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与修养》教案- - 沈阳鹏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5:14:00
《职业素质与修养》教案-
教案 2008-12-28 21:26:07 阅读198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 王守鹏
 
目录
第一章就业形势与现代就业观念
第一节 中职生的就业与发展
第二节 企业用人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敬业精神:企业最看重的品质
第二章 职业生涯设计
第一节 职业生涯设计让人生更精彩
第二节 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
第三章 修身先修德
第一节 了解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节 职业道德的养成
第四章 学会做事
第一节 能力定位
第二节 聚焦你的优势领域
第三节 做事的态度与方法
第五章 学习提升品质
第一节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节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六章 学会共处
第一节 合作与沟通的意义
第二节 合作与沟通的技巧
第三节 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习惯成就事业
第一节 习惯的力量
第二节 好员工,好习惯
第八章 心态决定命运
第一节 良好的择业心态
第二节 正确应对职场挫折
第三节 转换角色,适应环境
第九章 求职应聘
第一节 求职应聘的常规
第二节 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
第三节 用成功事例证明
第四节 面试中的应答技巧
第十章 创新与创业
第一节 创新精神
第二节 创业能力培养
第三节 创业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
教      案
课程名称 :职业素质与修养                    编写时间:2008年8月25日 所属科室
 
基础教研室
授课教师
王守鹏
授课时间
 
第一周
 
授课章节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教材的介绍是学生认识到学习《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重点
 
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
 
难点
 
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授课方式
 
讲授法
 
 
教案内容:
绪论
一、突出德育的针对性
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1、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处于的教育阶段特点。2、处于这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对谁?”“干什么?”
一般来讲,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有几种特殊的矛盾心态:
(一)失落感和得胜感
(二)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
(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
在学生拿到中等职业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想像。这种想像往往十分实际,职业环境、职业收入……甚至会联想到今后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家庭组建、生活水平等众多方面。
这对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是思迁心理,即学生不甘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者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因此而产生该学专业或者在考一次普通高中的的想法。思迁心理与职业自卑感密切相连,这种心理状态在入学初期往往比较突出。
(四)事业感和白金主义
(五)对自主择业的向往和对就业前途的不安
上述几对矛盾心态,不仅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之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众多个体的反映,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较明显的心态。实际上,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些以及其他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过程。
二、重视教育的时代感
1、基本概念的时代感
如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2、基本观念的时代感
例如,科技进步促使职业演变速度加快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
3、基本方法的时代感
在教材中引入了职业生涯的设计。
三、强调教育的时效性
突出德育的针对性、重视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即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果。(针对性是德育的目标,实效性是德育的效果)
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课后记事及作业:
1.写一篇到化学工业学校学习的感想
2.预习:第一章 第一节 中职生的就业与发展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
教      案
课程名称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编写时间: 2008年8月25日 所属科室
 
基础教研室
授课教师
 
王守鹏
 
授课时间
 
第二周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就业形势与现代就业观念
第一节第一节 中职生的就业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重点
 
中职生的短处和优势
 
难点
 
中职生的生存发展模式
 
授课方式
 
讲授法
 
 
教案内容: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面临着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总劳动力人口达到7.5亿,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这就意味着我们是用7%的耕地、7%的水资源来供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同时我们是用占世界9.6%的自然资源和占世界9.46%的资本资源,来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就业挑战,具体说来这种严峻的形势表现在:
1.供求失衡,总量压力不减。供求总量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只能供给1200万个岗位,其中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可新增900万个岗位,每年自然减员可腾出300万个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1200万个左右,城镇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2.过剩与短缺并存,结构性矛盾凸现。劳动力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抽样统计,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平均年龄4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3%,初级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占49.5%。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这个群体中劳动者的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文化素质低、再就业难度更大,这就造成劳动力绝对数量过剩;另一方面,在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技工短缺现象尤为突出。
3.大学生失业,就业面临新情况。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同时,中国又面临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仅在70%左右。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3年起,毕业生人数平均年增长70万人。2006年应届毕业生达到413万人,将是2002年的四倍,预计将有100万人左右不能在年内实现初次就业。今后还将逐年增加,预计“十一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累计将达到2570多万人,是“十五”时期的2倍多。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繁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来固守在土地上、以土地收入为主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向城市,成为农民工。农村现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持续的。我国目前城市化率是40%,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市化率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按照60%的城市化率来计算,就意味着农村将有4.5亿人口转移出来,如此庞大的人口是在未来10到20年中不断转移出来的,无疑将面临更大就业压力。
5.就业服务体系滞后,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转移就业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全建立,就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待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阻碍了劳动者合理流动。
第一章 就业形势与现代就业观念
第一节 中职生的就业与发展
一、中职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
(一)中职生毕业离校后的去向呈明显的分流状态
1、进入高职学校继续学习。
2、到工商企业做一线技术工人和服务员。
3、转入第三产业充当勤杂办事人员。
(二)中职生表现的突出特点
心态好、会做事
案例【讨论】小尹的成功有两个方面,你能说出是那两个方面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心态好、会做事
原因:吃苦耐劳,不计报酬,认真专研本职工作所涉及到的业务。
二、中职生的短处和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中职生应根据自身的优点、长处,选择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必因中学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甚至厌学。中职生的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在专业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突出优势,通过培养专业兴趣,感悟专业潜能,积极地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稳中求进,一点一点进步。在中职学校有实验室、实验基地、生产基地。学生可通过实际操作,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舞台进行展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择业心理———满怀信心走上工作岗位
1、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社会永远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于中职生来讲,只要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结合起来,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求职竞争,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2、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对中职生而言,要恰当分析相关因素,认清理想职业的要求,应摈弃“好高骛远”的心态,而是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的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3、分析自我,不断完善
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初,由于生活阅历浅,工作经验少,难免会碰到挫折。要不断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准确判断自己的优缺点。只有在客观上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才能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信心。要树立从基层做起,小事做起的信念。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成就职业生涯中的辉煌。
中职生就业竞争中的短处和优势
 
