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星期一,阴:高一物理、语文、数学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9 03:31:56

1115,星期一,阴:高一物理、语文、数学课

今天共听了三位新老师的汇报课。

上午第二节,高一(7)班的物理课:《力的合成》。整节课从教学设计和教师自身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教师从导入开始,在课堂上想了很多的办法,分别让好几位学生上讲台演示,或者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增加学生的亲历亲为,也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很重视对学生预习的落实。这节课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教师安排了一个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合力的方法。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来这个实验可以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可以成为公开课上最出彩的地方。但是,从学生实验的效果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个学生实验是失败的,我不是指实验结果一定要怎样准确。

首先,教师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出现的问题没有预案和防备,好在教师在学生开始进行实验后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予以纠正,但学生存在有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其次,对学生实验的具体要求不够明确。我在以前的听课反馈中谈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想顺利开展的一些必备要素,物理实验的要求可能更高。一是场地和分组安排,象今天一排四位同学为一组,我发现显然不利于学生交流与合作,如果前后四位学生一组可能更方便一些;二是小组组织安排,谁是组长、谁记录、谁发言、谁负责器材、哪些人演示、最后对结果怎样评价等等,都要一一落实下去;三是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在PPT中也打出了实验方案,但只是两个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学生可操作的步骤。当然,这一切都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完成,但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实际上实验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科学精神。再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实验结束了,要让学生来展示成果,哪怕失败了也很正常,要让他们在分享别人成果的同时来寻找自己的问题和原因,而不要教师去越俎代庖,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关键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当然,教师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所以知识讲解很清晰,教学组织也井然有序。关键是要把权力适度地下放——“教师讲一百遍,不如学生自己学一遍”。

最后,铃声一响,最好马上就下课,没有说完的话下节课再说好了。

 

第三节,高一(2)班的语文课:《象山那样思考》。象所有的新教师一样,教师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肯定做了大量的准备。课件的信息量很丰富,特别是将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整理得很清晰,在教学中一环一环地展开,让学生跟着一条主线来思考并回答,很符合教材的思维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逻辑的发展,寓教于一个个问题的深入,主题特别明显。但问题也在这里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出现了,语文教学肯定要大大体现思想、观念的教育,但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也不是地理课上的环境教育,由于太突出作者的意图,严重的地方,教师的教学成了某种说教,好在有课件的随时调节、调味。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不能弱化,就是在文本的欣赏中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也在做,但被大面积的思想教育淹没了。

这个问题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语文组的同仁们提出不同意见。

 

第七节,高一(9)班的数学课:《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象前面两位老师一样,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精神可嘉。能够在单调乏味的数学课中介绍数学家和数学史、甚至插入漫画,说明教师很会想办法,尽力使数学课不那么枯燥。再加上教师的亲和力,整堂课虽然容量和难度很大,但到最后学生参与还是蛮积极的。所以我说,象前面两位老师一样,教师的教没有问题,关键还是学生的学。就是学生听了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还没听懂和学会,有多少同学在这些知识点上还没有弄清楚,这是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要时刻关注并加以调控的。我们不一定要竭力去完成各项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教下去的知识学生弄明白了没有,并因此而教、再教、学、再学。数学课上,通过练习是相对比较直接发现学生的不懂的,教师要善于去发现,不要错过这样因“不懂而施教”的机会。这是新教师普遍所“不敢”、“不敢停下来”的地方,所以我特意提出来,教师可以都问问学生,而不要我们以为“他们都懂了”。——这节课上,教师列出了很多的习题和思考,但总共只叫了三位学生回答和一位学生上黑板画图,作为数学课,我认为太少了。而且有几道题目,学生还没反映过来,老师就讲下去了。长期以往,要出现“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的两极分化,而我们的目标是——把不懂的知识教懂,把不会的学生教会,把差学生教好。——所以,我们要教方法,而不单单是知识本身。比如说,这节课中对图文转换的方法要求很高,但老师画得还算多,而学生画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