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谍影”重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5 23:30:46

美俄“间谍案”一爆发立即轰动世界。外界猜测该事件是向“回暖”的俄美关系“泼冷水”,其实,这反应的恰是美俄关系的真实写照,两国始终“争斗多于合作”,却遵守“斗而不破”的原则。

 

美俄“谍影”重重

□ 本刊记者 温秀云

 

近日,美国当局称,FBI用“钓鱼执法”策略苦侯10年,终于突破了一起自冷战后最大的“间谍组织团伙”,消息一出立即轰动世界。

其实,美俄关系的发展,常常出人意料。6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以请客吃汉堡的“非常规”方式,招待了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并宣称“美俄关系已经成功重塑”;28日,联邦调查局就宣布抓了10个俄罗斯“间谍”;2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莫斯科出席会议,受到俄总理普京的接见,双方一见面,普京就直言:“你们的警察太能干了”、“这种事大家都在做”;7月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与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签署《导弹防御系统补充协议》,而今年5月美国首批“爱国者”导弹已经部署到距离俄罗斯最西端的加里宁格勒州仅60公里的莫隆格市。

可见,美俄关系是乍暖还寒、明争暗斗,同时也暴露出美俄深层次战略矛盾。

 

俄间谍乔装平民被识穿

6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白宫一见面后,又是拥抱,又是奉承。谈完“正事”后两人又像亲密伙伴一样到一家“雷氏地狱汉堡店”大快朵颐。就在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两人的“汉堡外交”余味尚未消散,俄美学者还未来及得分析奥巴马所说的美俄关系“成功重塑”的真正含义,仅3天后,美俄关系忽然遭逢了冷战后“久违”的“间谍案”。

美国司法部6月28日宣布,联邦调查局(FBI)经过逾10年的监视,逮捕了10名俄罗斯间谍嫌犯。第11人逃出境后于29日晨在塞浦路斯被捕。整个间谍网络不但相当庞大,堪称冷战后美国对俄谍战的最大战役。而且个个都是深度“潜客”,试图渗透美国政府决策圈,将机密情报送返莫斯科。

据悉,俄间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开始渗透进入美国,为了掩人耳目和长期作战,大多间谍乔装成平民百姓。FBI同样在那时便开始跟踪监视,在间谍嫌犯家中和所住酒店内安装窃听装置、监测电话对话和短信。

美当局指出,大部分间谍嫌犯都来自俄罗斯,他们想尽办法“美国化”,与平民百姓为邻,掩饰身份。在11名嫌犯中,有4对假扮成夫妇,分别居住在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其中住在纽约扬克斯的自称是“秘鲁”人,并育有一子;马萨诸塞州的夫妇自称是“加拿大裔美国人”,育有二子;另外也有自称是“美国人”;都有“普通”的工作,比如房产/旅游代理、记者、全职爸爸等;有的还在当地买楼,让人觉得他们确实是在实践自己的“美国梦”。

美方从截获莫斯科的众多信息指令中发现,这些间谍收集的情报涉多方面,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易帅、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相关信息、申请进入CIA工作的人员背景、美对阿富汗问题的内部考虑、美应对伊朗核计划的真实态度、随同奥巴马出访或参与外交政策制定的美国官员的背景情况……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一条是FBI破译的一封2009年俄对外情报局发出的一条指令,让“墨菲”完成“重大使命并将情报发给中心”。

这些报道情节之细致、内容之详实让人“感觉上”像一部“惊悚小说”。

 

美女间谍绯闻受关注

除了4对“夫妇”外,另外3位则更加显眼一点,分别是:20多岁的“型男”谢缅科,旅游代理,据称他曾经在中国哈工大读过书,会流利地讲5国语言,2008年又在美国西顿霍尔大学获得了双硕士学位,分别是外交与国际关系以及亚洲研究;55岁的梅措斯,他就是那位被传先逃走后又落网的,且是该组织的协调人;身材“惹火”的美女安娜·查普曼。

其中,安娜·查普曼尤其引人注目。28岁的她,有一头红色长发和一双迷人的大眼睛,长相酷似美国影星珍妮弗·安妮斯顿;还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伦敦巴克莱银行工作,堪称美丽与智慧并重,简直成为这起“间谍案”的象征。

