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行之旅(骑行太行八径之第四、五陉——滏口陉、井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1:23:22
2010年夏穿越太行之旅(骑行太行八径之第四、五陉——滏口陉、井陉) 【活动主旨】2010年夏穿越太行之旅(骑行太行八径之第四、五陉——滏口陉、井陉+五台山)     
      
【活动日期】 2010年8月初(12——15天)     

【线路说明】     

 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二者同等重要。对于我们单车车友来说,行千里路固然可以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能不断挑战自己,激励自己,超越自己。  
   
 2009年“五一节”风中骑缘穿越太行、骑行陵川,走过了太行八径之第三陉——白陉。2010年清明节,又骑行太行八径之第二陉——太行陉。2010年夏穿越太行之旅(骑行太行八径之第四、五陉——滏口陉、井陉) 
     
   2 原始的线路,迷人的风景,诱使我们自由自在,信马游疆,去寻找原始的气息,去感受古太行神秘的风韵。 
   
【线路安排】(初步制定12——15天,视情况而定)   

D1:焦作 -——新乡——安阳(全程180公里)

D2:安阳——邯郸——邢台 (全程120公里)

D3:邢台——石家庄(全程120公里)

D4:石家庄——(太行第五陉、井陉)——井陉——阳泉(全程80公里)

D5:阳泉——五台山(全程140公里)

D6:游览五台山

D7:五台山——太原(全程130公里)

D8:游览太原(晋祠)

D9:太原——武乡(全程120公里)

D10:武乡——长治(全程80公里)

D11:长治——涉县(全程80公里)

D12:涉县——(太行第四陉、滏口陉)——邯郸(全程80公里)

D13:邯郸——鹤壁(全程100公里)

D14:鹤壁-——焦作(全程120公里)           
  

【领队】: 

 果酱 (跟帖、留言、电话报名)

【注意事项】  

1:山地车(21速以上)、装车包、全指骑行手套、骑行头盔、雨衣、自行车灯、太阳镜等  

2:带帐篷及户外用品。 

3:参加活动的成员必须自行购买相关的意外和医疗方面的保险。 


 

当你翻开《中国历史地图册》头一两页时就会发现, 许许多多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密密麻麻地环绕分布在太行山麓两侧:阳原泥河湾、阳高许家窑、北京周口店、武安磁山、安阳小南海……其中最多的大概 要算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了。这已经触到了文明的源头。炎黄、东夷、苗蛮、戎狄这组成华夏民族四大集团之一的炎黄部落联盟,就在太行山 边,生息,发展,与别的部落联盟冲突、斗争。在太行与黄河中游结合部位,发展起了夏商文明。




太行八陉又是古老的商道,殷人的始祖王亥就曾经驾着牛车到蒲阴 陉起始处跟有易氏做过买卖。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换产品时也常常会穿过它们,那马帮驮队的铃声曾丁丁当当地回响在山谷中。当两种文明发生冲突 时,太行八陉便承受着游牧文明的狂涛对农耕文明一浪高于一浪的冲击,加上各政治集团的逐鹿中原,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太行为天下 之臂脊,谁控制了太行,谁就可以得天下,于是,一出出太多的威武雄壮的战争剧目又在太行八陉上演,使它们变成了战道。其结果之一是使太行成为中华民族的熔 炉之一。匈奴、突厥、鲜卑、羯、氐、羌、契丹……一个个游牧民族沿着太行八陉冲杀进来,却又渐渐融入汉民族之中,消失,然而也留下了他们的语言文化、工艺 美术、宗教建筑、生活习惯、穿着打扮直至特有的脸形…… 










 
“陉”,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受地壳板块强烈挤压,形成褶皱与断裂,出现形势险要的八条峡谷通



 

太行八陉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是山凡中断皆曰陉。”(晋·郭缘生《述征记》)。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里.百岭互连的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千峰耸立.交错山岭之间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第一陉为轵关陉。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第三陉白陉。在河南辉县西五十华里处。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陉,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

