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标准华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21:59
“他的华语可真标准啊!”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通商中国于15日举办的欢迎习近平访新及新中建交20周年招待会上,听到出席者由衷地赞赏正在台上致辞的习近平。
其实,大部分出席者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位未来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而且,也没有什么机会直接听到他的发言。这不是因为大家身处新加坡,而是即便在中国,除非特定的政治群体,一般人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具体感受他的言语特色和风格。
之前,人们都是通过报章文字和照片了解他的动态,电视新闻的影像虽然是活动的,但是官方的新闻片段很少给予同期声,观众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因此缺少了穿透距离的声音感染力。他的中气是否充沛?声音是否洪亮?语调是否平缓?口音是否标准?看似是对政治人物的好奇,但是带有个人特质的声音,能够加强公众对他们的确认意识,提高他们的亲和力。
虽然很多人没有亲自参加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些场合的活动,但大部分美国人、包括其他国家的民众,对他的音色和话语风格并不陌生。因为,奥巴马从竞选到就任后的政策宣示,都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让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很多人还会主动搜索他的演讲片段,人们也因此记住了他的口音和腔调,从而感觉对他是有些“熟悉”的。
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语言,从毛泽东时代的湖南腔、邓小平时代的四川调,到江泽民时代的扬州味,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以至于中国大陆扮演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特型演员,都学得一口的湖南话和四川话,在影视屏幕上大行其道。很普遍的一个情形是,很多中国人,不管籍贯为何,大都看着“爱国影视剧”长大,对于这两个地方的方言,多少有些熟悉和理解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影视传播对语言影响的另类结果。
此后也曾经出现过几部关于中共领袖的影视作品,大概导演希望改弦更张,拓宽发行面,让几位中共领导人在屏幕上都讲起标准的普通话。可是,习惯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各自家乡口音的中国观众,却对此别扭不已,这也算是政治语言习惯症的中国特色吧。
然而,中国观众对毛邓语言的熟悉,并不是因为实际聆听过他们的讲话,而是很大程度上影视塑造的结果。比如毛泽东,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这句,对于他的语言方式、讲话特点等,基本上所知甚少。反而是影视剧里的特型演员的话语方式,成为民众印象的主导。
中国领导人的方言,其实是历史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随着教育条件、语言地位的演变与发展,领导人的地方口音也不断淡化,日益趋向标准,这也显示中国现代化的结果。胡锦涛略带泰州口音,但几乎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发音。习近平则更是标准的华语,吐字清晰、语调平缓、音色颇佳。
中国民众与最高领袖之间的接触,除了小范围的特定场合,比如被视察、被接见之外,很难有机会在公共范围内实际感受领袖们富个性的语言魅力。中国没有全国式的竞选或演讲,每年国家主席的新年献词、人大政协开幕的领导人致辞,都是报告式的宣读,谈不上什么感染力。而其他高级领导人,更无法在全国范围传递自己的声音。只有总理一年一度的记者招待会,才是真性情的体现,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和民众的话题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