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5:55:23
伊犁月  

(王大枢传)

柯万英

 

诗曰:

万里长空鸿雁轻,白沙河畔孝廉公。

佳音忽变无端祸,流徒发配赴西行。

千里秦陇烈日焰,嘉峪关上冻云冷。

博格达峰万年雪,塔克拉玛一湖星。

为撰巨著伊犁志,踏勘疆界啮雪充。

高路入云山戴帽,天山渔者罢远征。

一十三载征夫泪,伊犁九城别友情。

古稀老汉还故里,老妻巍巍泪满襟。

良朋旧友西窗雨,绘成一图慰司空。

 

  一、鸿雁飞

中国禅宗名山司空山,东携六朝烟雨,西揽三楚风云,集华夏浩然正气,开江淮百代文明。司空山下沃野平原,白沙河畔风光优美,景色胜似江南,盛产鱼虾稻米。大清朝安庆府在这太湖县后北乡白沙河畔赵家铺岭设置了白沙巡检司。奇才诗人、方志家、讼师王大枢的故乡就在这里。

白沙河畔小丘低矮,山似卧龙,溪水清澈,鸿雁蹁跹。这里旧称白沙镇鸿雁村,今为岳西县冶溪镇罗铺人形组。王大枢家旧居三面环山,面朝笔架山,门前一口水塘,上下两重各三间,两厢楼,四合院,翘檐粉墙。

王大枢(1731-1816),派名芳素,幼名纲受,字体专,学名大枢。王家本是诗书人家。大枢生于雍正10 年,八岁时父亲去世。父亲去世,留下一儿一女。寡居的母亲常常看着远飞的大雁发呆,但回头看看一双懂事的儿女又强作欢颜。

自从父亲去世,大枢的家境一落千丈,但是,母亲却要儿子读书求学,以求将来中兴家业。大枢五岁,父母就让他入家塾读书。他的先生是太湖县响水村大塘塆秀才程其恂。

王大枢虽然居住在这大别山深处,但是,从小就受到当地人文、历史的影响,无比好学,奋发上进。他天性聪明,眼观三行字,过目而不忘。十三岁时,程先生向王母说:“大枢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老朽无力再为其师。”

一因先生辞馆,二因家境窘迫,此后大枢便每天自己读书学习。大枢年岁稍长,即筑室于司空山下,购书万卷,日夜寝读其间,于书无所不读。

大枢取号明志,他以家乡白沙河为名,自号“白沙”;为表示自己情趣高远,取字“澹明”。

二、西窗烛

王大枢十几岁时,已经读书万卷,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每日吟诗作赋,才华闻名乡里。他与一班文人雅士交好。司空山、白沙河是他们经常观光览胜的去处;南来北往的鸿雁,春秋交替的花叶,都是他们吟咏的对象。每有佳作,就被乡里文人传诵。太湖一县的人都称王大枢为才子。

有一回,王大枢与朋友去大沙河马路游春,雨后蓝天,沙鸥翔集,大家纷纷吟诗作对。大枢触景生情,口占一联:

 其龙山之夜雨,每见沾濡;

 其马路之西风,常闻淅沥。

大枢文名在外,太湖名流常常邀请大枢做客,也常有人前来与之相会。文友相聚,高谈阔论,通宵达旦。此间不乏富家子弟,亦有人托媒说亲,大枢总不肯轻易应允。

王大枢曾经到一位姓鲁的员外家,认识了鲁家小姐。鲁家小姐长得眉清目秀,颇具大家闺秀气质,大枢一见倾心。此后他常常借故与鲁家员外谈诗论文,造访陆家。其才情容貌打动了鲁家小姐的芳心,只要大枢到来,小姐便借故走出闺阁,与大枢说句话,见个面,打一声招呼。

一天,大枢到鲁家造访。正是六月天气,大枢流汗颇多。鲁小姐送一折扇给大枢驱热。大枢乘机给鲁小姐一张诗稿。诗稿书法潇洒自如,文辞优美,情真意切。大枢对鲁氏小姐的无比爱慕之情跃然纸上。只读得鲁小姐芳心乱跳,额头沁汗。诗曰:

竹爱兰香,兰爱竹洁。竹影飘飘,冰清玉洁。君子之交,不在颜色,展开十二栏杆,放出半轮明月,借尔几阵清风,消我许多炎热。热透思情何时别得,除非燕去雁来霜落花开飞时节!

