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英雄:访珍宝岛保卫战一等战功荣获者于洪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21:25:02
卫国英雄:访珍宝岛保卫战一等战功荣获者于洪东http://news.QQ.com  2009年09月07日09:10       我要评论(14) 第 1 2 3

王金岭(左)与一等功荣获者于洪东(右)

  2006.6.9上午,老英雄于洪东来到了军事博物馆,在亲手炸毁的苏军坦克旁边。

  被访人物简介:

  于洪东,辽宁省金县人。1963年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我军某部特务连侦察排排长。在1969年著名的珍宝岛保卫战中,指挥果断、作战勇敢,击毙击伤敌人多名并亲自带队炸毁苏军T62(当时世界最先进)坦克一辆,现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车号545)。

  于洪东作为共和国的功臣,党和国家给了他崇高的荣誉。1969年4月,他被沈阳军区荣记一等功,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两次亲切接见,曾历任陆军某团参谋长,某师副师长,河南省鹤壁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后转业到辽宁省大连市林业局副局长,在此位置上退休。

  他的光荣事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陆军46军军史、138师师史等史记中。长期的军旅生活,使其形成了朴实、耿直、刚直不阿的性格。

  访问者:北京三略观察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王金岭

  访问地点:大连、北京

  访问日期:2005.9、2006.6

  王:司令您是哪一年入伍的?

  于:1963年。

  王:入伍前做什么?

  于:先是念书,后做潜水员。念书的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人没有饭吃,学校也荒了。以前我很淘气,老师总为此批评我,不过我淘气归淘气,学习还是很好的。60年代中国出生率特别高,农村学校少,老师也不够用,国家就从中学生里选一批人去重点学校培养,然后去当中小学老师,当时我就被选中了……

  王:噢!您还当过老师!?

  于:没有,没当成!

  王:为什么?

  于:当时我的班主任曹老师找我说:“于洪东,听说上面可能让你去当小学老师,我看你对数理化的理解很快,一看就懂,考高中上大学不成问题,你别答应这事。”那时我上初三,对学习很刻苦,有钻劲,不懂的地方回家点煤油灯也要看明白,心想:也对阿,我的学习确实不错,应该去读大学,以后还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后来领导让我去当老师,我坚决没去。

  王:原来如此!

  于:这中间还有个插曲,一个叫徐永良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给我使坏。他向上面汇报说:“于洪东说了,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这下让学校领导误会了,以为我诬蔑教师这个行业,差点开除我,最后我被停学了一个月。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很严重的事,精神上造成极大压力,至今我也搞不懂徐友良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害一个孩子。

  王:没当孩子王。后来呢?

  于:继续念书,60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学校荒了,我读书的学校也下马了。我被分到“大连水产技术学校”学习养殖贝类藻类,还没等毕业,“大李城子养殖场”有个科研组就把我要去了,在那干了近一年,就被挑去做了潜水员。

  王:这是那一年?

  于:61年底吧。

  王:实际下过潜吗?

  于:下过。

  王:多少次?

  于:实际下潜次数记不清楚了。

  王:太多了。下潜是为了什么?

  于:我所在的船是捞海参的,那时候国家规定捞海参只能在春、秋两季,下潜都是师傅们下去,我算学徒,所以当时还不能正式下潜,后来熟了就下了。但海下修理则不受季节限制,我们是在“城山头”(大李公社所属)周围几十里范围内作业,这里的刺身最好,在全国来讲是最好的,特别是“海洋岛”的刺身,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惜的是,当时那里是重要的军事要点,轻易不能去。

  王:听说您入伍的经历还挺有趣的?

  于:是。62年就开始征兵,我岁数小,才19岁,本来轮不到我,赶巧,有天我去厂部办事,让厂里的曹书记看见了,问我当兵愿意去吗,我没有犹豫,“好!”就这么去了。

  王:当时为什么那么痛快的就答应了?

