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胡乔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0:39:04
我感到在中共历史上,胡乔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特殊到只有唯一一个这样的人物。我记得1940年前后,延安《中国青年》杂志上登过他一首诗,中有“雨后的繁花,笑满了春山”这么明丽生动的句子,一吟及此,就会令人感到绚烂美丽,生意盎然。但是,老年后同一作者却又吟出了“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的诗句来,反差似乎太强烈了。  胡乔木的特殊是多方面的,并不是说他权大,后来加上位高,言足以动天下,而主要还是在其他的一些方面。我觉得,胡是中共历史上的才人之一。在中共历史上,有的人不是才学的问题,陈独秀、李大钊,他们根本上是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开路先锋,是全民族的优秀代表,他们不是、也不必以才名世。后来一批人,如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这些人是老革命家,也是中共知识分子当中很有才的人,尤其是瞿秋白。但是这些人牺牲得早,他们的才学没有得到发挥。再下来,就是张闻天、康生、陈伯达、陆定一这几个,他们跟胡乔木不同。他们在党内名义上都较早地占过重要的领导地位。他们在党内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学,而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机缘。再下来,就是党内很著名,但没有占重要地位的人,这就很多了,像李一氓、成仿吾、阳翰笙、周扬、夏衍、邓拓这批名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在中共历史上也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名声都很大,但跟胡乔木的地位不能比,这些人在才学的广度上,可能也比不上胡乔木。我觉得胡乔木的才学,主要是广度,有些地方也有深度,不是泛泛地知道一些。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马克思的某些著作似乎也不曾用过什么功夫的。中共历史上有个特点,掌宣传大权的人,几乎没有谁认真读过马克思(张闻天读过)。胡乔木另有个最特别的地方,是其他人远远赶不上的,他在品评文字这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而且我认为在道理上他都是对的。尽管这样,他本人的文字则并不特别吸引人,远远不及陈伯达。他并未留下个人风格,十分可惜。这是什么道理?他的思想受到了太多的限制,文章写得不放手,并不使人爱读。  胡乔木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面的广度上同康生比,恐怕比不上,尤其在甲骨文、金文、版本、戏曲等方面,远不如康生。胡的工作比康生忙十倍,一到了延安,就没有闲的,而且一直到他离开工作。胡工作的紧张程度,是超过常人的。作为职业革命家,他全心全意,呕心沥血,把全部的时间、全部的生命贡献给了共产党,贡献给了革命。在党内,熟悉胡乔木的人现在还较多。解放后,打倒“四人帮”后,跟他直接长久发生密切关系的,至少几十上百个。我只知道一些过去的琐事。  胡的知识来源,跟他的学校很有关系。他就读的中学是扬州中学,毕业后,进的是清华大学,后来又转到浙江大学,都是全国最著名的学校。但从根本上讲,是胡本人聪明、用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泼,他杂书特爱读。他参加革命活动很早,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致力学问,但他还看偏僻、专门的书。所以,在这些地方,你只有叹服。  党中央在1937年初迁入延安,算是定下来了。当时特别缺乏文教宣传干部,在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听说就调了陈伯达、周扬、艾思奇、胡乔木等一批著名人物到延安。  胡乔木在党办的离西安不远的安吴堡安吴青训班当副主任(这个“青训班”是为未获准立即到延安去的进步青年们办的),主任是冯文彬,主持教务的是胡乔木。胡乔木不久后回到延安。一直到1947年延安撤退,他一直在延安。除了那些主要领导人毛、张、周、朱及其他重要领导人外,他实际是延安天空众星当中最亮的一颗星了。他地位不高,岁数不大,不到30岁。但是,当时很多事情都是他做的,1941年毛把他叫去当政治秘书后,就充分起了这个作用。这之后,还相继有中央政治局秘书等名义,我就不清楚了。  1942年2月初,毛作第一次整风报告《反对党八股》。这个报告前十来天,即1942年1月29日凌晨,张闻天就自觉离开了杨家岭,去陕北和晋西北农村作调查工作了(我是跟着下去的七八个青年之一)。张是被迫但又是主动要求下去的,因为这样便于毛的整风部署——他本人有30年代初的欠账,另一方面又有遵义会议以来的“明君”名义与形象。从大局着想,张作了一个不发宣言的自动全面“引退”。后来听说,张的中宣部部长已于1941年夏免去,由凯丰出任宣传部长。凯丰在党内无威信,长征的同志们都知道1935年遵义会议时,他还在反对毛主席,这事在延安是作为讲课之用的。我的印象,抗日战争后,在延安可以公开点名批判过去犯过错误的,只有李立三、凯丰和邓发三人。凯丰长期多病,中宣部一职,很难视事,此事遂被指定由胡乔木去代行(全文10800字)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