此诗是大枢的秦晋之约。大枢请人说媒,陆员外满口应允。

三、讼师爷

王大枢继承了文人睿智耿直的品性,和豪放不羁的儒士风度。他看不惯官场的显贵权恶,看不惯官员的腐败堕落,看不惯官宦的相互勾结。每遇不平之事,王大枢就要打抱不平,常以犀利的笔墨,为人伸冤情,鸣不平。

王大枢在家乡爱管闲事,替民说话;家乡的穷苦百姓每有冤情就请他帮写诉状。他写的讼词紧扣大清律法,据理言事,官员不得不依律执行。当地百姓尊称他为“铁包公”。请他主持公道的百姓常常门庭若市。

有一年,大雨连绵,山洪暴发,太湖南阳河一带,受灾严重。知县前来“达灾”。达灾时,知县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回避肃静”,大摆成风。南阳河的乡绅里正大设筵宴,招待侍候。“达灾”变成了扰民。王大枢赶赴南阳河,授计乡人,窃走知县马匹。知县失马,大发雷霆;王大枢往见知县,问道:“昔日火烧东鲁,圣人唯恐伤人;今朝水泛南阳,县爷何须问马?” 向以孔门弟子自命的县令,经此一问,哑口无言,只好自认晦气,丢马回衙。

白沙河有人与父亲争吵,失手击落其父门齿,父亲到县衙告了儿子一个忤逆不孝之罪。按照清律,不孝罪轻则坐牢,重可杀头。之后,父亲又后悔了,但是已经告过,无法解救。于是他去央求王大枢。大枢要他的儿子来家亲授秘计。那个儿子前来听计,大枢要其靠近来听,忽然张口咬了那个儿子的耳朵,耳朵被咬缺一块。大枢说:“你现在可以去接受审讯了,就讲你父亲啃掉了你的耳朵,因痛带落牙齿。” 开庭之日,知县见其状,轻责数板,就将人当场释放了。

白沙河有人开山砍树时伤害了他人,砍树人不得不据实上报。于是请人代写了一份报告,词为“滚木伤人”。王大枢看后给改为“木滚伤人”。那人问大枢改一字的理由。大枢说:“滚木者,人滚木也,应负责任;木滚者,木自滚也,与人无关。” 观者无不叹服其妙。报告送至官府,砍树人只受到了误伤他人的轻微处罚。

王大枢,才思敏捷,而且仗义扶危,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畏之如虎。他曾拟出一联:“猛虎下山,獐跑鹿跳猴眨眼”。 “鹞鹰过畈,鹅嘶雁叫鸭偏头。”这幅对联将那些豪绅污吏比喻为一群失魂落魄的野禽野兽,将自己比喻成猛虎鹞鹰。

四、孝廉公

王大枢多次参加科考,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那独木桥上,大枢却没有好运气。姐姐出嫁了,母亲身体不好,大枢不得不一边读书备考,一边挣钱供养老母、妻儿。

乾隆25年(1761),王大枢入安庆府谋了一个师爷的差事。有一回,桐城县方家与人发生矛盾,告到安庆府,不知就里秉公办事的王大枢按照实情做了处理。不想这方家,正是宰相张英的亲戚。方家将事情转告了张宰相。大枢得由此频遭厄运,屡受打击。他曾以《题鸭子》一诗书写心中的郁闷与彷徨:

 题鸭子 五言诗

千百自成行,飞鸣动野圹。俗称黄鸭子,莫是紫鸳鸯。

 冰雪空蒲藻,江湖是稻粱。胡为此地,不起翅高翔。

清朝的科场还是严肃公正的。乾隆辛卯36 年(1771年),王大枢乡试中举,被举为江左孝廉。

举孝廉是科举制度之一种。清朝定制,凡遇皇室庆典,加试一次作为恩贡(也称恩科)。《明史.选举志一》:“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以当贡者充之。”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喜讯传到白沙河,大枢的母亲喜极而泣。岳父鲁员外、左邻右舍、远近官绅都前来庆贺,王家狭窄的门庭被挤得水泄不通。在岳父的帮助下,王大枢办了二十几桌酒席。鲁员外还请来太湖的戏班唱了三天大戏。