  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的“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所替代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日夜不息奔腾不止的经济建设的大动脉!  太行第四陉———滏口陉
 
  滏口陉位于河北邯郸西或磁县西北的峰峰矿区石鼓山中。这儿被滏水(今滏阳河)切割出巨大陉谷,山高岭深,形势险峻,是从山西高原穿越太行,经武安东下华北平原,俯视北面邯郸,南 边邺城、安阳的战略要道。公元528年,军阀尔朱荣自山西出滏口陉东下攻击围困邺城的葛荣起义军。十六国时,后赵张沈不满古闵专权,屯兵滏口,取进可攻, 退可守的势态。南北朝时,高洋建北齐。北齐有两个政治军事中心,今河北临漳县邺镇的邺城为国都,今山西太原的晋阳为陪都,互相呼应。高洋及王公贵族们常穿 行于滏口陉,在二都之间来往,于是开凿南北响堂山石窟,修建庙宇,作为参佛之处和离宫,“北依鼓山,南临滏阳河……古太行山八陉之第四陉‘滏阳陉’即位于 此……”南响堂石窟清幽宁静,可惜佛像在“文革”中惨遭严重破坏。石窟边的滏阳河也受到污染,水色浑浊,尤其是石窟河床对面还有一条支流,全为黑水,滚滚 注入滏水,不堪入目。 

北响堂石窟可从邯郸或峰峰矿区搭车前往。这儿的石窟共有9洞,位于鼓山西面的半山腰上,气势比南响堂要大,遭到的破坏比南响堂小,距今已一千四百多 年,成为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艺术的先声。这里那些庄严的佛菩萨像、孔武有力的力士像、门框上的卷草纹、连珠纹、花蔓带石雕、菩萨脚下的履莲形基座,窟 顶彩色的藻井纹饰等等,不仅整体美观而且一个个细节都是那么优雅、漂亮,真想在这儿住个十天半月,天天观赏。有些佛像,其服饰虽仍依稀可见印度马吐拉式湿 衣佛造型的痕迹,但其背光却雕刻描绘成火焰形,以其轻灵飞腾之势与佛的不动如山形成了强烈对比,产生了一种互相反衬的艺术美感,而且也反映出佛教在穿越古 波斯拜火教地区到达中国后,把拜火教的一些象征物如火焰、阳光等及波斯造型艺术也搀和着一起带了来,后期石窟造像的身后就没有这么鲜活漂亮的背光了。

沿滏口陉西北上,就到了武安县磁山镇。这儿是有名的磁山文化遗址。在通往磁山镇的岔道口,有一尊仰韶时期的磁山女性正在用原始石磨压磨谷物的雕像。

滏口陉从武安县折向南边的涉县,途中经过响堂铺村。当年八路军129师在这里和山西神头岭连续两次伏击侵华日军,歼灭了两千多人。


 

 

太行第五陉———井陉

  从河北正定经石家庄到山西太原有条正太公路。由于它从华北平原登太行直上山西高原,把两省省会联接起来,所以十分繁忙而重要。古代的井陉大致与这条公路重合,不过没那么长那么宽罢了,当时它“车不方轨,骑不并行”,可却是秦朝主要驰道之一,自古就挺热闹。秦始皇死在 河北沙丘宫后,那具怕被别人发现已死的躯体,就是被赵高放了许多臭咸鱼盖味儿,从井陉拉上山西太原(一说为五原)回咸阳的。河北这边山脚下扼守井陉隘口的 关城叫井陉关,又叫土门关,位于鹿泉县正太路旁的土门村。这儿交通方便,只要在石家庄东方广场长途汽车站花两块五乘到井陉矿区的302路中巴,中途在土门 村(路对过有个加油站)下车,公路北坡下就是。到了这儿我才发现,原来的土门已分为东西两个自然村。东土门村的东关已无,西关门仍在,门额石匾上的字是 “三省通衢”。西土门村南北两座关门都在。南关门城楼上有“土门关”木牌匾,关门内外还有一段石板古道。北关门上的石匾为“山陕通衢”。按老办法,寻访关 城后,我就攀登到村边小山包上观察地势地形,只见北边是高耸的莲花山、抱犊寨山;南边是低矮的刀儿山、鱼山、牛坡山,将土门村团团围住,状如井沿儿围住井 底,怪不得叫井陉关。土门村中那条古道穿过关门向西北群山峡谷而去,谷口与关城之间的平野上是绵曼河河床。

