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中的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5:30:19
九九归医
杂谈
在糖尿病成为人类的健康首害之前,糖是可以入药的,起自中国的东汉,药里名“饴糖”。
中医有个名方叫“小建中汤”,就是现在“温胃舒”的基础,里面的饴糖每剂药能用到现在30克的分量,超过了半两,和桂枝、芍药、甘草一起熬成一锅暖色融融的汤,泛着为医的和蔼与善良。
“小建中汤”的治疗也同此意:为胃“缓急”,翻译成西医就是“解痉”,专门抚平因为疼痛挛缩的胃肠……这个名方出自名医之手——张仲景,生在东汉的南阳郡。
前年的时候去了趟江西,回来之后特别馋糖,因为江西菜中很少有甜味,他们嗜好的咸和辣因为缺少甜的装饰显得锐利而单薄。这不奇怪,江西向来不是富足省份,充饥是食物的主要功能,作为装点的甜味对他们来说有些奢侈。
基础生存必需的盐铺就了一张锦,糖则是锦上的花,人在满足温饱,生活安逸时才有机会嗜甜。所以英国的乔纳森·斯威夫特说过:“追求甜和光明,是人类两件最高贵的事情”。他是作家,写过《格列佛游记》,用超人的想象写出了“小人国”、“大人国”的童话,但极不善人际关系,几乎不曾笑过,似乎一直处于对甜味的缺乏和追求中。
治病时重用饴糖的张仲景生活在灵帝后期的大疫流行,彼时朝政日非,村村举衰,户户号泣。最早的中医经典《内经》里已经指教过:“劳则温之”,教导医生用温暖醇厚的药物补给劳顿中的疾患者,张仲景是经方派,故尊此意而用糖,治疗虚损诸疾。
除了饴糖之外,张仲景还喜欢用甘草和大枣,也是甜的,他的《伤害论》中一共有处方112张,用了甘草的有69张,用了大枣的有40张, 都是将甜味入药,安抚众药,安抚病痛,同时也安抚人生。
中药处方有个规律,治急性病的药方中很少用到“甘草”或者“饴糖”,“良药苦口”的形容其实包含了对症下药时的仓惶状态,那时候是急着救命,就像没有甜味的饭菜,带着果腹的功利。甜味入药,多是在慢性病的处方,纠缠不休的疾病需要治疗的策略,也需要让病人盼望幸福,说到底,甜是一种对希望的暗示。
在西方有一种糖叫“life savor”,它的形状很像救生圈并因此而得名。就像套上救生圈可以安全游泳一样,寓意着糖能救命——特别是当你饥苦难耐或者万念俱灰的时候……
我们口腔里的甜味感受体直接连接到大脑中分泌“脑内啡”的地方,那里专门制造快感,“甘之如饴”的感受其实是物质和精神的双赢。
中西药里都用到堂,但西药去的是病,甜味止于药片外边的糖衣,和治病的目的无关,只是敷衍一下吃药的人;中医治的是人,所以甜味能堂皇入药,和苦涩纠缠在一起攻补兼施,因为人生伊始,便已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