  于:哈,这里有缘故,我干重潜水时,因夏天是海参的繁殖期,规定不让拣,我们的潜水组人员就参加国防施工建设,通过水路往“城山头”运水泥、沙子、钢筋等,但当时并不知道是国防施工,货物运到了才知道。每天中午吃饭时,部队都给我们弄了四个菜,还有酒。当时我想:“军队生活这么好,顿顿有酒啊。”其实那时人家是照顾我们,可我就以为军队生活就是这么好。那时穷啊,没吃没喝的,自然灾害那年我们那里农村也有饿死的,我念中学时,有时中午吃个大萝卜就是一顿饭,饿怕了。军队生活那么好,为什么不去,所以,没犹豫就答应了。去了就对了,不然现在还不知干什么呢!后来体检一合格,直接就给我拉到延边龙井去了,就这样当了兵。到了部队发现,这生活没有想的那么好,也就是高粱米、土豆、大白菜!我心想:“不对啊,怎么伙食变次了?!后来才搞清楚,部队生活是很艰苦的,当时吃的好只是人家接待我们!

  王:哈,整个一错觉,但如果没有这个错觉,就不可能去当兵,不当兵也就不可能成为日后国家的功臣。唉,司令,当年在海上作潜水员的经历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于:有太大的影响了。潜水员的工作危险性是很大的。当时我国的技术设备并不过关,不像现在比较完善,危险随时伴着你。

  王:下潜时有什么装备,

  于:除了潜水服,自我保护的东西就一个——一把不到一米长的鱼叉。

  王:水下有什么样的危险?

  于:水下没有灯光,全靠自然光和目视,随着水质的好坏和深度的加大,能见度越来越差,最坏时不到半米。鲨鱼过来看不见但能听的见,潜水帽起到了扩大声音的作用,鲨鱼向你泳过来能听见它快速划水的声音,其他鱼没有那么大的动静。这时就要提高警惕了,采取的措施通常是放气、下沉到海底、不动,让鲨鱼走,因为鲨鱼不吃死物,这招很灵,是老潜水员在实践中总结的诀窍,要是悬浮,就很危险,鲨鱼就要进攻,但不是每种鲨鱼都咬人。如果实在躲不过去,就只能用鱼叉捅了。还有一种危险就是水下压力,因水下压力很大,往下走是超压,往上走是负压。上来的时候速度快了,身体里的氧气和氮气就有可能形成气泡,一旦气泡进到血液里,人就完了,这就是潜水病,而如果进到大脑里甚至会要命。所以我们从水下往上走的时候都是走一走停一停,让身体逐渐适应。就这样,我们这些做重潜的也要每年去高压舱休养调理半个月才可以。

  王:我经常看到电视上有人背着小氧气瓶在水下,您们就是那样吗,我感觉他们很潇洒啊。

  于:那些人是轻潜,他们往下不超过20米。我干的是重潜水,就是头戴特大的铜帽子那种。我干那时候能下潜到30米,现在重潜能到60米,可能还多。

  王:就是说做潜水员时培养了您勇敢果断的性格。

  于:对,那段经历让我在碰到危险时不考虑害怕和怎么躲避,而是积极想解决它的办法。这个观念是在海上形成的,因为在大海上作业,无论水上还是水下,遇到难事,是没有办法躲避的,只有迎着困难上才是出路,否则只有死亡。后来我想,如果让我去征兵就多征渔民,因为渔民在碰到危险的时候没有躲避的余地,只能迎头而上。在这种环境下培养成的性格,是战场上最需要的。在战场上碰到敌人你不能去躲避他,而应该去想怎么解决他。我认为日本人的性格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是海洋民族,跟蒙古这种马背上的民族性格就不一样,和平坦的中原上的民族性格更不一样。

