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体刺槐适种西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5:32:14
www.cqagri.gov.cn  [2002-03-07] ·来源:
由北京林业大学从国外引进的集用材、饲料、蜜源、薪炭于一身的四倍体刺槐,目前已在我国西部地区引种成功。由于其抗逆性突出,容易成活,单位面积产出效益高,现在已成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及荒山绿化的首选及先锋树种,其种苗在西部地区更是供不应求。
刺槐,别名洋槐,为蝶形花科落叶乔木,原产北美洲,树高达25米、胸径达1米,经济价值较高。在我国北纬23度~46度,东经124度~86度的广大地区均可栽植。刺槐喜光,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既可生长于黄河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又适宜于海滨沙地以及含盐量达0.3%盐碱地,甚至在矿渣堆及紫色页岩风化的石砾土上都能生长。
刺槐材质坚硬,纹理细致,有弹性,耐水湿,抗腐朽,适于做矿柱、地板、家具以及各种建筑用材。刺槐根系发达,能固氮,能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能力强,是华北、西北等地优良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四旁”绿化的树种。刺槐对有害气体抗性强,对二氧化硫的抗性是所有阔叶树种中最强的。刺槐叶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其木材、枝桠、树根又是优良的薪炭材。刺槐还是一个优良的木本蜜源树种,其蜜质在国际市场上被列为上等蜜;种子含油率12%~13.8%,可以制作肥皂。
由于刺槐用途广泛,在我国发展很快,栽培面积已达1300万公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刺槐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刺槐育种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但是我国的刺槐育种主要是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手段相对落后,育种过程较慢,获得的遗传增益较小,因此及时引进世界先进的育种成果成为我们迅速缩小差距的捷径。
北京林业大学良种繁育研究中心于1997年承担了国家林业局“948”重点引进项目———“多倍体刺槐及繁殖技术引进”。课题组在1997年4月从国外引进5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四倍体刺槐与普通刺槐相比生长更迅速、抗旱、耐寒能力更强。到目前为止,这些刺槐新品种的繁殖试验均告成功。其中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具有叶大、光合同化能力强的特点,比普通刺槐树冠更浓密、枝条更粗壮、光合能力更强。其叶片粗蛋白含量为18%,高于牧草之王紫花苜蓿,产量比紫花苜蓿高出22%,非常适合作动物饲料。
北京林业大学的试验还表明,四倍体刺槐可以忍耐零下34摄氏度的低温,在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地区能够生存,对天牛具有一定的抗性,肆虐“三北”防护林体系、造成杨树大面积毁灭的光肩星天牛和黄斑天牛均难以威胁四倍体刺槐。
四倍体刺槐品种系列引入我国后,经过在不同地区的多点试验观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水平,目前在北京林大已经建立了韩国和匈牙利刺槐良种种质资源基因库。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探索,已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在基层大面积推广的行之有效的栽培和繁殖方法,在北京地区,它的成活率在90%以上,当年即可以成苗。据专家预测,在河南、山东、甘肃、山西、陕西、辽宁、内蒙古以及广阔的“三北”地区,四倍体刺槐将有广泛的栽培和应用前景。(中国绿色时报)

 
大有前途的四倍体刺槐(绿化新品)
四倍体刺槐是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基地,从韩国引进的人工诱变刺槐新品种,分为饲料型和用材型两个类型。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具有速生、叶大、条粗、枝密、无刺等特点,叶厚为普通刺槐的两倍以上,叶肉肥厚,叶总干重及复叶干重均为普通刺槐的1.5倍以上,叶内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分别为优质匈牙利刺槐的118%、126%、180%,宜作动物饲料。韩国的畜牧业主要以此为饲料。用材型四倍体刺槐具有速生、抗旱、抗烟、耐盐碱、木材坚韧、纹理细致、有弹性、耐水湿、抗腐朽等特点,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先锋树种与重要的用材树种。尤其是矮化灌木类的四倍体刺槐,更为耐瘠薄,特别适合用作防沙治沙及滩涂开发。
四倍体刺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用途,对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西藏、青海等地区退耕还林、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但是,由于四倍体刺槐枝插成活率低,目前主要以嫁接为主,因此,繁殖速度慢、数量少、成本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四倍体刺槐种苗繁殖的技术难题,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北京市大东流苗圃)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另外3个四倍体刺槐优良品种的组培苗生产,保证了品种纯度与种苗质量。另外,组培苗通过进一步栽培,可以利用根繁的方式进行扩大繁殖,将大大加快四倍体刺槐的推广速度。
(张六昌)
《市场报》 (2001年07月27日第十六版)
访四倍体刺槐引种项目负责人田砚亭教授
[来源] 中国花卉报 [作者] 王捷 [日期] 2003-12-31