名称
 
内容表述
 
造成原因
 
具体表现
 


 
文凭低的中职生就业机会少
 
用人单位盲目使用高学历人员
 
适合中职生的工作,中职生得不到机会去做
 
体力性就业也受到一定影响
 
进城民工、下岗职工大量出现
 
中职生的工资报酬偏低
 
技术性就业必然受一定影响
 
高校扩招,大学生低调就业
 
在技术性强的岗位上竞争不力
 


 
蓝领工人的需要量很大,中职生的学历和动手能力正好与之相适应
 
当前国情下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所处的层次
 
蓝领工人仍然是企业的主体,技术工人不是主体中的主体
 
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正好与职业技术发展趋势吻合
 
当前国情下我国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阶段
 
工作分类精细,责任要求精确,操作方法精要
 
中职生心态平和、稳定、更有利于用人单位选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
 
白领岗位竞争者上升欲望急切,蓝领岗位竞争者待遇要求强烈
 
 
通过介绍我国目前
的就业形势,增强学生的紧迫感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
教  案
 
 
【案例】一个中职班32名同学的追踪调查
【讨论】
(1)专场招聘会在这个班毕业生的就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由于是由各个高校自己组织,显然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校园招聘会具有很明显的优点。一方面免去了毕业生四处奔波的劳累,减轻了求职成本;二是毕业生应聘更有针对性,不受社会招聘会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应聘的环境更轻松;三是保证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毕业生求职应聘不存在上当受骗的顾虑。
避免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耗,提高了签约成功率。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底薪也就业,工作做到位,这对中职生有何意义?
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薪酬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学生只关注工作的地点、薪酬待遇,而不能沉下心从低做起,将与上升机会失之交臂。所以不要考虑薪水争取早日就业,以争取早日取得工作经验,让自己比大学生年青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不少企业意识到,毕业生刚来的头两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不对接,很难创造明显价值。
因此工作的起初阶段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考察期,给出的薪水只不过是“参考价”。等到企业充分考察结束,毕业生也逐渐适应了,会根据个人能力给予相应的报酬,否则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3)你怎样理解那几位得道职务晋升的同学身上的可贵之处?
他们不因为自己的起点低而陷入具体事务中而是在认真负责地把本职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一直想着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三、中职生的生存发展模式
(1)淡化学历
(2)早日就业
(3)吃苦耐劳,认真负责
(4)生存发展模式:努力实践+自学专研
【案例】厂长在短短数天中发现的问题
(1)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员工没有关心具体的事物,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2)中职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应该明确以上四点认识,在逻辑上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四点,你会怎样表达?
关系:第一点、第二点是第三点的前提和基础。第三点是在工作中的具体要求。第四点是对如何做好工作的概括性总结。
概括:淡化学历、早日就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凭实干出成绩。
 