  王:您的这种性格对您入伍后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于:我当兵初期的时候个子比较小,还不到168cm。63年6月份我被分到特务连警卫排,我本身就喜欢枪喜欢车,尤其喜欢五六式冲锋枪,所以觉得特别高兴。可能因为喜欢,悟性也高一些,枪打的特别好。64年大比武,沈阳军区有个表演团,到各个部队去巡回表演,目的是推动大比武,使军队走向更高的水平。表演完以后,表演团的人还跟部队的人做对抗赛。我就参加了打靶对抗赛,团里谁都没想到,我居然把表演的人打败了,对抗下去了。我当时在397团(现在的412团),团长叫马福顺,我的指导员叫陈树林。马团长就问指导员我是不是党员。我入伍晚,哪能是党员。指导员说:“是培养对象。”马团长说:“还培养什么,赶紧入党~!”回来后,党支部连夜开会,第二天让我写入党申请书,1964年10月1日,就让我入了党。

  王:入党以后对您在工作上有什么改变吗?

  于:到了66年要提干,警卫排长缺编,要提我做警卫排长,当时还要调查家庭情况。因为父亲的“所谓四不清问题”,团里说先暂缓提拔。隔了一年,67年,团里说:“必须得提拔使用于洪东。”就让我做了工兵排排长,这下把我难住了,工兵的学问不小啊,而我当时根本没学过工兵的那些东西。但我一琢磨,让我干这个就不能不懂,就废寝忘食的学习。当时干什么都是先集合,学毛主席语录,当别人在学语录时,我却拿着计算尺算怎么爆破。结果年度总结的时候有人检举我,说我学习毛主席著作态度有问题,这下把我抓着了,作为“单纯军事观点”的典型,检查了好几遍。最后还是我的指导员出来帮我打圆场才过关。

  王:在工兵排的这段经历,是奠定您后来炸毁苏军坦克的基础?

  于:是。

 

1 2 3

 

  这是被地雷炸毁后,为防止T62“再生”逃跑被友军75无后座力炮击中的弹着点,至今仍清晰可见!

坦克的炮管在双方争夺时被炸断了,这是后来重新焊接上的。

  王:珍宝岛战役是68年的事吧?

  于:是69年。67年冬天中苏关系变紧张了,我们的边防部队和苏军发生了身体接触对抗——就是不动武器,赤手空拳的进行搏斗。苏联军队比边防队员高大,不用武器打占便宜,我们的边防队员时有吃亏。后来我方将133师(现在的138师)所有的侦查兵集合起来,拉到乌苏里江去支援。因为我是工兵排长,就没去前线。68年的9月末,由于那里条件特别艰苦,我们团的侦察排长身体支持不住了,当时特务连指导员叫刘宝海,他向上面报告请求再派一个排长来,于是全排官兵签字写请愿书指名让我上去。

  王:当时他们为什么要写信请您去呢?

  于:原排长尹庆国的身体垮了,不能继续工作了。当时那里条件特别艰苦,就像电影《林海雪原》里面一样,夏天开汽艇,冬天都穿着滑雪板,对身体要求很高,他的身体坚持不下去了。团里主要领导看见了请愿书,立刻就同意了。让协理员韩玉吉拿着信找我谈话,他找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先看看这个。”看完后我说:“我明白了,你就说让我什么时候出发吧。”这件事情还有个插曲,当时我已经26了,家里有未婚妻,已经申请结婚,团里也同意了,马上准备回家去结婚。结果团长说:“你三天以后出发。”我回去就给我家里和未婚妻写信,说:第一,现在我不能回家;第二,近期不能结婚,等着我。但是女孩子不能等,最后就和那个未婚妻分手了。我是10月3号出发的,走到一半时下起大雪,火车走不动,地方政府组织民兵、群众还有解放军去铁路连夜挖雪,火车才能继续开动,比正常时间晚了24个小时才到牡丹江。那时候火车条件不行,要暖气没暖气要水没水,受了很大的罪。

