。九毛九能买1包283克的果味胶皮糖,4节5号电池,(这样的电池在中国卖到10元一包了)。九毛九能买一包创可贴,一把剪子,1副扑克,一包肉干,一包口香糖。

可是在中国,一元人民币可以买什么呢?一元人民币只够上一两次公厕。坐一次公共汽车,坐地铁都不成……播音员的话语中带着很多揶揄的成分。

听到这儿,吴钩无语很想补充:一元人民币还可以买一个白馒头,或者一个中肉包,一根油条,大半个大饼,大半瓶矿泉水,一个茶叶蛋……

接着,吴钩无语就想起不久前一位发改委的刘专家关于物价的高论,刘专家说:“物价涨几个点无需着急,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要有三高:即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还说,“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当时就觉很奇怪,此刻越想越奇怪,刘专家是在清醒的状态下发表的观点吗?刘专家真的是发改委专家吗?刘专家难道就没有去过美国考察研究?

很多网民习惯把某些专家教授,称之为“砖假、叫兽”,现在看看,还是有几分理由的。例如,刘专家就是一个。美国和中国的物价,在实际生活中是如此对比清晰,为何他居然可以无视?

很多专家爱把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来做比较,然后计算出美国的物价远远超出于中国,其实,就是一种忽悠。美国人均年收入大约3.5万——5万美元,中国民众年平均收入大约在1.5万——3万元人民币,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大约是3万元人民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均年收入作为基础,美国人赚1美元,中国人则赚不到1元人民币,收入水平还算接近。但是,当我们把美国人和中国人各自的实际购买力一对比,物价的差距就立马显现出来了,比如上述有关一美元和一元人民币可以买到什么的举例,就很说明问题。

不妨再例举一些:

在美国买辆奔驰E-320,50000美元,对于年薪10万美元的人,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在中国买辆奔驰E-320,980000元,对于年薪10万元人民币的人,相当于十年多的工资。

在美国加满一辆轿车的油箱30美元足够。而在中国加满一箱轿车汽油得花300元人民币。

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50美元上下,吃份麦当劳巨无霸4美元,订一个大生日蛋糕20美元,买一盒哈根达斯4美元,买台苹果5计算机1500美元,耐克和阿迪斯平均60美元左右一双。

而在中国买双意大利皮鞋1500元上下,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20元,订一个大生日蛋糕200元,买一盒哈根达斯60元,买台苹果5计算机大约2—3万元,耐克和阿迪斯平均500元左右一双。

按照这样的实际购买力所表现的物价,中国的很多日常消费物价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如果我们以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人民币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人民币来计算,那么物价与收入之比相差的就更加惊人了,实际上物价也就显得更加高昂了。不知那些个专家为何闭着眼睛伸着舌头胡说一气?

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公开的时代,想要利用信息不对称玩点花样,已经很难成功了。相信没有中国人希望专家给出虚假的信息和观点,没有中国人愿意被所谓专家蒙骗。 政府应对什么高度敏感:产权还是物价?我们对于政府强力干预物价表示失望。是对物价还是产权保持高度敏感,背后是作为公共政策依据的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的较量。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凯恩斯主义已经破产。政策取向,何去何从,需要慎重抉择。

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10〕40号,通知要求政府部门稳定物价。通知主要关注的是农副产品供应和交易。我们认为除了第八条具有一些积极作用,属于无害规则以外,其他各条或者有违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如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五条;或者是废话,如第一条,第二条。或者是干预正常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如第十条。或者是在常态下政府本应一直在做的日常工作,如第十三和第十四条。

在建设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应对于什么保持高度的敏感?我们认为要回到保护产权和保证契约履行上来。对于公民的产权受到侵害时和合法契约得不到履行时,政府应该高度敏感,例如目前各地此起彼伏的强制拆迁浪潮。而对于物价,除了在极为特殊时期如战争当前,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事件以外,政府对于价格干预都是需要极为谨慎。为什么这样说?在一个扩展秩序或“合作体系”中,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乃是合作秩序的基石。对于作为基本权利的财产权利的侵害,如论打着什么口号,指向什么目标,有着多么美好的蓝图,都极有可能侵蚀到合作秩序之根本,因此,对于财产权利的干涉,国务院要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哪里发生了侵犯产权的事情,政府部门就要追查到哪里,哪里的地方政府不追究,国务院就要去追究(行政责任)。当然,应当走司法程序的,政府应当尊重司法。目前侵犯产权的事例风起云涌,各级地方政府难脱干系,国务院应当比对物价更敏感。经济体系是合作体系的子集。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价格是一个竞争过程发现的结果。对于作为发现过程的结果的直接行政干预乃是对那个发现过程的伤害。行政力量对价格的干预,一定会预设一个行政权力当局认定的“正确的”的价格。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正确的价格乃是交易竞争过程中供需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任何行政力量认定的结果。对于价格的直接干预,一个直接后果是扰乱相对价格体系,给出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二是导致进一步干预正常的产生价格信号的那个竞争过程,直至对合法产权作出限制乃至侵害,因为合法行使产权和契约自由有可能与对价格直接的行政干预措施相矛盾。

