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锡娟的魔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7:26:42
姚锡娟的魔力
金羊网 2004-03-13 14:45:37 www.ycwb.com
.NoUser { } .Title { FONT-FAMILY: } .SubTitle { FONT-FAMILY: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Author { FONT-FAMILY: } .Source { FONT-FAMILY: } .Abstract { FONT-FAMILY: }

  作者:程文超

  我喜欢姚锡娟的朗诵艺术。

  那是一种魔力。只要她在舞台上一开口,那魔力就把你吸了进去,让你跟她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一起哀。你跟她在一起,走西方、回古代,与西方人对话,与古代人交流。情与景、故事与诗情,成了你当时生命的全部。你忘记了身在何处,完全进入了她的艺术世界。你得到的,不是一部作品,而是生命的享受。你沉醉在这种享受里,寻找着人的精神家园、生命的栖息地。看她的表演,每次都如此:她表演完了,但她呈现的艺术世界却久久不愿离去。有时,直到她谢幕了,观众的掌声才把你惊醒,才把你拉回到剧场,拉回到现实世界。

  谈姚锡娟的语言艺术,我一直很谨慎地使用“朗诵”这个字眼。因为我觉得这个字眼不太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感受。是的,她在台上是在朗诵某个名篇,中国的,或者西方的。但在我的感受中,她的艺术再创造远远比她的朗诵更加重要。尽管从理论上讲,朗诵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但我们见多了那种没有艺术再创造的朗诵,因而对姚锡娟的艺术再创造就格外地重视。说实在的,她朗诵的篇章,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读者来说,大多数都是熟悉的。但在剧场,却往往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听她朗诵《红楼梦》的片断,你一方面被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一方面你会暗暗问自己:这就是我读了多少遍的《红楼梦》吗?我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怎么没有感受到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听她朗诵《最后一课》你同样会问自己,这就是那篇我耳熟能详的都德名篇吗?怎么经姚锡娟一念,就焕发出那么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了呢?

  这就是姚锡娟艺术魔力之所在了。无论你对作品多么熟悉,她都能对作品进行新的艺术再创造,再用她极富魅力的朗诵表现出来。这种再创造能把艺术作品的美挖掘到极致,让你产生震惊、震撼!一部名篇原本躺在纸上,经姚锡娟的魔杖一挥,活了!活在了舞台上,活在了你的心中。

  姚锡娟复活经典的本事,在于她深厚的文化素养。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她都做过深深的研究。她曾多次对我讲过,朗诵一篇作品,首先要懂它,要下功夫。不仅要懂作品的本身,还要懂作品背后的东西,这样,你才能深深地理解它。她说,直到现在为止,她拿到一篇新作品,都是要反复诵读,反复研究的,直到作品与她交融在一起。

  除了语言艺术外,姚锡娟的性格也有一种魔力。她热爱她的语言艺术。这种热爱不只是一种个人的爱好,而与对当下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状态的认识相关。她觉得,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能完全被流行的、通俗的东西所占据,人们要能懂得一些高雅文化、欣赏到一些高雅文化,全民的文化素质要在这种欣赏中得到一些提高。她努力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里,推出一块新的格局来。她在广东、在北京、在南京、在全国奔走,和艺术大师们共同合作,参加一场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聆听经典音乐朗诵会”。这些朗诵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她时时感慨:我们的观众真好啊!她说:高雅艺术不是没有观众,而是要有人去做。我总觉得,她不只是在举办几场朗诵会,而是在培养一代观众,至少,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姚锡娟有点“执”,她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地去干。在这个常变常新的时代,过于“执”就有点近于“迂”。但她却“迂”得那么令人敬佩。她要用她有限的精力去参与、去推动一个意义无限的事业。于是,我知道了什么叫艺术家、知识分子的良知!也正是这良知,成就了姚锡娟的内在品格,成就了她的艺术魔力!我相信,她的艺术魔力,是超出她个人艺术本身的。

  姚锡娟,属于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