遥想当年,背负着刘邦开辟第二战场重托的韩信,在山西运城打败魏豹后,与副将张耳一道带着三万疲弱之军从井陉下太行,远途奔袭项羽盟友赵国,列阵于绵 曼河前。赵国统帅陈余准备以多胜少,凭堂堂之阵歼灭韩信的三万汉兵。双方在井陉关外展开了激战。韩信这样背水列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和吸引对方主力,以偏帅袭击敌后方的战术。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此君大开大合,挥洒自如,其写意大手笔简直把战争弄成了一种艺术。这一仗, 实际上为后来的垓下之战消灭项羽统一中国,建立汉王朝打下了基础。

历代在井陉发生的战事实在是太多了,如隋初尉迟迥反对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分兵三路攻太原,其中一路走井陉;十六国时,后梁主朱全忠分兵两路,从太行陉 和井陉攻山西;宋金之战时,金将宗瀚取上党后,由井陉下太行击败宋将种师闵,夺井陉关;元末,徐达军由井陉上太行猛攻太原,大破元库库军,夺取山西;明 末,李自成主力从大同奔北京,攻八达岭居庸关,同时以偏师出井陉北上攻保定策应,后在山海关被吴三桂、清兵联军击败后,也是由井陉退回山陕的。

在现代,围绕着井陉也爆发过两次正太战役。一次在1940年抗战期间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沿正太路一线发起了大规模破袭战,狠狠打击了华北日 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和国内的悲观、投降论调,振奋了抗日军民。一次是在1947年由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在正太路周边发起的,此战役歼敌3.5万,解放7座县 城、三个矿区,控制正太路180公里,切断了石家庄与太原之敌的联系,为全国的解放创建了功绩。总之,井陉这里,简直可以专门写一本“井陉战史”了。

由井陉往西登太行,就到了山西平定县的娘子关。此关坐落在桃河瀑布峡谷和高山之间的井陉西口要隘上,乃形胜之地,地势险要,与山下的井陉关遥相呼应, 控制着这条晋冀通道咽喉。现代公路从关城下绕关而过,仅留下一段穿关石板石道作为参观旅游之用。再往前,已是四通八达、无险可守的阳泉。至此,井陉应该说 就算到头了。
 
从河北正定经石家庄到山西太原有条正太公路。由于它从华北平原登太行直上山西高原,把两省省会联接起来,所以十分繁忙而重要。古代的井陉大致与这条公路重合,不过没那么长那么宽罢了,当时它“车不方轨,骑不并行”,可却是秦朝主要驰道之一,自古就挺热闹。河北这边山脚下扼守井陉隘口的 关城叫井陉关,又叫土门关,位于鹿泉县正太路旁的土门村,门额石匾上的字是 “三省通衢”。西土门村南北两座关门都在。南关门城楼上有“土门关”木牌匾,关门内外还有一段石板古道。北关门上的石匾为“山陕通衢”。土门村中那条古道穿过关门向西北群山峡谷而去,谷口与关城之间的平野上是绵曼河河床。韩信背水列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和吸引对方主力,以偏帅袭击敌后方的战术,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历代在井陉发生的战事实在是太多了,简直可以专门写一本“井陉战史”。由井陉往西登太行,就到了山西平定县的娘子关。此关坐落在桃河瀑布峡谷和高山之间的井陉西口要隘上,乃形胜之地,地势险要,与山下的井陉关遥相呼应, 控制着这条晋冀通道咽喉。再往前是阳泉。 
 