但是,在清朝中举不等于做官,中举还必须等到有了出缺,吏部才能安排上任。具体怎么安排,颇有猫腻。王大枢中举正是大贪官和珅当政之时,清廷空前腐败。有钱的人金钱铺路,一路青云;没钱的人白头到老,永在基层。王大枢没有高官贵人的提携,没有万贯家财去铺路,考取的那个孝廉公不过是一纸空文,徒有虚名。

王大枢只得耐心地等待,这一等就是十八年。在漫长的十八年里,王大枢无事可做,有时被人家请去写讼词,也曾办过学馆,赚点钱来养家糊口。大枢生性耿直,偶尔著诗做文,不免讽喻时政。

其间还为王姓家族修了三次族谱,“并谱序和诗歌传赞。” 也给当地大户方经舟家写过谱序。许多人家都以能够得到这位孝廉公的文字为骄傲。王大枢的年华就在这平凡的日子中,焦急地等待着、虚度着。

乾隆甲辰五十二年(1787年),王大枢已经56岁。正当他对做官完全绝望的时候,突然接到吏部通知:“拣选知县王大枢,着即赴吏部受任”。王大枢没有任何准备,吏部文书送达次日就启程上京,唯恐误了吏部期限。一路上王大枢想的是怎样施展平生所学为民办事,惩治贪官,主政一方。

王大枢“品性豪放,蔑视官绅,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曾因忤触官府,被谪贬伊犁。”《安徽人物志》。听说王大枢赴京受职,一些曾经被他整治的豪绅、官吏十分害怕。害怕他一旦大权在握,会对他们更加不利。于是地方官唆使豪绅联名向江南按察司举报王大枢种种“劣迹”;按察司立即将材料送至吏部。

对于吏部来说,一个知县如同草芥。接到地方联名举报,也不调查,便将材料转给刑部。刑部发文到地方,由地方查处。

王大枢刚到京城,便去吏部报道;吏部官员与其谈话,并予以勉励,给他安排的职务是山西大同某县知县,令其做些准备不日赴任。第五天,王大枢将要启程,突然有公差来到他的住处,将其押回安庆府。原来江南按察司的公文仅仅比他迟到京城三天。

安庆府接到刑部转来的案卷,根据材料内容,略作讯问,即做出将王大枢流放伊犁的判决。然后上报到江南按察司,按察司随即定谳。在安庆府,王大枢有口莫辩。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侧身榛莽之间,更欲多言,无乃重即于愆乎?(《西征录》卷五《存草上》)”,他清楚自己是因笔墨得罪了权贵,因而受到恶人的陷害。

五、西行记

    王大枢被判处充军伊犁。伊犁是“春风不度”苦寒之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十八日,57岁的王大枢带着随从勤儿赶赴伊犁,同行的还有同样受处的刘操南。勤儿是大枢母亲在太湖雇请的一个小青年,让他陪同儿子赶赴伊犁。此刻西行,前途渺茫,余生无着。

出发那天天空阴暗,大雁声声,王大枢心绪起伏不定。一行三人从太湖出发,一路经过合肥、开封、洛阳、西安、兰州,沿着肥水,跨过黄河,晓行夜宿,好不辛苦。幸得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途中少了许多风霜之苦。

一天,刚过合肥,天色渐晚,啼鸦归巢,尚不见旅店。直到月亮升空时刻才见一乡村小店,即便投宿。三人放下包袱行囊,唉声叹气,不发一语。见三人落寞之状,老店主陪着笑脸,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热情相待。三个落魄之人受此礼遇,备受感动。夜间,大枢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床磨墨,题《偶 感 七律》一首:

 一腔心血幻为磷,万里虫沙更怆神。画虎不成空北上,攀天无路忽西沦。

 寒生六月边城雨,望断三壶胡国春。遥想昔贤中道立,几嗟蠖屈几虬伸。

四月二十二日。三人过了开封,行走在河南唯州古道。时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途中不时看见蓬头垢面流放的刑徒。斜风细雨淋湿了衣衫,转眼天黑,夜幕降临,三人在驿路边一家鸡毛小店里落宿。刚刚落座,只见一匹白马冒雨尾追而至,那人在店门前下了马。初看来人,王大枢心想“难道要给我追加刑罚,或者追缴性命?” 那人看见大枢口称“舅舅”,随即下拜。来的不是别人,是王大枢的外孙。因为没有赶上发解,姐姐派外孙赶来送别,竟然追出了三千里。孙舅见面,抱头痛哭,半日不止,见者无不落泪。

这家店主是一女子,刘氏,善良美丽,四十寡居。她也被这孙舅深情感动。当晚,女店主为这生离死别的亲人置办了酒菜。人到穷时,一饭一粥,也倍觉恩惠。王大枢痛饮大醉,醉中,磨墨题诗:“我行坐笔墨,几欲投之垢。哪期逆旅中,无端而邂逅。我初不欲沾,触手忽相就。落纸已乱飞,得句若天凑。岂挟酒癫狂,殆可发棠复。笔乎汝诚能,慎勿增我疚!”

诗中,王大枢言情言事,最后两句是写女店主的,他对女店主的情意即感激又愧疚。大枢把店姐当做了“知音”。当时就把诗誊写工整送给了店姐。

大雨不止。在店姐照料下,王大枢多住了两天。店姐对大枢颇有情意,两人多次叙话,但是流放的大枢却不敢多想。辞别之时,女店主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大枢回首之时,她还在绿杨荫里挥手不止。

在唯州滞留只三天的时间,三天并不长,但对沦落不偶的人来说,却已经足够。此后,在王大枢日记《西征录》的诗文中不时反映出关于随州二日的生活和人物。比如《巧娘传》、《兰招辞》等。其中在杞县的一篇日记中,王大枢借题发挥道:“《列子》言,杞国有人,常忧天坠。古来不少痴人,固若此乎!婆不恤纬,女婴夜泣者乎!”

出了兰州,就是秦陇走廊,千里河西走廊里牛羊肥壮,不时见到来自西域皮帽貂裘的商旅。河西走廊尽头是嘉峪关。到此关口,不由人不想起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顿时心生悲戚。三人站在关前如所有迁客一样,看看前途,又看看来路,洒泪千行,流漓不止。出了关塞,就是茫茫大漠,酷热难挡,滴水如金,大枢几欲仆倒。

越过天山,他们经过了芦草沟、绥定、惠远……在驻节惠远城的伊犁将军府办完手续,王大枢被指定居住在“伊犁九城”之一的绥定。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余于是为伊犁人!自嘉峪关至此共四千四百余里;自吾家至此共万有一百余里。

时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岁,十月十一日也!”

十月的伊犁早已是雪深过膝。而此时的家乡太湖如果能够下点小雪,则是孩子们欢喜不已的事情。面对遍地白雪,王大枢感叹不已。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历时半年有余,行程一万余里。王大枢沿途考察,边行边究,随行随记,撰下《纪行上下》二卷, 5万余字,并赋诗46首,作《天山赋》1篇。 如此这般倒是调剂了孤寂的心情消除了许多痛苦。

六、天山雪

伊犁将军府在伊犁河畔的惠远城内。院内古木参天,厅堂台榭、曲径回廊,青松绿树,门前石狮一对,神态憨然。

  伊犁远在大唐帝国时就属中国版图,公元八世纪被吐蕃人占领。1755年大清皇帝派远征军越过天山进驻伊犁。1762年,清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立“总统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当时的伊犁将军是保宁。

王大枢是一个有志向有才华的书生,他不愿将人生大志就此消磨。在安顿下来后,他向保宁递上了修撰《伊犁志》的条陈。他在条陈中说“有国就有边,有边就有防。必须对国家的边疆做出明确界定,并绘出地图,形成文本,送达各国。如此可以免除国际间的疆界争端。”保宁觉得此议极有远见,且十分重要,便令王大枢与另一位充军官员蔡世格共同编纂《伊犁志》。  

王大枢在逆境之中开始了他的宏伟大业。他与蔡世格一道,带着一队随行军卒沿着边疆山峰河流行走,攀高山,趟冰河,涉大漠,吃草啮雪,历尽千辛万苦。在天山上测量,环境险恶,常常遇到危险。王大枢有诗写到当时的感受:

上天山似上青天,马缩如猬车倒悬。 四十八盘盘不了,一生未作此周旋。

——《上天山》

天山深处雪模糊,拾起姜碑剥蚀馀。未见高昌功足纪,多君留得数行书。——《咏天山》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大量野外作业。正当准备再查阅一些资料,动手撰写文稿之时,蔡世格接到了赦免的文书。在此被贬的人犯谁不希望早日昭雪冤屈,脱离苦海。蔡世格闻讯,第三天就离开了伊犁。剩下的工作只能由王大枢独自去完成了。

王大枢壮志未酬,他将编撰《伊犁志》视为实现人生理想留名青史的大事。经过数年时间,伊犁地区第一部地方志《伊犁志》脱稿。书中详细介绍新疆的民俗风情,并附有“西塞图”、“新疆图”、“古西域图”、“诸蕃图”、“人物图”等图籍。书稿被将军府取去印刷成书,并上交清廷。此后。王大枢又撰成《纪行》、《西征录》二册。这两本书即是描写西北人文景观的一部参考资料,也为我国边界疆域提供了详细的历史依据,价值不菲。

王大枢借编撰《伊犁志》的机会与朋友们游遍了天山的十大景区。他一边废寝忘食的撰稿、改稿,一边以诗作伴,抒发情怀。他似乎不是在充军,而是在采风,常常情感迸发诗思如流。《登鉴远楼次壁间原韵》十首绝句一气呵成,写得激情奔放。他在诗中赞颂了新疆自古以来的繁华盛景和天山美丽的自然景观。     某日,王大枢游览了美丽的果子沟,有诗咏之:

万松排翠峰峥嵘,石径桥通曲折行。怪岩竞作头角出,溪声泻入胸怀清。 ……

乾隆五十八年,王大枢六十岁。常人的花甲之年本应是亲友祝寿的喜庆之时,可是他却要在这边疆孤身度过。寿诞当日,大枢独自无眠,赋诗一首:

六十岁 七律

     江湖应作百年游,花甲于今始一周。彩笔自题摩诘画,春风同坐仲宣楼。

青杨豌地还垂眼,白雪连天莫上头。从古才人多寿世,丹砂何事苦相求。

 某日,王大枢撰写《伊犁志》写得腰酸背胀,于是,独自一人攀上绥定城边的山丘。时值秋晚,霜叶深浓,羌笛悠悠,大枢突生思乡之心,不免吟道:

晚秋闲眺 二首

 霜叶坠寒林,孤城响暮砧。秋声非为我,羁客自警心。

 白发还堪酒,朱弦欲碎琴。误同张博望,飘泊到如今。

其 二

 边关秋色闹,多事更黄花。对尔难为态,杯醉即家。

 青蝇真吊客,白壁是前车,莫更吹羌笛,乡心已乱麻。

诗中的“霜叶”“寒林”“孤城”“暮砧” “碎琴”“秋声”“羌笛”“黄花”,映出了一位羁客抑郁的“乡心”,即使“衔杯”醉酒也不能排解。

君子随遇而安,此时,大枢给自己取号“天山渔者”、“空谷子”。

七、伊犁月

伊犁是一个苦寒之地,也是一个人才荟萃之地,因为有大量 “获罪” 的文人俊杰被发配到这里。这些俊杰之士在这西部边境相互倚重,惺惺相惜,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历史上,纪晓岚、洪亮吉、祁韵士、林则徐、邓廷桢、徐松等著名谪士,都曾在此地留下辉煌业绩;同时也积聚了伊犁悲壮雄豪沉郁多姿的诗篇。

在王大枢前后发配到伊犁戍边的有松筠、纪昀、杨廷理、陈端生、祁韵士、等著名人物。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与王大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大枢与纪晓岚一起考察博格达山,在天池旁边考证了大量石刻、古碑;与杨廷理一起登上惠远古城钟鼓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 但是,他们的驻地并不在一起,有时对朋友的思念只能寄赠诗文。给友人写诗成了王大枢在伊犁的生活内容之一,赠诗给友人也是他诗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请看

