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1:22:16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志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发展观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的综合体现,它是否科学正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发展观,在实践中对经济基础及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完全不同的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起到了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从社会形态、世界观、方法论、路径、主体等方面完整地回答了中国发展的问题,它不是技术发展观,而是社会形态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观念结构,不仅需要转化为党的执政理念,而且需要内化为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想、信念上树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价值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多次重要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成功地从以政治为本位转向以物质为本位,这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以物质为本位向以人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其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集体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事实上,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合理的成分,比如个人权利,个人价值、自主精神等,个体性内容的丰富和发展,还能促进集体中人的价值的发展和升华,这无疑是对集体主义的有益的完善和补充。在社会经济所有制和价值主体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如何创新集体主义精神,是当下主流价值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这方面作了方向性的回答。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和国家作为集体的单元,在这个大框架下给予个人权利与能力的发挥以最大的空间,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重要的目标,提出坚持人人平等原则,把尊重个人权利与潜能等观念作为主流价值观提出,这并不是对社会主义集体观念的冲击,而是在坚持大方向的前提下,对集体主义的完善和补充,这在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其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执政理念。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更好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和崇高使命。从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到邓小平同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把执政使命与执政手段、执政价值观与执政方法论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对传统发展观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自发性的理念矫正,完善了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道德。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执政理念上实现了以人为本对以物为本的矫正。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基本的问题是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物的关系。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曾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内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发展观以财富为中心,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道德理想,这就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从而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矫正了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对效率至上的矫正。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注重效率,而忽视地域性、资源性、政策性、基础性等原因所导致的社会分配不公。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入手,从今日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在毫不放松对效率价值追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注重实现既有效创造价值又能公平分享价值的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三,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精辟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初,就提出共产党人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就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正是党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鲜明地表明了社会主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第一次向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性标准提出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淡化了制度性准则,强化和彰显了其价值性目标取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到目前为止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最精辟的概括,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却经过了长期曲折探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这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紧紧把握住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当作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对发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要求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认为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对发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规定。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要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我们所要建设的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追求的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要走的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改革和发展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有着探索和创造的广阔空间。

  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积极扬弃。第一,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相对于西方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否定以神为本、以官为本、以物为本,就是尊重人权、珍视生命,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相对于把人作为手段,这种思维方式把人看作目的,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第二,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相对于西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文明模式,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文明模式,倡导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走出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局限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致使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误区。第三,科学发展观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曾盛行于西方也蔓延到我国的消费主义生活观念而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绿色健康、节约资源、注重拓展精神世界的生活理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人的物质需要作为基础,同时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倡导一种更人道、更美好、更能丰富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理念。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我们必须潜心钻研其深刻内涵,努力通晓其精神实质,积极掌握其基本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