此前,我们呼呼慎提"民生政策",慎提"收入分配改革",与本文的基本逻辑是一致的。民生政策和收入分配改革是对要素收入的最终结果的干预,也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政策措施。旨在建立某种美好的、善的结果状态,用家诺齐克的说法,乃是一种“模式化分配”模式。模式化分配需要对产权持久干预,这是其致命弱点。而当前对物价的干预,也是对相对价格体系的一种模式化”“纠正”。这是不可完成之事,其理由不必重复。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大辩论的全部结论都可以照搬到这里。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权威当局没有足够的能力收集和处理瞬息万变的分散经济数据,以制定那个“合理的”相对价格标准作为价格干预的标尺。行政权力机构也许说,按照经济学的原理,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就是他们的“合理的”价格。哈耶克(1991[1949],178)早就指出,成本曲线不是一个已知的客观事实。 “ 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廉价的生产方法必须由企业家去发掘,去更新,有时甚至每天去发掘。……在竞争社会中,使价格降至最低成本(销售的产品能按这一成本生产出来)的力量,在于给予任何掌握一种更廉价的生产方法的人自负风险加入竞争的机会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价格吸引顾客。但是,如果由权威机关来确定,就排斥了这种方法。……中央权威机构必须承担起企业家的所有职能”(178).中央计划经济的经济计算之不可能性,其理由适于分析任何一种竞争性领域的价格管制问题。

《通知》背后存在一种幻想,似乎控制住米袋子菜篮子等基本农副产品价格,稳定了这个龙头,物价也就出不了大问题。这是一种只看局部不管整体的错误看法。相对价格体系是一个千万种产品和服务之间相互调整和吻合的构成的比价系统。试图干净地干预某一个领域的相对价格而不影响其他领域的相对价格是做不到的。相对价格体系的任何局部的干预都是全局意义的,如果干预是一个价格扭曲,那么这种扭曲迟早要传输到其他领域,从而反过来“熨平”干预措施。如果你坚决要试图阻止这种市场的自发抵制“行为”,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回到1978年以前的全面中央计划经济。我想这绝不是此次物价干预《通知》的初衷。

正如张维迎所批评指出,我们的政策措施是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而“凯恩斯主义关心短缺问题,不关心长期问题。如果一个短期的政策,没有给这个国家长期发展带来伤害的时候,为什么仍然要坚持这样一种政策呢?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虑,因为政治家一般只考虑短期的事情,不考虑长期的事情,凯恩斯主义也就适合只考虑短期利益的政治家使用,非常不幸,短期有时候太短,来不及逃的时候就发生了。”《通知》表明政府“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物价问题,甚至有必要的时候,要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这是一个新的说法。实际上说白了,计划经济时候的价格管制。”,对此张维迎呼吁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呼吁我们重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

我们呼吁,驾驭现代社会的经济(非常不好的提法,经济体系的运行不需要超然主体去“驾驭”,这里迎合一下时下的提法),需要的是对于财产权利和契约履行方面受到的侵害高度敏感,而不要在物价波动面前成为惊弓之鸟。回到亚当.斯密,回到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制度条件的维护,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当务之急。
美国CPI创新低引发一片质疑 指责其损人利己美国CPI创新低引发一片质疑 指责其损人利己

http://www.sina.com.cn ; 2010年11月19日 09:38  北京晨报
  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通胀压力。可是,滥发货币的美国物价却不见上涨。来自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10月份美国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仅上升0.6%,但仍远低于2%的通胀目标。这是美国自1957年开始编制该数据系列以来最低的通胀率。

  CPI数据为美联储壮胆

  虽然美联储已经采取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而近期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上涨也非常迅猛,但似乎对美国的物价水平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劳工部周三公布,10月份美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微升0.2%,低于分析师原先预估的0.3%。10月CPI增幅偏低主要因为汽油价格持平以及其他产品的成本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10月份美国CPI构成中,原油和食品部分都有所上涨,但食品价格涨幅仅为0.1%,低于前两个月的涨幅。

  不过,美国物价走低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美国哈里斯银行首席投资官杰克-阿布林称,“这份数据为美联储壮了胆。CPI数据不及预期,强化了伯南克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合理性。”

  用全球通胀解决自己的通缩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后李巍认为,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与美国物价走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物价却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之下急剧走高。上月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4%,韩国上涨4.1%,远高于预定目标。

  “美元三分之二是在国际市场流通,他们实际上在用全球的通胀来解决自己国内的通缩。”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

  再提改变中国增长方式

  在部分学者看来,中美两国CPI如此大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经济关系形态。李巍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廉价出口,压低了美国商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证券资产,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李巍表示,中国经济由倚重制造出口转向自主创新,实现产业转型是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造成了不同的消费价格指数。摩根大通中国投行副主席龚方雄认为,“中美两国目前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大相径庭,发达市场的核心通胀率下滑到5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它们主要应对的是近期核心通胀率的下滑趋势和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的通缩力量。而中国近期的宏观数据却表明,明年甚至存在经济过热的风险。”

  晨报记者 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