 浙海吴江烟霭深,陆沉终比双南金。夜窗只隔一渠月,春树还连十亩阴。

 漆简几逢天雨粟,空山全付水鸣琴。宁知快雪峥嵘甚,犹带飞鸿响远音。

王大枢与同时流放的“皇孙” 诗人祈阿哥祁韵士颇有交情,有五言诗《赠友人》为证 

有客倦登楼,多君逸气投。十年穿铁砚,万里识荆州。

吐凤缘青眼,瞻鸟尚白头。向来磋切意,都付褚春秋。

王大枢与邻国安南公爵黄益晓,《再生缘》作者陈端生夫妇等亦交往频繁。尽管有香书可读,有好朋相伴,有美景悦目,也许能够化解心中的怨恨和郁闷,可是,日久月深,怎么也难以忘却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思友人》可窥一斑:

“清轩旷无人,积雪皓相偶。玩画当游山,观书得尚友。吟成五个字,兴到一杯酒。吾道付浮查,天涯漫回首”。

与大枢交好的松筠是蒙古正蓝旗人,颇有才华,他由翻译生员出仕,授理藩院笔帖式,在其任银库员外郎时遭人诬陷,发配伊犁。松筠后来得到平反,嘉庆五年任伊犁将军。王大枢的赦免就在松筠任伊犁将军之时。

 

八、游子吟

说不思念家乡是迫不得已,每当月儿升起,大枢不免向东眺望。但是关山万里,星河迢迢,不知家在何方。王大枢巴不得早一点流放期满,重返故里。思乡诗他诗中的绝对主题。

  阁外明霞新画图,池边科斗古虫书。春风更长止王孙草,忘却淮扬是故居 ——《题绮馀阁.七绝》

太湖县有个“响水岩”风景区,那里有座顺治年间的响水寺。王大枢身处伊犁仍眷念响水岩的明山秀水,有《响水岩》诗云:
 
 响水飞泉远红斜,白云深处隐僧家。
  北邦久驻怀芳草,故里绵延景物华。
 特别是每次送别刑满的朋友离去的时候,这种感情变得格外强烈,有时成了一种折磨。《咏柳花》诗中此情表现得最为突出。

汉南春色竟飘零,送客长亭更短亭。但顾水心亭上立,免教身后浮萍。

嘉庆四年(1800年),正是王大枢在伊犁的第13个年头,大枢被轮流流放到库车县。库车知县姓胡,是安徽太湖人氏。于是,他在一天上早班时向知县说:“我在伊犁已有13年了,现我年岁已高,对家乡也很淡薄了,再也别把我发往他处。特别不能发到太湖县,那里有个冶溪河,蚊子大似鹅。”胡知县领会其意,看在同乡份上,决心帮他一忙。于是,胡知县故意拍案大骂:“你这个老东西,还怕蚊子叮,偏把你发往江北太湖县去。让那里的蚊子咬死你。”随即将文书申报到伊犁将军府,松筠将军一看文书,立即照签。王大枢被充回了他魂梦萦绕的家乡太湖县。

临行之日,一班平日交往颇深的朋友们纷纷前来送行。朋友们在惠远城的伊犁河畔拣了一家小酒店,为王大枢举办践行宴。到场的有七个人,他们是杨廷理、陈端生、祁韵士、徐松等。松筠没有来,他叫人送来一些银两给王大枢做盘缠。八月天气正是伊犁一年之中最好的日子,天高云正淡,融雪绕绿洲,黄鹂鸣翠柳。朋友们对景叙旧,举杯畅饮。他们回忆游览天山,放马郊野,雪里吟诗的趣事;这天大枢很快乐,吟出许多佳句。

友人 七绝

 难得文宦不爱钱,诗才何必说青莲。臣门如市心如水,我已亲尝又一泉。

这顿酒从早到晚饮了五个时辰。大家尽情地饮酒,尽情地吟诗。饮到酣畅时,彼此悲从中来,时而涕零,时而大笑,时而大哭。明天就是分手之日,彼此天各一方,甚至是永生的别离。月亮升起时,他们东倒西歪地离开了酒楼,但却不肯分开,他们走向了伊犁河畔。明月落入伊犁河中,河面泛起轻轻的涟漪,河水静静地向西流淌,却流不去迁客无尽的愁情别绪。

