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公墓:被湮没的“铝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3:29:53

【社会】飞虎公墓:被湮没的“铝迹”

【创刊600期倒计时·总595期】2010年37期】《三联生活周刊》


1938~1945年,中美飞虎队成员共牺牲3386人。1938年后,一座空军公墓出现在了昆明巫家坝机场附近,曾有800多名中美空军烈士埋葬于此。然而在最近的60年间,这座墓地逐渐“消失”,被历史尘封。
与飞虎队的光辉战绩相比,他们的身后命运曲折而悲怆。


主笔◎李伟

消失的名字
周绥鼎、陈文灼、梁绍刚、徐乾三、谢扬武、欧阳富、衣纯烈……


用清水冲去墓碑上红色的泥土,一个个被尘封的名字开始显露出来。他们长眠于此,最久的已有72年。

抗战胜利65周年。9月4日早晨,朱俊伦组织工人到昆明东南郊的长春山,将仅存的12块墓碑挖出来,送到专家处修复。他是昆明飞虎队研究会的秘书长。“以前没有找到合适的修复方法,就暂时将墓碑埋在这里。”朱俊伦告诉本刊记者。


3年前,研究会会长孙官生在昆明市东南郊的小山上找到了这块被遗忘的墓地。每块墓碑长度约为1.2米,宽为0.6米,厚度约15厘米,为方正的大青石条。每块的重量至少有100公斤,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搬动。墓碑的上方刻有国民党空军徽章;中间为“某某烈士之墓”;左侧下方为设立机构“空军军官学校”(昆明航校)或“空军第五陆军司令部”;右侧为埋葬时间,最早的一块为“民国二十七年十月”;最晚的为“民国卅五年三月”。很多墓碑都不完整,有几块中间被掏了一个碗口粗的大洞。这些墓碑曾用于铺设水库的涵洞,而那个打穿的大洞则是一个出水口。


本刊记者看到,时至今日,这里仍旧一片荒凉。荒草有1米多高,塌陷的墓穴只是被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浮土。除了路边的两块纪念碑,没有任何标志物。


1941年,陈纳德将军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昆明为大本营,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当年12月20日,航空队第一次在昆明升空作战,击落日军飞机9架,取得9∶0的战绩。由于航空队的队徽为插翅飞虎,战机绘成鲨鱼头的形象,中国人亲切地称其为“飞虎队”。美国参战后,这支部队先后被改编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除了进行空中作战外,还担负着驼峰航线的运输任务”。


“飞虎队是一个宽泛的称呼,除了飞行员外,还包括地勤、保卫、机场、翻译等工作人员,后者主要为中国人。战斗机的驾驶员多为美国士兵,但在驼峰航线上执行运输任务的主要是中国飞行员。”孙官生对本刊记者说。“飞虎队”最初只有100多架飞机、200多人,鼎盛时期达到了3000多架飞机1万多人的规模。


根据孙官生的统计,1938~1945年中美飞虎队成员共牺牲3386人,其中美国士兵2264人。除雷允、缅甸、驼峰航线(怒江、独龙江、西藏)、印度之外,在云南空战和坠机牺牲的飞虎队员的遗体,都安葬在了昆明。但与飞虎队的光辉战绩相比,他们的身后命运却曲折悲怆。


1938年,中国政府在昆明东南郊巫家坝机场附近兴建了空军公墓,安葬阵亡将士。1953年,墓地被侵占,整体搬迁,地上的祠堂等建筑被拆除。1958年,烈士墓碑被附近村民拉走用于修建水库。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空军公墓”逐渐破败废弃。在此后的30多年间,他们彻底被遗忘,成为历史的一粒尘埃。


上世纪90年代后,滇西战场和飞虎队的历史被重新重视和挖掘,2007年,孙官生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在昆明郊外的这座长春山上,重新发现了这座已经荒弃的墓地。


孙官生告诉本刊记者,当时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公墓遗址约有十几亩,分为东西两片,中间有一条小路穿过。西侧已经被夷为一片平地,曾经种过庄稼,看不到墓地痕迹。东边则为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树林内就是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坟墓,但是茂密草丛中的墓坑已经很难辨认,棺木都已经腐朽塌陷。棺材板和白色的遗骨凌乱地散落着,墓地刚过了一次火,有些棺材板都被烧焦了。每座坟墓的间距约为1.5~1.2米,初步估算约有500处坟茔。

飞虎队研究会在墓地边树立了一块“昆明飞虎公墓”的纪念碑,并通报政府,希望加以保护。2008年,孙官生又在附近的水库工地上收集到了12块破碎的墓碑,以及当年祠堂的两个石墩子。这几乎是墓地主人们唯一的遗物。当年的水库已经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工厂,那些墓碑已经成了工厂地基的一部分。


他们的名字,何时牺牲,恐怕永远无人知晓了。


线索疑云
孙官生告诉本刊记者第一次接触到远征军与飞虎队的史料是在1992年。……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孙官生的心头——坠落飞机中的飞行员去哪里了?很显然他们并没有在坠落中遇难,那么他们是否进入了危机四伏的山林?是否能够最终脱险?这些烈士的遗骨都埋葬在哪里?飞虎队是否有专门的墓地?……


意外发现
……孙官生告诉本刊记者,这个曾经指挥着中国空军精华的司令部,当他见到时已沦为一个养猪场。一进大门到处都是垃圾杂物,平房里遍地是猪粪猪尿,臭气熏天。他当时只捡回了几个瓦片当做纪念。


……2007年清明节,海清带着孙官生等人爬上了长春山,在山顶平缓树林中找到了当年迁移过来的坟茔。长春山有两百多米高,大石坝村云南地矿测绘院对面有一条上山的土路,大约4公里长。山上林地归大石坝、小石坝、普照村所有,平时人很少。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繁华近在咫尺。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巫家坝机场。而当年规模宏大的烈士公墓,已成为一片无碑的荒坟,淹没在荒草中。


据附近村民回忆,1958年“大跃进”,大搞水利建设,而当地又缺少石料,这些墓碑就被拉到水库工地上充当石材了。水库有两座,都在贵昆公路北侧大麻苴村,一座叫茶叶地水库,一座叫甘洞口水库,距离长春山墓地有6公里左右。2008年后,村中土地被征用,水库也被填平。“对面半个山头的土都用来填水库了。”一位村民对我们说。


现在一座长约1公里的现代化厂房已经建成。飞虎队研究会赶在动工前,抢救出了12块伤痕累累的墓碑,这几乎是“飞虎公墓”仅存的一点实物遗产了。


原貌
飞虎公墓被发现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王春祺给孙官生寄来了一些图片,希望够勾勒出飞虎公墓的形态。


其中一张图片是“弗里曼墓室主持葬礼”,3名美国飞虎队员同时下葬,图片背景中有一座中式建筑,飞檐大屋顶,白色的墙壁,由廊柱围合,看起来像一座祠堂或庙宇。


……海清老人告诉我们,1949年以前,每到清明节都会有家属来墓地祭扫,号哭声从寺庙后传过。解放后,由于这些人的身份“特殊”,就再没有人前来祭奠了。这些死者牺牲时不过20岁左右,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很多还是航校的学生,大多没有结婚更没有后代。他们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岁月蹉跎,这些人和这些坟墓就被忘记了。


据孙官生估计,还健在的飞虎队员在中国不超过100人,他们年龄至少在85岁以上。至今一些飞虎队员仍旧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节选自《飞虎公墓:被湮没的“铝迹”》)
(《云南信息报》刘霞对本文写作有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