井陉既是一个地名,即现在石家庄市的井陉县,也是太行八陉的第五陉,它东起鹿泉市的土门村,经娘子关,西至山西阳泉市。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并因此得名。古人认为那个关口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此以井名之。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或称土门关,或称井陉关,明清时都称井陉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 《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述征记》则把井陉列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 井陉上曾发生的历史大事数不胜数,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将王翦伐赵,即据井径而直趋赵地。公元前二○四年汉将韩信的三万汉兵曾在绵曼河前列阵,留下置死地而后生,击败赵军二十万,使赵将陈余被杀,赵王歇被俘。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背水之战”。 一九四零年“百团大战”,八路军破击正太铁路,攻克井径西上的要塞娘子关,也发生在这里。 娘子关 原名苇泽关。在山西平定县城北45公里处, 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的咽喉。隋开皇时曾置苇泽县,后废。相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统领娘子军驻此设防,故名。 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所筑,有关门两座,中为居民区。外城门为砖券门洞,上有平台,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故情之用,观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筑构甚坚固。关城两翼之长城依山势蜿蜒,成为晋冀间天然屏障。现在的长城是新恢复的,有台阶600余米,关城北侧桃河,水流湍急,南接山岭,逶迤相连。 由于“井陉”之重要,历史上这里战争频繁。如战国时期秦、赵之战。秦王政时,秦国已相当强大,秦十五年(前232),秦军分数路伐赵,一军从太原出,攻取了赵的“井陉”,进至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与赵将李牧的部队相遇,双方展开大战。当时赵国还是七雄中较强的一国,秦军力不能支,战败逃归。史称此战后数年秦军不敢再攻赵。后王翦用离间计,使赵王夺了大将李牧的兵权,赵军不战自弱,最后秦军攻破邯郸,赵国亡。
  在秦末楚汉战争之际,这里演出过战争史上极辉煌的一幕,汉王刘邦的军队与赵军之战。这一仗是战争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它为刘邦从背后牵制项羽的军队,最后战胜项羽起了很大作用。
  唐天宝末年,安禄山造反,派养子安忠志屯军土门,又使其将李钦凑守“井陉”口,以防唐军西来。后来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出“井陉”,屡败叛军。
  北宋末年,宋将种师闵与金将斡离不激战于井陉,被金兵所败,斡离不遂入天威军,陷真定城。接着长驱南下,攻取宋京开封。
  古代井陉关虽然常被战争烟云笼罩,可是井陉县这个地方是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井陉县东有著名的苍岩山,风景秀丽迷人。石灰岩构成的峰峦层层起伏,危崖峭壁,重林苍郁,殿阁楼台掩映于山麓古木之间,透出宁静、雅致和庄严。从山脚沿涧入山,一路上怪石嶙峋,树根盘结交错,奇姿异态,宛如盆景。山上有福庆寺,相传为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出家为尼处。石磴道三百六十余级通达寺前。
  门悬一副深具禅味的金字对联:“宝殿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门前峭立石壁,飞架三孔石桥,上建桥楼殿。从下仰望天空,仅露一线。昔人有诗云:“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叹为奇景。山上还有苍山书院、藏经楼、公主祠等建筑及岩关锁翠、风泉漱玉、阴崖石乳等十六景。瀑布清泉,飞珠散玉,禅房古刹,碑碣夹道,步步引人入胜,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名。游览此处,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石家庄至太原的石太铁路和冀晋公路干线都经过“井陉”或其附近,这里仍是联结太行山东西两方,河北和山西高原中部的交通要冲之地。

