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首次还原陈独秀、胡适历史贡献引热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0:34:06

李大钊

陈独秀

胡适

首部全景式记述中国共产党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光辉的一生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央视播出后引起学界热烈讨论。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马继红认为该剧通过李大钊和陈独秀、胡适之间友谊的真实记述,第一次在电视剧上还原了陈独秀和胡适的历史贡献和人物形象。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君如表示,这部讲述历史伟人的电视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80后、90后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在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迷茫。而这部作品从青年李大钊的人生经历起笔,不仅拉近了伟人与当代青年的距离,更是给当代青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告诉他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在当代文化繁景的背景下,我们在倡导文艺多元化的同时更应当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将李大钊这样的历史伟人放在文艺宝塔的塔尖上,让伟大的前驱引领当代文化,引领民族的精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的名句。这部电视剧从李大钊青年时期开始着笔,以他从乡村少年成长为民主战士再到共产主义斗士的人生轨迹为经线,以他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纬线,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李大钊。本着“大使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该剧主要从李大钊的婚姻爱情入手,通过讲述他和大他六岁的妻子赵纫兰以及日本姑娘美智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李大钊“道德完人”的形象。
总后勤部原政委、上将周克玉说,这是一部反映党史上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剧作,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建党90周年最生动、最深刻、最形象的教材。他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当政者能看到这部电视剧,并认真学习其中深刻的精神内涵。
李大钊与陈独秀胡适的深厚友谊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故居 邵辰绘画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1920年10月,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927年4月,被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胡适(1891-1962)学者。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62年在台北病逝。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是“五四”时期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们是在灿烂的新文化运动中,走到一起,成为朋友和战友,共同拉开了“现代中国”的大幕的。作为旧时代文化的送葬者与新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建立的友谊,弥漫着一种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
1919年,陈独秀被逐出北大,又先后几次被捕,其命运正如他以屈子自喻的诗句,“坎坷复踽踽,慷慨怀汨罗”,有点悲壮色彩。1927年,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的屠刀杀害,以高尚的灵魂履践庄严的使命而英勇就义。 >>>点击详细
胡适屡救陈独秀的幕后 政治上,他们分歧对立;私底下,他们胜似亲人陈独秀与胡适(右)   “双峰并立,两水分流”,说的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两个巨人,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曾是亲密的战友;他们初为同道,但后来走上不同的方向。他们就是陈独秀和胡适。
尽管在政治思想观念上分歧对立,但陈独秀四次被捕,胡适为救他绞尽脑汁。记者专门走访了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陆发春,听他讲述两人交往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接受采访的胡适后辈侄孙胡育凯也对胡、陈两人的关系做了详尽的解析。记者还查阅了《陈独秀被捕资料汇编》,从文献中找出胡适营救陈独秀的蛛丝马迹。 >>>点击详细
名人信札的记忆:胡适与陈独秀数十年恩怨 在信息爆炸,通信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肯花费数小时甚至更久,来手写一封家书,又有多少人不清楚如今一封发往外埠的平信,该贴面值多少的邮票?多年前的那些手写家书,就这样被湮没在高楼栉比的街道上以及我们匆匆的脚步中……
但是记忆是不能被冲淡的。
当我们偶然翻出家中旧木箱,打开那一叠叠的信封,亲情的关切、友情的纯真、爱情的羞涩都一股脑儿地在心底被打翻,往事如脱线的珍珠般散落,时光的片断在脑海中叠画,手中握着厚厚的信纸,即便是最艰苦的岁月、最动荡的时期,回想起来,竟也是最好的时光。>>>点击详细

电视剧照

电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