 

九、雁南归

嘉庆四年(1800)八月一日,王大枢从伊犁将军府领回“路票”,第二天就启程了。此时的王大枢比逃命还急不可耐,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乡,飞到司空山下的鸿雁村,飞到妻子、孩子的身边。

沿途晓行夜宿,已经是十月了,大枢还在天上脚下行走。来时大雁北飞,如今大雁南去,大雁纷纷飞离塔克拉玛干湖。沿途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西域商人,他们骑在骆驼峰上,缩着脖子,木无表情。骆驼踩在沙地上,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十分规则。

傍晚,大枢宿到一家茅屋旅店。旅店的黑墙上有一本旧皇历,大枢拿来翻了翻,问老板今天是什么日子。老板说是“10月15日”。10月15日正是王大枢的诞辰。69岁生日竟然在发配回程中度过,大枢默然。

嘉庆五年(1801)的春节到了,王大枢还没有走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寒冬时节,没有流水,没有生命,更看不见绿洲,偶尔看到的仍是慌慌赶路的发配囚徒。沿途听到牧民的帐篷里传出高亢的歌舞手鼓声,和回族姑娘恣意放浪的喧笑声。回族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过新年。王大枢随便选了一家旅馆住宿。他将要在这沙漠小镇中度过一个孤独的大年夜。在老家太湖,过大年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家人无论远离千里万里,都要在过年夜前赶回家里,否则全家人思念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这是一家维吾尔人开的旅店。晚上,好客的维吾尔人请王大枢参与他们的酒会。酒会上,大家吃羊羔,男人们喝青稞酒,女人喝奶茶。反穿羊皮袄的男人们喝红了脖颈,放下酒杯打开酒嗓唱起了草原牧歌;穿筒靴戴绒帽的姑娘们跳起了草原舞。跳到热烈时,男男女女手拉着手,旋转翻飞,长裙飘舞。回族老人向大枢敬酒,大枢十分感动。王大枢不会唱歌跳舞,一个人走出酒会,外面天寒地冻雪花纷飞。寒风吹过面颊,王大枢头脑清醒了,清醒的大枢仍然心系故乡,不知道家中现在的情形怎样。

回到旅店,冷清清的馆舍里孤灯昏黄,呵气成雾。大枢无语,独自睡下。半夜,牧人的帐篷里马头琴伴着歌舞声随着清冷的寒风挤进旅舍,飘入大枢的耳廓。

进人河南境内,离唯州已经不远了。在伊犁漫长的流放岁月里,王大枢偶尔想起唯州的店姐。一个流放边疆的人失去了一般人的正常生活,唯有做梦是完全自由的。距离小店越来越近,景物依旧,道路依旧,但他清楚,十几个年头,对于人生来说太漫长了,特别是对于独居的寡妇与远戍的征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店姐,是王大枢在伊犁坚持13年的精神力量。一见面女店主便认出须发皆白的王大枢。是夜,二人细诉衷肠。

这时的王大枢是自由的。他在小店里住了半月之久。半月之后,女店主却主动劝王大枢启程回家。女店主是善解人意的,他知道有人比她更加思念大枢,那一家人的心结都系在大枢的身上。她为大枢办了践行酒,送出很远很远,直到绿杨如烟。

 

十、诗窗雨

嘉庆五年,王大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太湖县鸿雁村。鲁氏已经满头银丝,大枢也已两鬓皤然。老夫妻两相聚首,抱头痛哭,鲁氏哽咽着喉咙,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大枢的孙子已经有十二岁了,离家时孙子还没有出生。外孙闻讯提酒砍肉前来看望。全村人都来看望。他原以为此生只能埋骨荒丘,不想还能与亲人重聚。想起伊犁的岁月,看看眼前的景象,恍若隔世。

回家月余,王大枢的情绪已经平静。此时他又想到了伊犁,想到在西行路上写下的诗章,想到在伊犁考察山河的资料。他要把这些东西整理成文,印行后世。于是他每天手不释卷,撰文不息。在此期间,王大枢对以前所刻《西征录》加以修订,并增加卷七《跫音》、卷八《东旋草》。嘉庆十九年,在乡亲的帮助下,着手刻印了八卷《西征录》。他还刻印了自己的著作《古史综》、《春秋属辞》各十二卷,《诗集辑说》二卷。另有《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稿成未刻。  