  王:您这记忆力可太好了。

  于:我经历的事我忘不了。说说前线报到的事儿吧。火车从牡丹江出发,到佳木斯又下雪。我们排当时驻在乌苏里江边的东安镇,从佳木斯到东安还有二百多公里,而且途中大部分都是无人烟地区。雪下的很大,没办法离开,只能在佳木斯农垦招待所住了一个礼拜。每天就看大黑板写着每天到哪里可以去,住了一个礼拜终于能走了。5点汽车出发,4点我就醒了,第一个上车。坐了一天车,终于到了目的地859农场,当听说我是新报道的排长,农场就派了一辆解放大卡车送我到边防站去了。

  王:那报到以后的情况呢?

  于:那就紧张了,上面就给通知:有针对性地训练。

  王:什么是有针对性的训练?

  于:那个时候苏军的侵犯行为变本加厉。我们的军人进行边防巡逻,路遇苏军后他们就拳打脚踢,一直发展到用棒子打我们,只是不敢用武器,如果用武器他们就被动了,因为在国际关系中谁先开第一枪那是政治问题,我们也是这样。于是我们全线的侦查兵都开始练棒击,给我们当教练的是长春体育学院的武术教练,教我们怎么使用棒子。教了技术要领和实战要领,包括一对一怎么打,一对多人怎么打。等到12月份就开始练习枪战和战术演练。

  王:那这个棒击训练完了以后在与苏军的对抗中应用的情况怎么样?

  于:后来没用上棒子。苏军考虑到我们也有可能用棒子对抗,就准备用武器了。当时沈阳军区的首长的决定非常正确。69年1月份,我们接到通知:侦察兵全部集中到饶河县(现在的饶河市)。准备在一起报复苏军在一月份的对我们的突然袭击。到底是对苏军对我们的哪次袭击,历史有两个说法,一个是68年12月23号,一个是1月5号,不知道是哪次,但是两次都是真实事件,而且中国都吃了亏。当时侦察连副连长陈绍光带领一个排在七里沁岛巡逻,碰上了苏军。我们才30多人,那次苏军出了一百多个人,用棒子把我们的人都打伤了,其中还有9个重伤。一看苏军就是非常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他不是单纯的对我们的巡逻分队下狠手,而是让中国看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王:还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那你们当时是怎么对此进行训练的?

  于:训练的内容太多了,我就简单说几个。第一,饶河有个大岱山,我们在其附近选了一个跟珍宝岛的地形非常相似的地方进行模拟训练。第二,我们一个月没有出去巡逻,让苏联以为中国害怕了。而苏联还派军队继续巡逻,这样我们就暗中观察他们的的行动规律,研究对策和作战方案。最后定下来怎么将苏军引进包围圈,怎么消灭他们。

  王:那正式战斗情况怎么样?

  于:我们头天晚上就上岛了,隐蔽工作做得特别好。3月2日。战斗英雄孙玉国带领一小队去巡逻,上午八点钟,苏军果然来了,他们一直追着巡逻分队到了包围圈。这时候孙玉国拿着大喇叭说:“向你们提出强烈抗议,你们入侵了我们的领土,你们必须退回去,否则的话一切后果由你们负完全责任。”这其实是在对埋伏的部队说明苏军已经上当了。孙玉国又说:“你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那边有四十多个人,那边也只有40多个人。”这也是暗号,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敌人的情况。就在这时候,一个苏军踩到了我方一个成员,他一下站起来,被苏军用冲锋枪打倒牺牲了。我们上岛前约定是两手准备,带了枪,也带了棒子,如果苏军不开枪,我们就用棒子教训他们,如果苏军开枪,立即扔掉棒子开枪还击。所以我们的子弹都上了膛,随时可以战斗。一听到枪响,大家把棒子全扔了,立即开火。没过十分钟,南边那四十来个苏军都被打死了,我们这边的人也有伤亡。北边还有一部分苏军,他们听见枪声,也就地卧倒开始战斗。那些苏军训练得比较好,一看就知道不是新兵,也让我们吃了点苦头。那天我方损失了20名,伤了30个。但是苏军损失的更大,光被打死的有60来人。

  王:这是2号的战斗?

