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第五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30:12

1、如何才是修行法门的根本呢?请慈悲开示。

 

佛法以心为根本,八万四千法门不离汝心,权实二法不离心,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圣教不离如来心地所流露,成佛作魔不离汝心,上升下坠不离汝心,四圣六凡不离心所作为,心为万法之本源也。

 

若论修行,当论其心,当解其心,究竟明心见性,不枉修行之志也。

 

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权实二法,神通(梵语rddhi)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佛藏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

 

有心学佛向佛成佛,应直向心地下功夫,方不致本末倒置。若背觉合尘,认客为主,心外求法,如是累劫修行终不得道,欲得成佛,无有是处。

 

若一心回光返照,照见本性,于本性处著手与之相会,正与三世诸佛解行无二无别。

 

金刚心论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造,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何谓禅?

 

禅这个名词(梵语禅那dhyana),即禅定、静虑之意。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到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

 

六祖坛经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禅可分为五种,称之五味禅,以其各得法味不同故,(一)凡夫禅。(二)外道禅。(三)小乘禅。(四)大乘禅。(五)最上乘禅。

 

3、出家人托钵的意义何在?

 

出家(梵语pravrajyaj),乃出离俗家牵缠杂务之束缚,以期证悟无上菩提为宗,志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旨。

 

对自己而言,应自度自利,广修智慧福德,明心见性,证悟世出世法,圆成佛道。对他而言,应力行度人利他履行菩萨四摄法,布施(梵语dana)、爱语、同事、利行;实践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胸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愍念四生六凡,无一不度,如一众生不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之本愿,是名出家人法。

 

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出家要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家,三界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生死家,生死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轮回家,轮回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烦恼家,烦恼家不出空出家。因此出家要具足如是正见,方不失出家本怀,不负四重恩是也。

 

出家人托钵意义何在?这是佛制之乞食法门,日中一食,充饥之法,正意味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写照,修行不得脱离五欲六尘,而面对尘欲以炼心、修心、证心之功,以达心境自在为趣向。

 

是故,佛制托钵其本意深广,不外乎令比丘(梵语bhiksu)、比丘尼(梵语bhiksuni)们能破除我相我执。念念不忘修行是自力的功夫。处处不忘与众生广结善缘。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道在生活行住坐卧,生活行住坐卧即是道的真谛。若能正解如是托钵本意,是名托钵也;若不然,与叫化子、乞丐、乞饭之浪子有何区别?愿我佛弟子能体达如来制定托钵行法甚深意境,方不愧是真佛子。

 

4、目犍连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又是神通第一,以何因缘被外道以乱石压死?请师父慈悲说出前因后果!

正因为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又是神通(梵语rddhi)第一的圣僧,所以有两大启示,一者因果自作自受。二者神通难敌业力果报。

 

话说目犍连的当世业力果报,佛法肯定因果(梵语hetu-phala)定律是不变的、不会错乱的、是平等的、有因必有果的。原来目犍连尊者被外道以乱石压死,这是过去世所造的业因于今世果报,证实因果是平等的、不会错乱的,在无量劫前目犍连的前身是一位樵夫,到深山砍木材,以木材晒干而煮饭,在树枝上有一个庞大的蜂巢,蜂巢有蜂蜜与蜂蛹,是相当好的自然食品,对身体有补气凉血养颜的功效,心生贪欲,不顾蜜蜂死活,把火把点著,活活的将数百只蜜蜂逐一烧死,取得蜂蜜与蜂蛹而享用,为了贪用美食,却因此造下自己未来杀身果报因种。这数百只蜜蜂被目犍连所烧死为因,事隔无量劫后的今世,被外道以乱石所击毙为果,构成血淋淋惨状的业报,岂可逃之因果报应,这就是因果自作自受的典故。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二者神通难敌业力果报。凡夫(梵语prthag-jana)有果报,圣人(梵语arya)也有果报,只是凡夫受果报,心不甘情不愿,怨天尤人,好像受无比委屈似的,可怜愍的凡夫众生,不知一切果报皆有前因后果的,是公平平等的,除非己莫为,不然为之必受也,凡夫始终不学佛,就始终沉浸在无知造恶因中而过活,若受果报,拚命不满现状,大伸冤枉,真是岂有此理!

 

圣人了知果报必有前因,过去所造之恶因,既然是自己所为,何有不领情,不纳受之理!当下坦然面对果报之现前,接受果报之偿还,心中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不怨天更不尤人,心地如如不动,何以故?自作自受也,逃得了一世,逃不了未来的无量世。

 

神通滥使用,而逃避不受因果报应,非圣贤之本分所为,因为圣人比谁更清楚,不会以神通故意逃避业力果报,因而坦然接受因果律,若故意以神通避开果报,这是对自己行为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开演因果律又破坏因果律的大妄语者,但事实不然,圣人一举一动的因果,皆完全顶担不推托,这就是圣人有别于凡夫心境之异端处。

 

目犍连尊者风范正是典型表率,值得千千万万无数的后人所尊仰。

 

5、何谓有相?何谓无相?
这是有相与无相之并称。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无形相者,称为无相。

 

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与他物区别者,亦称会生变化之事物为有相,故有相亦称有为法。无相为有相之对称,然而有时则指超越有、无二相之空而言。

 

据大智度论卷六十一所举,无相有假名相、法相、无相相等三种相,以此三相皆无所得,故称无相。

 

依据相对、差别之原理而立,是为有相;而依据绝对、平等之空理之立,是为无相。依此,而有所谓有相教、无相教;有相行、无相行;有相观、无相观;有相善、无相善等分别。

 

就以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为三十二相(梵语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八万四千之相好者,称为有相佛;若以佛身为理体空寂,无色无形者,称为无相佛;诸佛之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为无相,报应身为有相。

 

6、请师父慈悲开示〝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达真法性,无佛无世界〞,这段经文的意思?