  井陉的关阁,都经过了硝烟熏燎、战火洗礼,甚至将士浴血奋战的守护。进入井陉的第一关是土门关。史称:“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远通秦晋,东扼滹水燕赵,西南万峰插云,羊肠一线”,是由平原进山的首关,犹如瓶颈,易守难攻之势显而易见;而第二关亮子岭关,更处山河之险,扼燕赵咽喉;白皮关则是踞山临谷的一座关城,锁古驿路东西要道,历来亦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淮阴候设背水阵到清末刘光才抗法,此关屡屡易主,至今雄风不减;井陉西口娘子关,号称天下第九关,依山傍水,是唐代以来的京畿重镇。其东门的“直隶娘子关”,南门的“京畿藩屏”题额,足以说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关阁历史悠久,不仅是完善的古代巨型军事工程体系,因其将天然险阻与人工设防巧妙结合,并在关上建阁设庙,又是壮观典雅的人文环境与复杂地理环境形成的特有景观。白皮关上有佛阁、关公阁,阁下有两千年之久的辙沟,关阁两侧山上有蜿蜒的长城和庚子长墙,加上古代驿站“立鄙守路”等遗址,形成了一整套秦皇古驿路人文景观。特别是关门下因周而复始的轮磨錾凿,硬是使关阁抬高了几米,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断定:比罗马古道起码要早一百年。而这种辙痕,在井陉的郝西河、核桃园、固关等地都有遗存。
 作为古驿路村落标志的关阁遗存也还有不少,这些关阁是高出民居的唯一建筑。村民们往往把最崇仰的神佛供奉其上。从“如来”到“观音”,从“玉皇”到“关帝”,无所不有。表达了人们对保护一方平安的朴素愿望。关阁周围还往往建有附属庙宇,成为一种自然的约定区域。关阁雄踞大地,环抱村落的建筑模式,暗示着中国古建筑的安详与宁静、错落与统一的布局原则。井陉不少关阁个性非常突出。南寨村的“清凉阁”,由几组庙宇组合而成,勾心斗角,犬牙相错,其匠心叹为观止。而于家村的“神仙阁”,则是另一种巧夺天工的古朴,石梁石柱,石栏石匾,俯仰顾盼,跌宕起伏,成为集美学、力学、几何学、建筑学、物理学于一体的石文化精英。 
 关阁的匾额,作为一种长存天地间的精神脉博,是另一种文化。它们既体现着一种古代儒道互补的精神,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景观。“山陕通衢”的通达张力,“镇威述先阁”的磅礴大气,“陉山界地”的不可侵犯,“长福阁”、“保泰阁”的向往幸福安定,加上渗透教化写实的楹联,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深渗透于匾额楹联文化之间,成为一种名符其实的民族心里载体。关阁、这部古驿路上的自然史卷不忍细读,因为风雨刻下了太深的凄苦,然而,世界上一切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谁没经历过凄苦的磨炼和孤独的积淀呢? 
古称“井陉口”,俗称土门关、土门口,因其天然地形似井之陉口和初建之关由土堆成而得名。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历代皆有修缮,位于鹿泉市白鹿泉乡土门村,是山西、陕西通往河北的天然交通咽喉,被称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三省通衢”之誉。
  井陉关四面环山,关前太平河终年流淌,关内丘缓道宽,直达华北大平原,关上险峰叠翠,环境优美。原有四座关楼,分别坐落在因关而生的东、西土门村村口处,现存阁楼三座,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皆用条石砌基、拱券门洞,门洞上有砖砌楼阁。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题写的石刻“三省通衢”门额,嵌于东土门西阁的西券门上。西土门东阁券门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四字,西阁券门上嵌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题刻的“山陕通衢”四字。阁楼下有秦汉时代修建的石砌古驿道近300米。那些被岁月和车马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巨石,作为历史的见证,仍无声地向游人述说着关门所经历的悲壮。
  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将军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在井陉关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战,士兵因无退路,舍命与赵军拼杀,最终击败赵军大获全胜,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名垂千古的战例。现在井陉关附近尚有“韩信山”,山上有凿石而成的旗杆眼和作战抛石处等多处遗迹可寻,有关传说故事多达50余则。站在关口,虽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滚滚烽烟,仍能体察古代战场的残酷和悲壮。关口阁楼附近的古戏楼遗迹、历代重修关门的碑记、文人墨客的碑刻诗文、照壁墙、韩信庙和关帝庙等遗迹,常使游人抚今思昔、流连忘返,清朝的谭嗣同写有《井陉关》诗一首:平生慷慨悲歌土,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既是秦汉以来的军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  娘子关景区介绍 