 

前边的这两个钩子,就是当年用来挂绞盘钢索将坦克从江里拽上来的。

  王:那当天晚上打仗了么?

  于:没有,全部隐蔽,当时是12点半左右,我们选好阵位,进入了隐蔽状态。一个半小时以后,大概两点多左右苏军上来了,也想搞潜伏,他们没想到的是我们先潜伏了。苏军上岛是开着装甲车来的,在距离我们不远处熄火不动了。我们可以听见苏军讲话,但是听不懂,我对部下说:“不要动,我去侦查情况。”上前一观察,明白了苏军上来也是潜伏。我们的装备中有一个报话机。我立刻去报告,说:“我是岛上潜伏组排长,有情况报告。”对方说:“请讲。”我说:“苏军有动作,开着装甲车,有人讲话,我听不懂,目前静悄悄没有动静,好像是潜伏。”对方说:“你开着机器等着。”我等了二十多分钟,对方来了回应,说:“首长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你们继续潜伏,千万不要被发现,有情况随时报告,天明部队上岛你配合作战。”我说:“明白。”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苏军也来潜伏,明天出来巡逻,肯定要吃大亏。

  王:那时候不讲明语么。

  于:讲明语不许讲真事儿。早上8点多钟,23军冷鹏飞副营长带着一个连直接登岛,结果被苏军发现了,他一上岛苏军的装甲车就开始打。他们在岛的南边,我们在中间,没暴露,我决定暂时先按兵不动。结果打了半个小时左右,苏军不知道为什么撤退了。我就提着冲锋枪去探查。看见一个人受伤躺着,一看是自己人,旁边还有人在哭,就问怎么回事,他说是他们营长冷鹏飞,被打伤了。我马上回去打电话,报告说冷营长负伤了。对方后来回馈信息说:“首长决定,孙玉国代替冷鹏飞登岛指挥作战,你负责带孙玉国到指定位置去。”我说:“好!”

  王:孙玉国也是临时领命啊。

  于:半个小时后孙玉国来了,我就领着他到那个位置去。并且告诉他:“我的排还没有暴露,你可考虑怎么配合。”孙玉国上去还不到半个小时,第二次战斗就开始打响了,苏军想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出动一股部队由北向南想抄孙玉国的后路,由于林密,我们只看到前面十多个苏军,后面有多少看不见。没想到他们的迂回部队正好窜到我眼皮底下。我就想:机会来了,该动手了,再不打就失去战机了。于是一声号令:“打!”带领全排人员就一齐开火。苏军根本不知道这边还有没暴露的,被我们突然一开枪,仍下几具尸体狼狈逃回去了。于是第二次战斗就这么结束了。

  当时我不知道怎么灵机一动。想既然已经暴露了,就带着全班把阵地向北转移了一下。刚走一会儿,苏军的炮火就来打我们潜伏的原地了,非常猛烈。幸亏提前转移了,否则不知道会有什么损失。

  王:那这一仗打完以后我方没有一个伤亡吧?

  于:前两次没有,等到下午两点钟,苏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击,把坦克也开来了。想迂回到我方后面去,没想到正好开到我们头一天晚上埋的雷场上。领头的坦克一下压了两个雷,当时履带就被炸折,趴下动不了了,而其余的坦克立刻撤退了。我们以前都没有打过坦克,没有经验,不明白怎么回事。我就说:“老杜(杜永春)你看着点,掩护我。我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下热闹事儿来了。就这么几分钟,我经历了三个鬼门关。

  王:哦?这又是什么传奇的经历?

