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激计划临近尾声 建设热潮恐风光难再(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1:35:57
中国刺激计划临近尾声 建设热潮恐风光难再
* 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期经济刺激计划接近尾声
* 财政刺激政策将逐步撤出,货币刺激政策迈入退出阶段
* 真实成本依然高昂,但应能受控
记者 欧阳德/周昕
路透北京11月4日电---每当夜幕下的北京沉沉入睡之後,这座城市就会变成压路机、挖掘机和翻斗车狂欢的建筑工地,直到黎明时分街道上再现上班族的身影.
普建新路地基,搭建桥梁,挖掘地铁通道,它们就像是过去两年间该国掀起的投资热潮在月光下的投影.在这股浪潮之下,中国挺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并支撑着全球经济,但银行坏账和浪费性投资也随之而来. 中国政府2008年11月9日推出的4万亿元(6,000亿美元)两年期经济刺激计划流入了这些领域.就在该计划临近落幕之际,仍在苦苦发动经济引擎的美国却正加强货币刺激政策.
早在中国的刺激计划出台之时,就曾遭到许多关于其有效性的质疑,但中国迅速恢复两位数增长打消了这些疑虑.
然而当计划走向尾声时,又不断有人质疑这种投资盛宴最终会留下什麽後遗症.不管结果好坏,政府为刺激经济而进行的这项庞大投资试验,都将在未来数年对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只要是吃药,不可避免就会有副作用,"国务院参事陈全生说."是药三分毒."
换句话说,意见并非一边倒.瑞银集团(UBS)首席中国经济分析师王涛认为,"主要的好处当然是经济持续增长.在就业和避免中国发生危机方面,都有帮助."
"但是也有坏处,"她补充说."最终的刺激计划规模可能过大了,给将来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不良贷款和资产配置不当."
而中国官方对该计划持全盘肯定态度.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时称,"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是造福当代、利于後人、惠及世界的正确选择."
**避免撤出举措产生负面影响**
推出刺激政策时掷地有声.
在2008年11月9日政策宣布後的数日内,中国国家发改委附近的宾馆客房被预定一空,因为一些地方官员蜂拥进京,为其倾心的项目争取拨款.
银行信贷飙升.10月至11月间新增贷款增长两倍,而且这种势头一直持续至2009年中期.
结束刺激举措将循序渐进地进行,缓解对于撤出措施恐损及中国经济或全球市场的担忧.  
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些大型项目是长期的.
"明後年的政府投资和银行放贷仍将强劲,因为实行刺激政策时期开始建设的港口、公路和铁路项目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陈全生说."否则,这些项目都将半途而废."
即便没有持续的刺激政策,就中国经济而言,政府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只是应对危机的工具.
瑞士信贷亚洲区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基础设施改造以及从医疗到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计划,在中国退出广泛的刺激措施的同时,还将继续得到大笔拨款.
陶冬说,"北京当局已不用再恐慌了.政策焦点正从刺激措施转向结构改革,我认为後者更为重要."
中国已在恢复货币政策至正常水平.政府收紧银行贷款,并于今年四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上个月实施了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
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称,"在後危机时代,我们必须考虑退出策略.我们将逐步且温和的退出."
**成绩单**
为了评价刺激措施的影响,第一个问题是对该举措实际上由哪几方面组成感到疑惑.
虽然一揽子刺激措施规模号称有4万亿元人民币,但只有1.18万亿元来自中央政府,其馀资金则来自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
但银行业者仍旧超额放贷,去年共计发出了创纪录的9.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今年则料将进一步放贷7.5万亿元.另外有许多具有刺激效果的计画,并没有正式计入刺激政策的一部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购买小型车的税赋优惠.
"4万亿的方案有点像是冰山的一角."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表示.
因此与其试图一样一样计算,分析师称最好的办法是将刺激方案视为政策立场,也就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均极为宽松.
平均时速高达350公里的上海-杭州高速铁路则是一大受惠者.
沪杭高铁最初是在2004年提案,但却是到了2008年才通过这个300亿元投资,而通过时间距离当局推出刺激政策只有两天.
兴建工作在三个月後展开,在工程高峰期,有超过4万名工人及5,000台重型机械兴建这条202公里的铁路.这条高速铁路于上月开始运行. "有许多投资快速执行.其花费项目都不是夕阳产业.扩大投资项目包括高速铁路、地方基础建设、防地震设施等.因此这样的投资组合还不错."韩伟森表示.
**潜在成本不可忽视**
刺激政策的又一後遗症是,政府严重依赖银行信贷来为投资项目融资.
"这产生一种假象,政府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只要让银行放贷就万事OK了."瑞银的王涛说道.
但随着时间推移,真实成本会一点点显露,很大一部分贷款将变成不良贷款,并且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
法律法规禁止地方政府举债,为绕开禁令,数以千计的地方融资平台应运而生.银监会统计显示,截止今年年中期这部分债务达到7.66兆(万亿)元人民币.
监管方最初否认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今年稍早开始对此重视起来,表示将清理这一烂摊子.
他们首先对债务规模进行评估调查,上月报告称26%的地方政府贷款(约2万亿元)存在严重违约风险.
"如果政府有机会重头再来,方式或许会有些改变."瑞士信贷的陶冬说道,他认为通过发债而不是贷款为项目融资就是一个可改进之处.
"基建投资的通常都是10到30年的工程,但相应的银行贷款却是一年期或两年期的,然後再以新还旧,这很麻烦."陶冬表示.
**看得见的成功**
但在一个直接公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仍低于20%的国家,债务总规模应不只是处于可控状态.对地方政府风险最高的贷款仅约为GDP的6%.
穆迪上个月将中国政府债券评级列入可能上调的观察名单,以表达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的赞赏.
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仍深陷低增长和巨额债务负担的表现相比,中国的成功显得更加辉煌.虽然这麽说可能有点不甘心,但北京已经站在讨论如何改革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
"金融危机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实力.所有人都有些吃惊,中国人更是如此."北京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说
在北京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投资放缓的迹象.正是大规模的投资帮助中国摆脱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不要弄错了,投资热潮即将结束.例如,北京目前在建的地铁线路还有11条,但此後计划建设的地铁线路仅有两条.
压路机司机张玉明(音)说:"我们每晚都要工作,我不知道这能持续多久."他穿着军大衣以抵御午夜的寒意."大多数主干道都已经建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