  娘子关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绵山,面临涧壁如削的万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随山势蜿蜒,桃河环绕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带水,金城汤池”,整个关城两翼是依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这里的长城,历史上成为山西、河北两省间的天然屏障,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十分险要。

 

 

  娘子关历史悠久,隋代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领娘子军据守此关,所以后人皆称之为娘子关。关城,现存关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南、东两座关门和长达650米的城墙,中间为居民区。城南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城门上方书额“京畿藩屏”四个大字,门洞前是近百米的石铺古车马道。城门楼建于门洞之上。

 
 

  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建筑。城内民宅、街道仍保持原貌,当地居民多为明、清两代“车户”后裔。东门为砖券门洞,上为平台。洞门上镌刻有“直隶娘子关”五个大宇。绵山上的避暑楼,相传为唐代平阳公主所建。关外是曲折绵延的燕赵古道。娘子关东门里,有处砖砌的高台,相传为平阳公主的点将台。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关任元帅期间,表现非常勇敢,常常身不离鞍,手不离刀。就在她嫁给大将军柴绍后,也不忘军营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豪,娘子关与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续到今。 

  登上宿将楼台,天地寥廓,别开生面,顿觉心旷神怡。凭栏眺望,或仰看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山光水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堡相映成趣,有明有暗,若浓若淡,宛如进入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位于娘子关城堡东门附近约300米的妒女祠下,有一飞泉,因临娘子关而得名娘子关瀑布,是泽发水的源头,人称水帘洞,位于娘子关城东门东南方向的500米处。飞瀑奔泻,悬流百尺,散缕似珠,山城沟谷中泉眼累累。当地人称为“海眼”的悬泉,是众泉眼中最大的一个。瀑布落差30余米,宽约10多米,“海眼”泉水翻滚,激起层层白色浪花,响声震耳。平地涌出的泉水,从“海眼”旁边的峭壁上直泻而下,汇入桃河,形成水帘洞瀑布。

 

 

  壁面布满常青苔藓,一串串银花纷扬其外,水雾弥漫,蔚为奇观。山坡谷中泉眼累累,形成悬泉。瀑布由多股泉水汇流而成,沿悬崖峭壁倾泻而下,悬空如白练挂在石壁前,形成高达十几丈高的飞流。“海眼”是最大的泉眼,泉水翻滚,激起层层浪花,响声震耳。瀑布旁有“趵突泉”突突喷涌,并有诸多小“趵突泉”相映衬。一股股水流喷吐冒出,浪花纷飞,日夜不息,常年涌流,给娘子关风光增色不少



该帖子最后被 咪咪 在2010-7-21 0:13:20编辑过

请点击:【风中骑缘骑行总汇及帐务公开栏】—不断添加中
俱乐部会址:喜德盛自行车店2605677:捷安特人民路生活馆2759888 
风中骑缘单车俱乐部QQ群号:46043159(超级群500人):焦作骑友大茶馆群号:46043159  
风中骑缘俱乐部飞信群号:13569199342:我的电话:13839180456ont>





15楼 发信人:咪咪  (高山流水)  | 发贴:6183 | 经验值:25866 | 给他(她)留言  发表时间:2010-7-21 0:18:51  回复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朝鲜也有一座五台山。淮剧《五台山》则是传统剧目,为连本剧《杨家将》中的一折戏

 五台山五台山(Mount Wutai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8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982年11月 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全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世界遗产。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该帖子最后被 咪咪 在2010-7-21 0:23:18编辑过

请点击:【风中骑缘骑行总汇及帐务公开栏】—不断添加中
俱乐部会址:喜德盛自行车店2605677:捷安特人民路生活馆2759888 
风中骑缘单车俱乐部QQ群号:46043159(超级群500人):焦作骑友大茶馆群号:46043159  
风中骑缘俱乐部飞信群号:13569199342:我的电话:13839180456ont>