  于:我过去的时候苏军坦克兵都逃跑了,那辆坦克的连长腿受伤,不能跑,被遗弃在坦克底下,我走进才发现他。那个家伙看到我立刻拉手枪,我拿着冲锋枪一个点射就把他处理了。上前一看才发现他的子弹卡壳了,而且还是个上尉,以后才知道是个连长。事后真是后悔,早知道是这样就应该抓个活的。但是战场上你不可能事先知道他的手枪会卡壳,所以这事想想也不后悔了。这是第一个鬼门关。

  随后我就上了坦克顶上去,一听里面有“刺刺”的声音,还以为是有人喘气。于是我就拉个手榴弹扔进去了。这就是第二个鬼门关,那个坦克里还有近四十发炮弹,如果要是引爆了我就完了。到后来我才知道那“刺刺”的声音可能是坦克被炸坏时,某些地方漏气。

  第三道鬼门关是我差点让自己人的反坦克炮把我送上天,当时在我方209高地,有一个85加农炮连,当苏军坦克被炸毁后,为防止它“复活”逃跑,决定来个全连齐射,把它彻底打毁。据后来该单位知情者讲,连长的口述命令都下达完了,就差个“放”字时,发现坦克上上去了一个人,而且穿的是白色服装,他们知道这是自己人,才中止开炮。就这样,是那白色的伪装服救了我一命。

  王:真是惊险阿,我听着都替您捏一把汗。当时一共上来几辆坦克呢?

  于:4辆,炸毁了一辆,剩下的三个都跑了。苏军很聪明,从原路退回去了,他知道这个是雷区,回去的时候也是沿着自己原来的履带印。但是这些兵也有差劲的地方,我看逃跑的脚印,有一个受伤的,还有两个没受伤的人,怎么能只顾自己不救连长呢。

  就这样我把那个坦克炸毁了,这时候我们的炮兵也开火了,打得苏军那边乌烟瘴气。后来查实,那几十分钟的炮火急袭,战果很大,被打死的有一个上校叫列昂诺夫,还有一个中校叫杨辛,这两个人就是这次战斗消灭的敌人中级别最高的了。

  王:那么炮火袭击以后又怎么样了呢?

  于:因为苏军指挥所被炸毁,岛上苏军被打乱了,他们就向上请示,说伤亡过大,无力再进攻,请求撤退。苏军批准了。又问还有很多伤员怎么办,苏军指示能带回多少算多少,带不回来的就先不要管。此时苏军通话已经都用明语了,被我方侦听到,所以后来我才得以知晓。就这样苏军全线撤退了。可惜我们当时也没组织追击,其实如果按打仗的规律来说,应该在敌军撤退的时候组织追击,继续扩大战果。

  王:当时没扩大战果,可能是因为我方打那一仗是围绕着国家下一步外交走的,也没想把这个事扩大。

  于:不是,战场上没人想外交,战场上只想怎么打赢。外交那是上面的事儿。

  王:那这一仗打完以后就没再打仗了?

  于:本来是还准备打,但当时天气转暖。4月下旬以后,乌苏里江的冰化了,苏军坦克都上不去,我们也没法上岛了,就作罢了。双方都没有作战的条件了。

  王:珍宝岛上有没有居民?

  于:当时没有,历史上有。前年俄罗斯已经签字承认珍宝岛是我们的,现在就有人住了。不过岛上还有当年埋的那些雷呢。我军埋的反坦克地雷早就排干净了,可苏军埋的都是防步兵地雷,很难排干净,所以现在要去旅游,可要小心,不能乱走。

  王:那就是说这一仗完了以后,我们准备再打,但是最后没有打。双方当时都没有想把这方面扩大的概念吗?

