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补课抱佛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8:26:52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了《三字经》后,最近又在讲《弟子规》。《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以前只是私塾先生让小孩子们背诵的,现在由大学教授在电视上对着广大观众讲,听众或观众大都不是小孩子,这种现象让人多少有点别扭。本是每个人童年时候该学习的知识,现在只能在成年后再学,能否学进去还值得怀疑。我对此现象的理解是,由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状况令人堪忧,《百家讲坛》大概也想以这种方式,给现如今的中国人补补课。
    我小的时候,由于文革大批判的需要,读过《三字经》,但没有读过《弟子规》。相比之下,《三字经》比较长,1722个字,《弟子规》比较短,1080个字。《三字经》既有很多道理,也有一些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历史知识,它对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主要是一些品行要求和礼仪规范。两者同时又是识字课本,小孩子读了这些启蒙教材,既认了字,又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有些内容小孩子未必能深入理解,例如《三字经》中的“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光这十二个字,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专家说来说去,而《三字经》只要求小孩子记住这些常识即可,长大以后慢慢理解,就如同牛吃草,以后再反刍消化。
    《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孔子所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放到现在看,如果每个人小时候都读过《弟子规》,都记住这十二个字,那么,那些自己生产的食品自己知道不好而不吃,却卖给别人吃的现象还会大量出现吗?中国近代以来的有些知识分子实在是不可理喻。他们先是把中国传统描绘得一团糟,把优秀传统给毁掉了,造成的结果是,脱离了传统的现代人,失去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常识,出现了种种本不该出现的现象。这些知识分子又反过头来说中国人有劣根性。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如果不是他们把传统毁掉,所谓“劣根性”还存在吗?人性的弱点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样,没有谁好谁坏一说,中国传统的“蒙学”就是用一些良好的规范来修正人性的弱点。现代反传统的知识分子把这些必要的修正方法都否定了,除了“自由”之类空洞的概念,又没有更高明的办法,对幼儿园的小孩子也大讲自由发展。如今的中国社会不得不承担各种“自由”的后果,例如道德沙尘暴,从源头上说,道德沙尘暴真正的始作俑者,难道不是这些错误对待中国传统的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的蒙养书起源很早,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斯写过《仓颉篇》,西汉的史游写过《急就章》,应该是现在已知最早儿童启蒙读物。但因年代久远,考古发现只有残篇。现存最早完整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距今已有1500年。古代儿童启蒙读物最著名的应该是《三字经》。《三字经》出现于南宋末期,距今已700多年。《三字经》与其他的蒙养书不同在于,宋朝从技术上说,已经出现了活版印刷;从教育体系上说,宋朝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宋朝的经济又非常发达,今人指出,宋朝的经济实力占当时全世界GDP的80%左右。生活富裕,读书识字的成本下降,广大的中国人都能接受最基础的教育,《三字经》就是普及教育的典型。与此同时,欧洲的学校少得可怜,西方人号称大学起源于欧洲,实际上,那个时候欧洲所谓的大学,10来岁的小孩子就入学,要连着读十几年,等于从小学到大学混在一起,因此,它只是少数贵族阶层的师徒作坊式的教育与中国在宋朝的普及教育相比,差距太大。当时欧洲90%以上的人是文盲,如今各个重要的欧洲国家,如英法德,自己的文字也只是刚刚诞生。《弟子规》出现的时间比《三字经》晚,但它的影响同样很大,可以说仅次于《三字经》。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启蒙是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而欧洲200多年前的启蒙运动,是针对成人的。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中出现的一部分内容,无非是中国早已有之的儿童蒙学,例如,吃饭、会客、赴宴等各种行为礼仪规范,刀叉、餐巾怎么放、怎么拿,说话的态度,穿衣服的规矩等等。如今,中国错误地抛弃自己的传统,跟着西方人学,结果不得不也像西方人一样,对成年人进行启蒙教育。虽说临时抱佛脚大概也能有点用,但与历史上从容不迫的儿童启蒙教育相比,实在是一个悲哀。因此,我认为,《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蒙学教育内容,应该重新进入学校。前几年,广东省搞了一个《新三字经》,这也是一个办法,把传统蒙学中某些不合适的内容修改一下,很方便就可以拿来用。《三字经》就有这种状况。历史记载说《三字经》出现于南宋,那么,现在《三字经》中元明清的内容是哪来的?显然不是宋朝人写的,而是后人修改或增加的。
    如果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能够有这些优秀的蒙学内容,那么,这些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最基础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就能在每个人的儿童时期开始形成,这也是每个人踏入社会必须具备的起码的道德素质。我相信,那样的话,道德沙尘暴现象就会减少很多,也不用大学教授在电视上对着价值观已经形成的成年人,吃力又费劲地搞启蒙补课。换个角度看,当一些著名知识分子时刻不忘贬低“道德旗帜”的时候,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道德沙尘暴”?

 

 

附《弟子规》全文
《论语-学而篇》有这样的文字:“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各章篇目就取自于此。

 

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