园林在线12月31日消息:四倍体刺槐是几年前从韩国引进的一个刺槐新品种,因其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在我国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及畜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四倍体刺槐引种项目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田砚亭。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田砚亭,从事了数十年的树木育种工作,先后参加过国家林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横行联合攻关重点和高科技课题10余项,所主持课题曾获得林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数年前,时任北京林业大学良种繁育研究中心主任的田砚亭,在韩国考察时第一次见到生长茂盛、开着白花的四倍体刺槐,一下就看上了它,当即决定将这一好品种引到中国。
据田砚亭介绍,四倍体刺槐除了具备普通刺槐生长迅速,耐旱、耐盐碱、抗贫瘠、抗烟尘,可以改良土壤等优良特性外,因叶片是普通刺槐的二三倍(单叶宽达8厘米,羽状复叶长达55厘米),而且体内富含植物蛋白,可以作为上好的饲料。四倍体刺槐的引进繁殖技术被纳入了国家林业局的科研项目,经过数年的引种试验,终获成功,于2 002年11月通过鉴定。测试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枝叶植物粗蛋白含量平均为24%至26%,高于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18%)。在生长条件好的地区,亩产鲜枝叶达5000公斤左右,是优良的木本饲料植物。它一次种植后可长期受益,苜蓿却要数年后更新,因而它比苜蓿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在河北坝上、内蒙古包头等地实验种植观察,在-34℃度低温条件下虽然地上部分干梢或枯死,但地下根茎仍能生存,春天又可萌发。将其种在荒山、荒坡上长势良好,在pH值为8.5的碱性土壤中也能茁壮生长,抗盐碱性较强。因其是豆科植物,具有根瘤菌,可固氮改良土壤,与杨、柳等树种混植,不仅能相互促进生长,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预防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我国重点造林工程的成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几大人工林区因病虫肆虐而惨遭灭顶之灾。据不完全统计,受灾最严重的林区约有1.5亿亩,损失居世界第一。其中,又以杨树损失最重。田砚亭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树种单一,而解决的最佳途径是树种间营造混交林。四倍体刺槐是与杨树间植的最佳树种选择。因此,四倍体刺槐在我国几大重点造林工程、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中能发挥出巨大作用。而且,在保持水土的同时,作为优良的木本饲料,它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四倍体刺槐现已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优良品种,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在实施国家六大林业工程中,必须使用良种。
田砚亭告诉记者,栽培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技插成活率为50%,而根插成活率在80%以上。嫁接繁殖如果嫁接部位较高,接穗生长快,头重脚轻,一遇大风就会被刮折,造成全军覆没,而且砧木的萌蘖性也非常强,不易清除。所以,嫁接方法已被证明是不可取的。四倍体刺槐在碱性、中性和偏酸性的土壤中都能生长,适应范围非常广。四倍体刺槐虽然非常优秀,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它最怕水涝,适合在山坡和干燥的平原种植。作为饲料可青食或半干青食,作为预混饲料的主要成分,取得最佳饲喂效果。收割方法随季节不同而异,如果采摘方法不当会造成树木死亡。
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一样,田砚亭有着非常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他最担心的是,农民受宣传的影响盲目大量引种,但又不了解它的特性,最终有可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会使四倍体刺槐这一好品种蒙受不白之冤,把一个好品种生生给毁掉,这样的前车之鉴不是没有。因此,田砚亭建议,引种单位和个人最好到持有良种证的单位或被授权单位购买种苗,以保证种苗品种纯正并得到相关的技术服务。
尽管引种课题已经通过鉴定,但田砚亭还是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希望在各种数据都出来后再大力宣传推广。他在继续进行四倍体刺槐栽培繁殖试验的同时,正在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合作,进行牛羊的饲喂试验,包括大量微量元素分析、饲料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针对奶牛、肉牛、羊的饲料成分配比试验等,这项试验大约到明年春季才能全部完成。
目前,我国的饲料缺口非常大,优良的木本饲料植物又稀缺,因而农业、畜牧部门也对四倍体刺槐非常重视。可以预见,它对我国畜牧业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四倍体刺槐》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29日 16:16

现在您看到的这不是普通的刺槐,它是四倍体刺槐。最大的差别就是:普通刺槐只有20条染色体,它却有40条。虽说是刺槐,可它基本上没有什么枝刺,而且叶片大而肥厚,叶片面积和重量都是普通品种的两倍多。

据记者了解这种四倍体刺槐是韩国通过染色体加倍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由北京林业大学引进我国。经过在不同地区的试验观察,发现四倍体刺槐的根系对土壤要求不高,非常耐干旱和瘠薄,根系具有固氮的作用,尤其在寒冷地区长势更好,在我国南北各地都可以栽种。

比起普通品种,四倍体刺槐的枝干更直、更粗壮,树冠更加浓密,光合能力也提高了很多。这种四倍体刺槐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叶片和嫩枝的营养成分比普通品种含量高,特别是其中的粗蛋白含量比牧草之王苜蓿还要高1.4倍。

四倍体刺槐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树种,目前已经由国家林业局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了“林木良种证书”。如果它在我国大面积种植,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发展畜牧业,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