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的修学是一种什么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21:27:21
李逊达:“开眼界”的修学是一种什么教育
金羊网 2007-08-15 09:28:42
',1)">
李逊达
周云龙在8月14日的《文汇报》上,以《出国修学到底学什么?》为题,披露了他最近作为一名领队,带着近40名七到九年级的中学生赴欧洲修学旅行。在与那些学生的短暂交往中成了朋友,但他对这些孩子们的表现却感到担忧。
近些年,暑期境外修学旅行越来越火。选择的理由可能有很多,而家长们几乎
共同的出发点是让孩子出去开开眼界。但事实上,作者在领队过程中,发现那些身临境外修学旅行的孩子所感兴趣的完全出人意料。他们对课本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场馆索然寡味,而对今晚住在哪里?三星还是四星?有没有空调?吃中餐还是西餐?有关这些向导游问得更多。到了晚上不是无休无止地嬉闹,就是接连几天打牌到凌晨两三点钟。而且还肆无忌惮地发出声响影响他人休息,直到老师报警才勉强平息事态。这些孩子每到一个景点、一个服务区,他们第一要紧的事是买或冷或热的食品、饮料,常常是消费一半,浪费一半。当看到有人排队在净水取水口装灌免费饮用水时,却遭到这些孩子的不屑哄笑。为此,一个从事境外旅游接待工作几十年的法国司机布哈,看到这些中国孩子有如此强烈的购买欲和购买力,很是惊奇。因为这和来自中国一些公款消费的公务团、商务团的领导、老板的低消费比较,反差太大了。
当今中国家庭流传这样一句名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种说法出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心,并没什么错。但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因此而“走火入魔”,始终不让孩子从生活中去感受和认识什么是真的苦,什么才是真正甜,或者只知甜而不知苦的教育,其实这是一种缺失的教育,它所带来的却是让人养成人格上的缺陷。
外国有句谚语:年轻时躺在玫瑰上,年老时你就会躺在荆棘上。
当今在糖水里灌大的孩子已被称为是“优越”的一代,但他们的未来是否经得起挫折和考验,能否成为优秀的接班人,这已让所有的国人有所怀疑的。所以,向这些孩子们的家长发出警示还是很有必要的。真如作者所指出,今天的父母既然乐意给孩子的未来进行教育投资,就不能不注重这种投资的“回报”:到底开阔了多少眼界?又到底提升了多少境界?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那么开开眼界是属于注水还是点火?也许两者都有一点。关键是面对国外的新鲜事物不加引导的走马看花,照单全收,眼界是开“高”了,但是,识别能力是否也相应提高了呢?假如只是开了某种眼界,却降低了民族的自尊心理,获得这样适得其反的“自卑教育”有何积极意义呢?这是值得教育界警惕的。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呀,心理和觉悟还处在朦胧的青春期,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却被送去速成什么开眼界教育,以我看这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冒险,奉劝学校还是不要参与为好。
成长是一个人独立的过程,只是很多人会与它背道而驰。这种背道而驰的形成往往是与教育不当有关系。
当旅游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而用修学的美名来招徕学生组团时,那么一些学校又何必要去迎合商家的炒作?有的还合伙一起,躲在背后,暗度陈仓,使劲地推波助澜呢!对某些有钱发愁无处花的富裕家庭来说,他们想利用假期开开洋荤,那就让他们自个儿去高消费吧,作为学校还是搞正常的平民化义务教育为主,对那些时尚的诱惑还是需要克制一下冲动,低调处事育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还不是要认识到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贫富差距大等等落后一面。面对不尽人意的社会现实,作为学校是不能回避的,如能多从这方面去考虑国家的忧患,特别是各地多发的自然灾害,那就不会去挑战这些社会矛盾,而是针对这些不公平、不正常的消极面,应当多作积极的引导,使那些先富裕起来的家庭的孩子能从同情、帮助弱势群体的贫困家庭出发,进而献出他们的爱心。这才是当今学校首要去完成的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体现在中国教育上,而每年总是跟着旅游社去炒作什么国外夏令营、国外修学旅行团、精英教育、豪华教育、贵族教育等等之类,我认为全都是让歪门邪道左右了我们的教育。
教育部门是不能坐视而不管的。
来源:金羊网
(编辑: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