王大枢的文名早在十几岁时就传扬乡里,如今被赦还乡,远近的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叙旧,年轻人则前来请教。赵文楷、李振钧都前来拜望老前辈。赵文楷小王大枢二十九岁,是著名的太湖才子嘉庆元年状元。嘉庆六年,赵文楷因母病逝,丁忧在家,听说王大枢归来,便前往拜访。二人诗酒流连相谐默契。赵文楷赠诗王大枢:“万里生还疑梦寐,十年远戌历凄凉。身经翰海风霜苦,赋就天山格力苍。” 李振钧是道光年间举人,殿试为鸿胪寺一甲一等(状元)。

 

十一、 司空图

 王大枢晚年只做两件事:读书、考察山河。有一年,王大枢到店前河的杏花村去野游。杏花村是明朝状元黄信一的故乡,那时节杏花盛开景象明丽。但是,盛开的杏花,却勾起了王大枢对伊犁边廷的情思。

咏杏花 七绝

边庭小树意扶疏,开得春风三月初。莫是江南怜旧雨,落红偏点故人书。

王大枢对家乡的司空山一往情深。司空山是中国禅宗名山,二祖慧可卓锡的道场;唐玄宗为司空山本净禅师赐号“天晓”;李白避难司空山,留下许多佳作……

王大枢考察司空山,绘制《司空山图》一副,这份地图长约8寸,宽约6寸。图中描绘了山川、河流、树木,用简笔勾勒出司空山的主要景点,对主峰、太极峰、朝天宫、洗马池、太白书台、小屋、崇报寺等作了标注。同时也对附近的白沙镇、黄沙岭、东冲口、白沙河等地名加以标识。图中,王大枢题联一副:“流水音从弦外落,美人身在镜中行。”旁加小注:“梦中得句用题空山观瀑布图,岁壬子(即乾隆57年,公元1792 年)孟春五日。”

图成,传至四方。安徽巡抚大臣蒋文庆在图上题字:“玉门关外人,太极峰前住。早知天地宽,不泣东西路。”这是王大枢在伊犁时写的一首五言诗。蒋大人不用自己的诗作,可能觉得这首诗最能概括王大枢的一生。 “玉门关外人,太极峰前住”,把被流放前的王大枢描写得十分洒脱。“早知天地宽,不泣东西路”,则是对王大枢因秉笔直书,得罪权贵而被谪贬伊犁,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某日云淡风轻,王大枢与人出游,憩于天外舫凉亭,得七绝句:

不辨溪桥西复东,杖藜天外自称翁。水边亭子风前榻,卧看行云过太空。

王大枢是一位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俊杰君子。

 

十二、残月星

王大枢大难不死,晚年除了读书著作以外,不问世事。他放松心情,隐居山村,优乐泉林,颐养天年。嘉庆时王氏四修家谱时又请王大枢主修。

晚年,王大枢居住在百里镇东冲口村。嘉庆九年冬,某天,大雪纷飞,无人打扰,王大枢独自静思习草,题下了“恬澹”二字,吩咐家人给制成匾额,高挂中堂。此匾字体苍劲有力,雕刻精美,杉木材质。“恬澹”二字表达了晚年的王大枢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无心政事,潜心治学的幽闲境界。

王大枢故居前有块平整光滑的大石头,是他夏天午休的地方。王大枢亲手在石床上刻下十九个字:横书“介于石”;直书“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布易三,士不算四”;下书“艾维蒹葭”。其文类似《易经》,其义令人费解。

有研究者认为王大枢表达的是自己:为人性格耿介,坚比石头;光明磊落,无愧于心;随遇而安,心胸旷达;公私分明,国家事大;无所成就,如此而已等意思。此解是否准确,还待后人猜想。

 嘉庆二十一年,王大枢病逝,终年85岁,葬于东冲口山上。

 

资料来源:

一、《安徽人物志》;二、《太湖县志》;三、安徽文化网;四、安庆晚报;五、司空山网;六、冶溪镇网;七、太湖豆丁网;八、芊芊网;九、信息太湖;十、花亭湖;十一、新华网;十二、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