  于:中苏3月17号还打了一仗,不过这次是为了抢坦克。苏联想把坦克抢回去。当时听传达说是林副主席指示一定要把坦克抢过来,就这样围绕抢坦克又打了一仗。但是这就没有我们侦查兵的事儿了,我们没有上一线。那一仗双方炮战抢坦克。结果把一米半多厚的冰打塌了,坦克掉到江里,双方炮战就停止了。

  王:他们以为谁都抢不到这个坦克了。

  于:对,他们没想到我们马上就组织人员打捞坦克。捞坦克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当时旅顺海军基地重潜水队来了,设备运到五林洞时被我发现了,我跟别人说可能要捞坦克,这件事让上面听到了,派了一个干部找我。那个干部问我是谁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他们以为是泄密了呢。我就解释说我当兵之前就是干这个的,那些设备都认识,误会这才解开。

  我们打捞坦克时苏联根本不知道,等到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坦克已经被我们给拖走了。这段历史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我都在现场,虽然我只是一个排长,但经历了全过程。

  王:那坦克绞上来以后怎么样了呢?

  于:上来以后就送到东方红中转站,然后送到沈阳军区坦克大修厂。现在那个坦克炮管前半部分有焊接缝,就是当年被炮炸掉了一部分又被修起来的。87年我去军博看,它配的解说词说是被炮击毁,我跟他们说:“不对,这是被地雷炸毁的。那个孔洞是友军一门75无后座力炮,在坦克被炸毁后为了防止它“复活”逃跑,补射一炮打的。”这次我去军博又去会会那辆坦克,原来的解说词没有了。

  王:他们还是听了您的话做了改正。那87年您去军事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认识您吧。

  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9年到87年都多少年了,谁还认识阿。4月份以后江面冰都化了,不能打仗了。参与打仗的有特点的人就分成两拨,一拨作报告,一拨是写战例。我就是写战例的那拨。把我们怎么打的,怎么想的,敌我双方态势的变化,我们怎么执行的,结果怎么样,把战场上的细节都写出来。以后听说,杜永春、孙玉国、周登国他们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可见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是很高的。

  王:是这样,他们那是英雄报告团,走到哪里受到的都是最高规格的待遇。

  于:我到是在部队里跟写检讨一样天天写细节。

  王:哈哈,那后来您被评了一个一级战功,可是您的贡献是最大的。我听说当时有人要评您为战斗英雄您还给拒绝了。

  于:我确实有贡献,但不能说最大。评功时师政治部副主任张永海做我的工作,我说:“我没想那玩意,我只想以后仗怎么打。”因当时,我对形势的估计比较严峻,认为从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战争年代,觉得才打了两仗,能看出什么门道?二话没说就把英雄让了,张永海说:“你有这个想法这个觉悟,我很佩服你。”结果没想到以后就不打了。

  王:司令,您觉得平时的为人和表现和战时的表现能画等号么?

  于:不能绝对的画等号,但是有联系。平时调皮捣蛋的战士,在战场上一般没有晕头转向的,相反平时老实巴交的倒容易出岔子。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个姓王的战士,平时表现挺好的,2号那场战斗打响以后没多大会儿,我往前冲的时候看到他站在一个大坑里,两个眼睛直楞楞的,紧张的都傻了。我就跟他说:“你别动,等我回来跟我走。”没想到他当时就跪下了,还往后面“嗒嗒嗒”的开枪。还有一个大连人,3月15号,我告诉他我们这边别开枪,让敌军先打。结果刚一开始他就朝天打枪,有一个姓白的战士给了他一脚,他才醒过来。回来我就建议给那个姓白的战士立三等功。不过这些都是个例,大多数还是和平时可以划等号的。

  王:平时的训练和战时的情况确实不一样。那往天打枪和往后打枪的战士后来怎么样?

  于:往天打枪的不是精神有问题,我保他安全回去了。往后打枪的是精神上不行,他打完仗就回家了,不适合当兵。那个周锡金平时表现不太好,但是战时表现还不错,他一个人战利品就背了5支冲锋枪回来。后来我当领导了,班子里有的人总说我在用人上重才不重德,就是打仗给我的影响。我认为在战场上,既要才也要德。才更重要。

  王:好,非常感谢于司令能够在此为我们口述历史,真是精彩绝伦。

  于:过奖过奖,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算是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