据披露,安娜有一个英国前夫,名叫亚历克斯·查普曼。亚历克斯近日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主动曝光与安娜2002年的“裸婚”经历,还表示安娜的父亲是俄安全部门高官。他说:“安娜曾告诉我,她的父亲曾是克格勃高官。她的父亲控制着她生活的全部,我感觉,她会为她父亲做任何事情。2005年,她频繁地与住在伦敦的俄罗斯人联系,对金钱也开始格外着迷。2006年,我们离婚后她去了自称不喜欢的美国,她说是为了寻找商机。”

在美国的曼哈顿,安娜是社交女王,曾与美当局多位高官有亲密接触。有一个从事房地产生意的在线房屋中介网站,自己也有一套总值200万美元的豪宅。她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窃取机密情报,期间通过隐形墨水、短波电台、摩斯密码及咖啡馆wifi等,将一些包括核武器情报在内的美国机密源源不断地送达俄罗斯。

一位FBI调查员称,他就是采用假扮成“俄罗斯官员”才“钓”到安娜的。随着事件的发展,一些欧美媒体都密集曝光了她的“玉照”、“色诱英国王子”、“一夜情”等,如今已衍变成了绯闻案和八卦事件。

 

俄批“糟糕的间谍小说”

其实,仔细观察美方公布的这个“间谍案”,也存在很多不太专业之处。俄罗斯媒体3日开始重墨设问,提出有关这起间谍案的诸多疑点,并表示这种无稽之谈的诬赖将伤害开始好转的美俄关系。

俄联邦安全局前局长尼古拉·科瓦廖夫将美方说法称为“糟糕的间谍小说”。谈及间谍梅措斯将现金包裹埋入土里这种做法,科瓦廖夫说:“你会在21世纪这样行动吗?”按照他的说法,“非法情报行动通常为单线联络,这是世界上任何特殊行动的黄金法则”,美方指控俄罗斯11名特工一起从事间谍活动的说法“会令每一名(谍报)专业人员发笑”。

俄媒体报道称,案件的情节仿佛出自英国知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不仅时间跨度大、涉案人员多、情节也离奇曲折:互联网加密传送数据、计算机同步对接、GPS定位、针孔摄像机、信息隐书技术、数码解码器等等,21世纪的高科技让间谍手段更加令人眼花缭乱、拍案惊奇。

更有传言称,奥巴马在“汉堡外交”之前就已知晓未来几天内当局要宣布“俄罗斯间谍案”,却故作“表演”。间谍们所搜集的情报都不是什么重要机密,只不过是一些白宫八挂、总统大选、情报局人事异动、国会和政党消息、美国核武及伊朗政策等,许多都是人尽皆知的事。

此外,一些资料显示,“美女间谍”几乎违反了特工所遵循的保命基本法则:保持低调,避免引人注意。她和她被捕的同仁中,居然相当数量都有自己的社交主页,并大大咧咧地持续公布自己的私人照片。

由此,俄罗斯方面认为,从行动到时机,从说辞到目的,似乎暗示着美国在有计划地操控利用这11名“俄罗斯间谍”。

 

疑美“鹰派”泼冷水

据了解,这次大规模“间谍案”事件,被怀疑背后大有玄机。情报工作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美俄两国之间,都是政治、军事、外交等工作的一种辅助,是体现本国外交政策的一种手段。很多国家都派了情报人员在别国活动,这是个潜规则,但什么时候抓捕间谍,抓了之后如何处理,是高调宣布还是低调对待,非常有讲究。

这次就是美国FBI监控了10年之后,并选择奥巴马会见梅德韦杰夫后忽然宣布的:这边汉堡香味还没散,所谓“冷战之后最大的一个间谍网”就出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美国国内,一直都有以军方为主的强硬人士,也就是传统的“鹰派”——国内右翼的保守势力,他们对于俄美关系改善一直都非常不看好。

