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6:31:56



埃菲尔铁塔的精彩,水晶宫的璀璨,电话问世的神奇……都让人对每一届世博会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渴望。加之各界世博会都会有美轮美奂的各式建筑,有琳琅满目的展品,有多姿多彩的节目……这些夺目的形式和内容,都注定了会有好多人去看世博。

果不其然,上海世博会开馆短短的时间,已经多次出现了每日客流30万以上,这庞大的队伍足以让人震撼,也让我们感到开心:不错嘛,这么多人关心世博,关心我们未来的走向!然而抛去浮华和躁动,我们会在一些贴吧中发现,许多观客忿忿的抒发了对世博展馆的不满,认为本届世博无非就是“排队、转圈、看宣传片”。本以为自己失去了宝贵的时间进去展馆后会大开眼界,收获一番惊喜的,却不料在展馆看到的,除了有关这个国家的发展史、风俗民情的宣传片外,好像并没有展示什么高科技的物品。大失所望之下,只好发牢骚泄不满。

是己而非人,本是俗人之通病,既不能免俗,发发牢骚也就很正常了。但静下心来,我时常会思考:或许,本次世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对于多年来为人们所推崇的盛会怎么可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世博所带来的不满情绪,到底是世博会组织者的错误,还是我们游客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呢?

我突然想到,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经常会去逛一些庙会,那热闹非凡的景象着实会让一部分人兴奋,是否有一部分人就把这世博会等同于庙会了呢?所以在心理上事先就给世博已界定了呢?其实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世博会的科技文明往往是以强大的文化意识为背景的,不去用心的“读”世博,读出其潜在的内涵,而是采用走马观花似的猎奇法,这是不可能解读到展馆精神的。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采访中说道:“国宝、高科技都不过是服务于主题的表现形式。就像小美人鱼铜像,丹麦馆的展示核心并不是它,而是自行车。不好看?但这正是丹麦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理解,一个易于交流、紧凑型的城市。城市规划不该以汽车为本,车道越来越宽,而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自行车馆展示的是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这才是丹麦人真正想告诉世界的。”

托马斯·赫斯维克也在采访中提到希望游客们在种子圣殿能关掉手机,静下心来体会。

是的,匆匆而过的游客是不可能听到花开的声音的。对于世博我们不仅要善看更应该会善读。

看,或许只是让眼睛有了光彩,唯有读,才会让心灵有感慨、有震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工作。

教学中,时常会有抱怨声入耳:学生抱怨文章没意思,趣闻性不强;老师抱怨文章主题深度和学生理解水平有差异;同事抱怨当今学生素质亟待提高等等。

在抱怨声中是难以听到对问题反思的。其实静下心来,我们立刻会发现:我们的教材中无处不有阆苑奇葩,竹篱茅塘,天光云彩……可这些无与伦比的美感有多少学生能用心灵去解读,去思考,去沉醉呢?我们常常看到的一幕就是心不在焉,热衷于社会新闻似的眼神,忘记了人的思维品质中还有一种叫深刻性的概念!还有,老师自身!不是也常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吗?不是也时常略有所得便欣欣然忘乎所以吗?

殊不知,正是我们那颗浮躁的心,遮住了美的光芒!

我们在学海中选择了做一名匆匆过客,当然也就无法感知到求知所带来的独特韵味,无法领略到美的真谛。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尤其在当今这个千奇百怪的社会,各种眼花缭乱的事物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无论对世博,还是对读书,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静的心态!老师们唯有静的心态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真正谈得上严谨治学;学生们唯有静的心态才能使自己逐步脱离肤浅!

 

闲暇之余,别忘了问自己一声:“听到花开的声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