16楼 发信人:咪咪  (高山流水)  | 发贴:6183 | 经验值:25866 | 给他(她)留言  发表时间:2010-7-21 0:20:03  回复 晋 祠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在“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到唐国平息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叔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七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一人为了纪念他,就选择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于是,将国号“唐”改称为“晋”,祠堂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对当时的晋祠做了这样的描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晋祠就具有相当规模了。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在中轴线上,有4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虽已经历900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与之遥遥相望的是圣母殿中的宋代彩色泥塑,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以往雕塑中那种冰冷的面孔,呆板的表情,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社会。她们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带给您无尽的遐想——当我们置身于这些彩塑之中,仿佛能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窃窃的私语,暗暗的唉叹!1954年,我国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看到这组雕塑后,不禁发出如此的感叹:“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更令人叫绝的是,宋代铁铸武士像的阳刚之气与宋塑侍女的阴柔之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哲学上的辩证法,美学上的平衡感,在这些不知名的古代雕塑家手中运用得如此纯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这能不令人叹服吗!





 
 


    晋祠的美还不止于此,自然美更赋予她神奇的魅力。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时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游人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游人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清人宁淳德感悟其中,写下了这样一幅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其中之最。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块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古老而神奇的晋祠,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采不尽的灵气,解不完的蕴涵。愿晋祠的山光水色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愿三晋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耀夺目。 
抗日战例--神头岭的伏击战  



山西省长治东北12.5公里处的神头岭,是一座仅有100余米宽的山梁。山下的邯长公路,东起河北省邯郸,西与长治至临汾公路相衔接,是连接同蒲、平汉铁路,晋西、晋南日军取得后勤补给的重要交通线。 


  神头岭,从地理条件上看,地形狭窄,难以展开。但公路附近有一些以前国民革命军修的工事可以利用,而且来往的日军对此习以为常,只要潜伏部队注意隐蔽,就可收到出敌意外之效。综合敌我双方因素,权衡战场利弊,八路军第129师决定采用“吸打敌援”战术。 

  1938年3月16日凌晨4时许,八路军第769团第1营攻入黎城城关,惊醒了熟睡的日军,歼其100余人后,主动撤至城外乔家庄地区。涉县、长治日军闻讯后,赶来增援。第769团主力将涉县出援日军击退,第771团特务连烧毁了浊漳河大桥,切断了由神头岭至黎城的交通。 

  9时30 分,当长治出援日军1500余人,完全进入神头岭第129师伏击地区时,八路军立即发起攻击。第771团在公路左侧迎头截击,第772团和补充团在公路右侧展开攻击,造成夹击日军之势,并以一部兵力切断其退路。枪声、爆炸声和指战员们的喊杀声,打破了神头岭的宁静。八路军挥舞刺刀、大刀和长矛与敌进行白刃战,有的司号员抱起石头,有的炊事员挥起扁担,与日军拼杀。第772团第8连连长邓世松胸部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杀敌,直至气绝身亡。 

  在八路军的沉重打击下,日军大部被歼,一部逃至神头村内,企图依托村落进行反扑。但敌人还未站稳脚跟,就被第772团赶出村子。至16时,战斗胜利结束。 

  神头岭伏击战,共歼日军1500余人,俘虏8人,缴获长短枪550余支。第129师伤亡240余人。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广阳伏击战后,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日本随军记者也不得不称此战是八路军第129师的“典型游击战术”。刘伯承对神头岭的伏击战术,作了精辟的分析:“这次采用‘吸打敌援’ 的战术。袭击黎城驻止之敌,以吸引涉县、潞城两地敌人来援,在必经之路东、西黄须和神头村予以伏击。袭击是手段,伏击才是目的。

参考:神头岭伏击战

http://bbs.bovii.com/thread-36738-1-1.html



该帖子最后被 咪咪 在2010-7-21 8:24:2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