包括在俄罗斯“入WTO”问题、美俄民用核合作方面等很多重要问题上,基本都是“鹰派”在设障碍,奥巴马现在很希望和俄罗斯能有一些实质性的关系改变,但是“鹰派”对此很不感兴趣。其实,这次也有很多俄罗斯媒体观察到了,说其实这次的间谍事件就是“鹰派”在背后搞的,他们要给奥巴马的“怀柔政策”泼冷水,所以这一次,很可能是“鹰派”在背后做了比较大的动作。

 

双方关系回到“原点”

自“俄罗斯间谍网”爆出后,外界猜测,这一事件或将在美俄之间引发巨大的外交震荡。人们观察到,即使是在“热战”时期,双方也从未爆出过如此大的“间谍丑闻”。

一直以来,俄罗斯(苏联)和美国都在大规模的从事针对对方的间谍,并且从不承认自己的公民是间谍,而现在俄官方首先承认了,“这11个嫌疑犯当中,有几个可能是俄罗斯人。”

6月29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在莫斯科会晤了来参加一项国家会议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会谈时,普京毫不掩饰地谈及了“间谍案”一事。普京说:“你来莫斯科非常是时候,你们的警察太能干了,把人都抓监狱去了。”(附:俄第一频道转播时,克林顿此时哈哈大笑起来,但听到最后表情变严肃并点头同意)普京接着说,这种工作大家都在做。但他表示,非常希望近来美俄日渐改善的关系不会因此事件而受到损失。

据知,普京当年是克格勃的一位中级官员,还给有功的间谍颁发奖项。而此次,普京用开玩笑的方式将了克林顿一军。

7月4日美国国庆日,梅德韦杰夫向奥巴马发了贺电,并强调,“我肯定,俄美两国发展建设性的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真正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因此,一切尝试破坏两国关系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

对于贺词,俄《新闻时报》认为,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暗示俄罗斯正在重新审视俄美关系,“莫斯科无意直接回应美方的挑衅,但梅德韦杰夫的态度显然绵里藏针。”该报援引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的话称,只要奥巴马不直接提及“间谍门”事件,梅德韦杰夫也不会这么干,“现在双方都小心翼翼,我们也无意越界。”

据悉,美俄双方将采取“一对一交换”的方式处理本次间谍风波。

 

俄美历来“既合作又争斗”

事实上,此案真假并不十分重要,美俄两国历来就是谍战大国,“双面间谍”、“多面间谍”扑朔迷离,双方谁也说不清本国境内究竟潜伏多少对方间谍。

从战略上来说,俄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双方在反恐防毒、防止核扩散、控制“热点”地区局势、环境保护以及经济贸易和能源等方面都有合作的需求。同时,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又有尖锐矛盾和严重分歧。因此,俄美出现“既合作又争斗”、“合作与争斗并存”的局面。

    例如东欧反导基地问题。2007年,美国决定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遭到俄的强烈反对,从而成为双方合作的“拦路虎”。2009年9月,奥巴马宣布放弃这一计划,受到俄的欢迎,从而为两国签署新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排除了一大障碍。

    但紧接着,美国宣布建立新的反导系统,在波兰、捷克部署“爱国者”导弹,其矛头既针对伊朗,实际上也针对俄罗斯。此事遭到俄的坚决反对,导致双方发生矛盾,出现僵持局面。

    再如伊朗核问题。伊朗是一个强烈反美的伊斯兰国家,多年来实施核计划,引起美国严重不安。为此,美国希望与俄合作,共同遏制伊朗。起先,俄反对制裁伊朗,后来则改变态度,与美国达成妥协,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新决议。但是,俄对美单方面追加制裁措施的决定表示反对,双方再次出现严重分歧。

    此外,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美俄两国在朝鲜核问题、中亚美军基地,以及中东和拉美等地区也存在严重分歧和争斗。

总之,“既合作又争斗”是美俄关系的常态。两国出现“合作多于争斗”的局面往往为时短暂,而“争斗多于合作”的局面却为时较长。当然,即使双方发生尖锐矛盾,剑拔弩张,也不会撕破脸皮,导致两国关系破裂,双方仍会留有余地,遵守“斗而不破”的原则。俄政府副总理伊万诺夫曾多次强调,俄美两国“已经不再是敌人,但还不是盟友”。

可以说,“非敌非友”、“既合作又争斗”就是美俄关系的确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