 

万法唯心造,万法亦唯心所现,众生迷妄清净本性,染尘生心,见境思虑,处处自性执著分别故,万法即呈现彰显,四大五蕴于是迷情衍生而至,众生界、佛界,乃至器世界一一缤纷四溢,这是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n)(巴利语catasso-yoniyo)六凡迷界所致,因不达诸法无我,是故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

 

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等四圣能正观人生宇宙其性本空,了无自性,当体缘起性空,证得自性无我,了不可得故,与法性相契应,是故若了达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开悟圣僧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故三界之有无全赖心之有无分别染尘否?若心地妄分别,则有佛有世界;若无分别,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
众生之所以众生为诸法不明所惑,若能正见诸法无我空性,此人则可入道得圣果,诸法自性空,非四圣所作所变,其性常空,悟得此理,与诸佛等齐,同一鼻孔出气。

 

大般若经云:“诸法自性空,非声闻作、非独觉作、非菩萨作,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其性本空,此即涅槃,无生无灭故。”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7、请师父慈悲开示〝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这段话的意思何在?

 

修道者最怕错用功,修错法门,以不了义为了义,以识为智,以不究竟为究竟,甚至找不到门路通往涅槃(梵语mirvna)解脱(梵语vimaksa)之境,这是行道者最大的忌讳与危机!

 

扪空追响,劳汝心神,二乘人证空住空,沉空守寂,默守净心,知空证空,但不知出空行大悲,以利群迷,又何况诸法本空是诸法本性,其性自空,不待空时方空,当体空故。

 

凡夫之辈追逐声色,反被诸欲所困惑,若不得证悟诸法空性,色空不二,实相中道之甚深法义,欲得转凡入圣,破迷启悟,终不可得,故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也。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梵语tathagata)。”

 

梦是识用,染污义,净化幻梦,何有梦!当下即觉也,故称梦觉。

 

破惑证真,了知诸法无我,空性不可得,故称觉非。能所双亡,心境一如,以达无对待,于施为动作,行住坐卧不沾不染,运作了无痕,竟有何事!

 

开悟圣僧云:“饥来吃饭困来眠,行住坐卧了无痕,心空境寂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8、往生助念的意义何在?有何功德与利益?

 

人类出生在世间,必然终归要死亡一次,平等无有特权,这是生死(梵语samsaya)业报的定律,若现世不修证不得果,平时又无念佛功夫,临命终之际,必然随业投胎受生,漂流万丈深坑无止尽的六道中,这就业力来决定你的将来,非你欲所欲为也。

 

无修行无念佛功夫,当然命终之际,方寸必然大乱,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心里一片空白,无知又无奈,哭诉苍天又无回应,万般无奈无力感,此时此刻,若能教导临终者简易受持念佛,示导弥陀法门,以助念佛号往生净土,若临命终者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i)受持,信愿行三资粮信受不疑惑,专注一心念佛,以期弥陀接引往生,必能如其所愿,随愿往生佛国。

 

往生助念的意义在于促成临终者能灵灵觉觉,明明白白而往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蒙佛接引净土为宗旨。

 

因为若无助念因缘,临命终者,心生挂碍,骨肉亲情将之远离,如是阴阳相隔鸿沟,心里百般寒惧,茫茫渺渺随现世之业又六道轮回(梵语samsara)而去了,无形的呐喊唯亲自冷暖自知,最后因为无往生助念的缘故,致使彼人丧失今世往生佛国、了生脱死的机缘,可不慎哉!

 

为临命终之人助念佛号,做诸功德回向(梵语parinama)是理所应该,这是助缘的工作,佛法是现世要人类修行的宗教,若现世不修行,命终后方请出家众为亡者念佛做功德(梵语guna),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补救方法,何以故?因为佛法是重现世修行的宗教,不是重死亡后做功德的宗教,为佛弟子慎勿本末倒置也。若论助念往生功德,大之无外,尽虚空遍法界广说不能尽,因为往生佛国净土,当下即是阿鞞跋致(梵语avinivartaniya),译为道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也就是一旦往生西方净土,即可一生补处成佛,了生脱死,成就圣人,世上那有比成佛要来得殊胜呢?成佛之功德如是百千劫说之不尽,成佛后转大****,度化无量有情而登佛道,功德又是难以论说了,换句话简单说之,助一人往生西方净土,即等于助一人成佛,助一人成佛等于助无量有情成佛,如是辗转助人成佛,助人往生功德美事,为之有何不可乎?

 

促成往生西方净土,并非难事,只要一心运行三业(梵语trini-karman)清净,一心专注念佛,依自力与他力并重,娑婆业缘一尽,弥陀慈父凭其本愿力故,当以接引往生莲池。
圣僧善导大师云:“身业(梵语kaya-karman)专礼阿弥陀佛,口业(梵语vak-karman)专称阿弥陀佛,意业(梵语manas-karman)专念阿弥陀佛,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9、知识份子对佛法所应有的了解与认识?

 

知识份子一词通于世间知识份子与出世间知识份子两者之不同,顾名思义,世间知识份子仍停顿在三界(梵语trayod hatavah)内的知识范围内,尚未得到出世解脱涅槃之境地,因此,世间知识份子必然有了解佛法,认识佛法出世解脱涅槃之应求了。

 

佛法是觉悟人生真谛,洞达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贯彻三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心迷惑解除,期得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光明自在,解脱无上菩提为意趣。觉悟宇宙真相,其生住异灭,演生穷变之程序,业感交织,世界(梵语loka-dhatu)成立之本来面目,这是知识份子所应了解与认识的。(责任编辑: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