 
讨论
教      案
课程名称 :职业素质与修养                           编写时间:2008年8月25日
 
所属科室
 
基础教研室
 
授课教师
 
王守鹏
 
授课时间
 
第三周
 
授课章节
 
第二节 企业用人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的
 
了解企业用人的价值取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重点
 
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难点
 
注重情感智商
 
 
教案内容:
第二节 企业用人的价值取向
一、淡化学历文凭
在这里不是求职者“淡化学历文凭”,而是用人单位“淡化学历文凭”即不看重学历,而看重的是实际能力。
不再一味地追求学历的“高标准”、“含金量”和“严要求”,彰显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理性和务实。这表明曾“高烧不退”的“唯学历论”已成为过去,用人单位用人观念更加趋于科学。也将对合理配置使用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充分就业和合理流动起到积极作用。这无疑是科学人才观在用人实践上的体现和落实。
何谓科学人才观?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内涵,去看待和衡量什么是人才。科学人才观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才与学历、经历、资历、职称、身份、年龄、性别等因素有一定联系,却并非因果关系。在人才构成要素中,第一位是能力,其次是经验,最后才是知识。
文凭,一般说来只能反映经过学校教育,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体系的理论知识。
【案例】四川丰田的用人之道
【讨论】
(1)“在教室里上课这种形式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是否过于极端?对我们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有无参考价值?
有极端主义的倾向,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应该把课堂培训与实战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有参考价值。职业教育应该加大实训教育力度,注重能力的培养。
(2)你是否同意仅从文凭本身看不出文凭主人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的说法?
同意
(3)你对“学科知识呈爆炸性增长”是如何理解的?---见第二段。
二、着眼学习能力
实现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前提,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核心。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在对现代社会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的形成和它的作用,都只能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和对象,即它是抽象于现代社会实践和反作用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
教  案
 
 
于现代社会实践的统一。抽象于现代社会实践,是现代人观察、判断、分析、学习、借鉴等一系列能力的体现,反作用于现代社会实践是现代人实践、开发、创造等一系列能力的体现。没有或缺乏这一系列能力,现代思想观念难以产生,也不可能在指导实践中发挥作用。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界定为“作为人的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I)‘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②。恩格斯提出要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关系的人。”并预言“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因此,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概念最基本、最一般的涵义。
(一)现代人的学习能力与能力结构
所谓人的能力结构,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性(即各种能力要素)与系统性(即各种能力的组成方式)。研究现代人的能力结构,一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人的能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二是为了从各种能力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上,发挥能力的整体效应。研究人的能力结构的学派和理论成果颇多,如教育侧重研究人的学习、理解的能力结构,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能力结构,哲学研究人的认识、实践能力结构等,其中认知学派对人的能力结构的研究比较全面,影响也比较大。认知学派把人的能力分为三个层面,即人的体能、人的技能和人的智能。人的体能是指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全程度,包括自然能力、生理能力,是一种简单能力、初级能力;人的技能是指人的基本技术与掌握生产流程合理规则的熟练程度,包括训练能力、技巧能力、重复能力,是一种中级能力;人的智能是指人在各种领域中创造性开发及其创新性含量的程度,包括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认知学派经过实验研究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一种关系:社会对人的体能、技能、智能的投入之比为1:3:9,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与价值为1:10:100。也就是说,只具有体力的文盲,贡献只及一个有技术的工人的1/10,只相当于一个科学家的1%。从认知学派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的体能的投入与所创造的价值不断减少,而智能的投入与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的能力结构是不断改变的,特别是高级的智能结构,必定会不断丰富、发展和改变其能力的作用方式,形成现代人的能力结构。
学习能力是现代人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变化的本领,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学习能力的基础地位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突出,其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向宏观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
教  案
 
 
领域、微观领域和交叉领域的深层次推进,不断丰富、更新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掌握。其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社会活动、生活方式,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适应。其三,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人把自己作为对象的认识、调节和开发活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人的学习和提高也越来越自觉。所以,学习观念成为现代人的突出观念,学习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基础能力。
二、转变学习观念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转变学习观念,就是转变传统学习观念,确立现代学习观念。只有确立现代学习观念,才能自觉提高学习能力。传统学习与现代学习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学习是单一的,现代学习是全面的传统学习在社会生活范围内主要表现为经验学习,在知识、理论、技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在学校范围内的书本学习与技能培训。而现代学习,除包含传统学习内容之外,已经打破了学习的狭小范围和冲破了学习的经验层面,把学习扩展到人的全部活动领域,并把学习提高到高度自觉的层面,要求人们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具有信息获取、追踪能力,对不断发展的实践,要有敏锐观察、体察能力,对新的知识与理论,要有理解、消化能力,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要有传承、借鉴能力,在与人交往以及学术、生活交流中,要有向他人学习的能力。总之,现代人要有向理论与实践、过去与未来、社会与个人学习的全面能力。
2.传统学习是受动的,现代学习是自主的
传统学习的受动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在一种依赖、被动状况下获取的,忽视、压制人的独立意识,漠视、抑制人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传统社会的弊端。这种状况与传统文化的依赖性和计划体制的依赖性有关,即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性的服从,而不是内在性的需要;学习是一种社会需要的安排,而不是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式,于是,人的依赖性表现为学习的被动性。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社会民主的发展,人的主体性逐步提高,表现在学习上,首先是独立学习意识的增强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独立学习意识与独立学习能力既是现代人主体性增强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人主体性增强的前提。
独立学习能力,表现为独立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独立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能力,独立进行信息、理论、知识、经验判断的能力等。其次,人的主体性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主动性与积极性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表现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