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务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23:25:27
探索代表国家未来方向的改革新命题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代表国家未来方向和核心战略的一个新命题,既是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着眼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新的世情、国情背景下事关我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从一个小港渔村一跃成一个经济大城市,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各类社会问题也伴随而生,现在已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接下来的改革,必须以政治改革为突破。
■ 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重要位置,是体现国家未来改革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从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以来,文化领域已掀起一场改革热潮,其目标就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阶段,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是代表国家未来改革方向的一个核心。
探索代表国家未来方向的改革新命题
胡锦涛总书记9月6日在深圳对今后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五点要求”,强调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是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脉络和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已从单一的经济改革向综合、纵深、全方位方向发展。
加快转方式是面向“十二五”整个经济改革的总体战略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代表国家未来方向和核心战略的一个新命题,既是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着眼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新的世情、国情背景下事关我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今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入9月份以来,胡锦涛等中央常委密集到各地考察,主题就是转方式、调结构,五中全会前夕的大调研再次反映了中央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如4日至6日,胡锦涛深入在深圳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他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是根本,培养人才是关键;10日至14日,贾庆林先后到浙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调查研究。中央常委的集中调研既有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最前沿,也有中部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调研的内容均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而核心基调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首先讲到的一个问题。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改革命题,今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继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悉,未来两到三年内,政府将至少引导1000亿的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中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一直被业内人士视为继4万亿投资后中国政府启动的又一个大型产业投资计划。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根据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情况选择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以政治体制为保障明确未来改革大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从一个小港渔村一跃成一个经济大城市,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各类社会问题也伴随而生,现在已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接下来的改革,必须以政治改革为突破。胡锦涛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推进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温家宝更是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在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经济特区”安排了新任务,提出了新使命。即“经济特区”已经正式完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进行意识形态“探险”的历史使命后,新的“特区”已经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新使命,要成为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事实上,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深圳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上也一直在探索改革路径。未来政治改革任务比经济改革更加艰巨,经济特区更有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进行大胆的“试错”试验。9月8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市委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特区作用,就应该继续为全国的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撬动所有其他领域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总支点。尤其是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去年底召开的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广东体制改革有些领域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时,又出现了“旧体制复归”的苗头;有些领域改革虽已部署,但进展较慢,落在了先进省市的后面;个别地方和部门对改革不够重视,在经济困难情况下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汪洋强调,要围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继深圳大部制、顺德综合改革之后,今年广东将政府体制改革强力拓展到了县、镇一级,今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大规模、大力度地推行简政放权改革,引起了各地的广泛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深化改革,当前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利益集团的阻碍。经历32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改革特征从“普惠时代”走向了“利益分割时代”,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的阻力骤增。但是,改革就是要重新调整利益格局。而面对目前中国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矛盾,唯有发展民主法治才能为各个不同社会利益集团或群体提供规范化、制度化的文明博弈机制。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软实力是代表未来方向的改革重点
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重要位置,是体现国家未来改革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从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以来,文化领域已掀起一场改革热潮,其目标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代表国家未来改革方向的高度,反映了中央高层对软实力问题的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构成系统整体,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将更为频繁,知识创造、更新、传播将更为迅速,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也将更加凸显。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生态中,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让理想信念、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相映生辉。继今年上半年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后,在文化领域又掀起一轮打击“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活动。中宣部负责人强调,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当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有损社会效益。

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更好体现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是决定未来改革开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命题。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要落实到民生工作上来。继党的十七大提出民生“五有”目标之后,胡锦涛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其背后的深意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系统化的民生制度体系,将各种民生工程长效化。在这方面,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民生十条”,可谓是一个亮点。坚持民生为先,下一步的重点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据悉,“十二五”国家将制定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大专项。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破题,海南、浙江、广东等地已制定专项规划或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被称为“改革深水区入水口”,也是目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改革。今年以来,酝酿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明显有提速之势。目前发改委、人保部、全国人大财经委等诸路人马均已就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据透露,改革方案有望在十七届五中会上正式敲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但今年沿海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多起影响广泛的劳资事件,这反过来对包括工会在内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5月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作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作用的决定》,主题内容都是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进一步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力度,提出要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随后,许多地方都出台政策文件,赋予工会更多资源,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其中广东出台的《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加快农民工入住保障性住房、加速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会职责和工会主席民主选举等重要举措。
和谐社会还有一个很重要内涵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这方面,公检法系统近年来接连暴露出很多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包括过度使用警力等,因此,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夯实基层党组织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最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阶段,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是代表国家未来改革方向的一个核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十七大的部署,今年2月,全党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中央又在全党启动了创先争优活动。
改革的领先地区,一定是党的建设风生水起、创新成果异常丰富的地区。在这方面,深圳在社区党的建设、“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等方面,着力优化党的组织结构,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新形式。下一步,深圳将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投票方式,扩大选举差额比例;深化和扩大党务公开,落实党委新闻发言人、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落实党政正职监督和领导干部问责等制度规定,全面推行“阳光政府”工程,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规定,研究制定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