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世界军火走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32:29
来源:法治周末
血腥的世界军火走私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目前,全球走私军火的交易额急剧膨胀,已由1992年的185亿美元飙升到1000亿美元左右。走私的军火无所不包,小到手榴弹、枪支及其零部件,大到飞机、坦克和导弹甚至核弹头。
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估计,全世界范围内的轻武器总数超过5亿件,而其中竟有4至6成是走私品。美国研究恐怖主义的专家布莱恩·吉金斯介绍说,在一些非洲国家,一支AK-47的售价只有6美元,“牵只羊就能换到一支”。
但最令各国反恐专家担心的是,核材料与核武器部件走私也屡见不鲜。更令人惊叹的是,一些技术尖端、对外绝对保密、通过正常渠道都不能获得的高新武器,却能通过走私渠道获得。
经过长期发展,国际军火走私早已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而军火贩子就是“货源”和“买主”之间的掮客。
军火贩子的“买主”主要有两类:一是战乱地区的政府、反政府武装或游击队组织;一是国际恐怖分子。对于前一类买主,军火贩子往往有求必应,既向政府军出售武器,也不“亏待”反政府武装,因为两者间的战争越持久,军火贩子的利润就越大。对于后一类买主,军火贩子也是毫无顾忌,他们也因此成了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助推器”。
军火走私有军火商进行的,大量的是犯罪组织进行的。军火走私活动猖獗,严重威胁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军火走私严重冲击着国际社会军备控制的努力。同时不断引发地区冲突及种族分裂活动。许多地区武装冲突,固然是由于各种矛盾长期积累与激化的结果,但军火走私造成的武器失控,无疑是关键诱因之一。
军火走私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区冲突及种族纷争的加剧和长期化。军火贩子在世界各地制造死亡,这些靠战火和鲜血发财的“战争之王”,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之一。军火走私还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军火走私的猖獗,为恐怖主义及犯罪组织获取武器大开方便之门。
军火交易猖獗的原因主要是军火走私的暴利,暴利让军火贩子铤而走险。军火走私是全球最暴利的行当,甚至比毒品走私的利润还要高上数倍,某些军火走私贩身价动辄数十亿美元,有的年总收入甚至与一个中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当。丰厚的利润,促使军火贩子们“前赴后继”,一批倒下去,新的一批又站起来。
一些国家和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或明或暗地纵容和支持一些军火贩子。一些军火贩子得到某些大国的纵容和庇护,最终得以长期逍遥法外。而面对某些国家和集团的故意纵容,国际刑警组织表现出的只能是乏力和无奈。
此外,军火贩子还采取了更为隐蔽的走私方式。当前,军火贩子与少数政府串通,以合法身份(甚至是外交身份)为掩护从事军火走私。另外,军火贩子在交易方式上,以“物物贸易”取代“钱货贸易”,甚至用钻石换军火,免去洗钱环节,直接将其转化为“合法收入”。如此一来,原本就难以侦查的军火走私,变得愈加迷雾重重。
为了铲除危及世界和地区和平的军火走私,国际社会对军火走私和军火贩子进行了持久的打击,联合国积极倡导打击非法军火贸易。联合国曾多次将非法军火贸易问题列入秘书长报告和安理会决议之中。此外,一些国家进行国家间情报合作,采用高科技侦察,发布红色通缉令等方式,力图将军火贩子缉拿归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国际刑警组织也打击、追捕军火贩子。国际刑警组织具有发达的信息系统、通讯网络,177个成员国之间能够进行快捷的信息交流。
■延伸阅读
全球军火公司最新排名
1、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
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防务和航空航天企业,为陆海空三军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客户支持服务。该公司全球员工总人数达88000人,2008年销售额超过324亿美元。
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与埃森哲公司携手,共同帮助英国国防部为皇家空军的“狂风”机群引进可用性合同机制。借助埃森哲在IT集成、绩效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基于项目盈利能力及其他能力的生命周期管理资产,该公司可以在英国防务产业战略的各个主要方面提供帮助,并确保国防部其他复杂项目在未来可用性合同中的运作。
2、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国防承包商之一,由原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于1995年合并而成。公司的核心业务领域是系统集成、航空、航天和技术服务。
洛克希德公司创建于1913年,1932年改称洛克希德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到来后,公司成功地设计生产出包括P-38“闪电”战斗机、P-80“流星”喷气式战斗机(1944年)、“星座”客机(1945年)、U-2间谍侦察机(1955年)和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等一系列飞机及其他军工产品。
该公司还生产“北极星”潜艇发射弹道导弹,C-5系列“银河”大型军用运输机及L-1011“三星”客机等。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95%的营业额来自美国国防部、其他美国联邦机构和外国军方,该公司占据美国防部每年采购预算三分之一的订货,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几乎包揽了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2008年销售收入297亿美元。
(责任编辑: 孙瑞博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