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9 23:38:57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希言自然。               闭门塞兑自自然然。
飘风不终朝,           狂风再大不会日夜不停,
骤雨不终日。           暴雨再大不会旦暮不止。
孰为此者?               狂风暴雨其主使者是谁?
天地。                      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天地的所为都不能长久,
而况人乎?               那人的所为就更不能长久了。
故从事于道者,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
道者同于道,           若为道必要合同于道与道融为一体,
德者同于德,           若积德必要合同于德与德融为一体,
失者同于失。           若失去必要合同于失与失融为一体。
同于道者,               合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则道必为之易得;
同于德者,               合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则德亦必为之易得;
同于失者,               合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则失亦必为之易失。
信不足焉,               如果送去的不是真心真意,
有不信焉。               那么得到的也便不是真的东西。
内容浅说
道物本来就是希言自然,无声无息,无影无形,无作无为,自自然然的。故为道者欲要得之,也必须希言自然,与道的性质特点相一致。不然,如同狂风骤雨一样,只一时大作而已,并不能长久。能希言自然,无作无为者,谓之诚信,又曰真心。作者谆谆告诫为道者,为道必用此心,没有此真心切莫为道。
本章可划分为四个段落,第一句自为一段,言大道本性;第二句至“而况人乎”为第二段,言行作为之事,天地都长久不了;“从事于道者”至“失亦乐失之”为第三段,言为道必同于道;后二言为第四段,言为道必以诚信。
注释秘解
1、希言自然
希言,不说话,即无声无息;自然,自自然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意志性主持与安排,故又为无作无为。希言自然是道物的本性,即根本的性质特点,作者将之置于章首,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并以之而为本章中心论点。
2、第二段,天地有作有为也不长久。
飘风骤雨,虽是自然现象,但在此则喻比有作有为,而且此作为甚大,主使者又是天地。作者以此喻言,即使是天地,其威力之大可谓无与论比,如行作为也都不能长久,何况于人,更是不能长久得了的。道可以长久,而道希言自然;飘风骤雨不可以长久,因为它不合乎道的无作无为、希言自然。
3、第三段,欲得道必同于道。
故,转折词,前以自然现象做为喻比,其后则转入正文,言如何得道。
从事于道者,指为道者其人;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此三言似为“从事于道者”作为主语的并列句,而其中的“道者”、“德者”、“失者”三者,又分别为该并列从句的主语,故三个并列句译释如下:
从事于道者欲得其道,必须同于道的性质和规律;
从事于道者欲得其德,必须同于德的性质和规律;
从事于道者欲得其失,必须同于失的性质和规律。
前之道,为道者欲求之道,后之道为道的性质和规律之省略;前之德,为道者欲求之德,后之德为德的性质和规律之省略;前之失,为道者欲求之失,后之失为失的性质和规律之省略。
为道者欲求之道,其初即是精气神为元者,欲致元精元气元神之生之化,并积而累之,必须使其为道过程完全符合三元的性质和规律,即闭门塞兑,无为自然。否则,不能为元,也就不能致道得道。
同样,为道者欲求之德,也必须使其为道过程完全符合德的性质和规律。为道者欲求之失,也必须使其为道过程完全符合失的性质和规律。
德者,已前见于二十一章,有德才能有道,无德便不会有道,即使有也必然失去,因为无德这个储道之器。德为何物?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也同道一样,没有实体的存在。但是又不能否认它的客观存在。因此,德也同道一样,其性质也是希言自然,不希言自然就不能留住道物,便不会成其为德。同于德者,即是同于德的这一性质和规律。
失者,即是丢弃那些妨道害道的物事,前绝弃圣智、仁义、巧利,后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等,都是失,失才能为道,不失就不能为道。如要失去该失之物事,也必须同于失,即是同于失的性质和规律。该失之物事,与道物正相反,道得,则该失之物事必失;道不得,则该失之物事必不失。所以,失也同道一样,其性质也是希言自然。同于失者,即是同于失的这一性质和规律。
后面三个“同于”句,对以上观点再一次做了肯定。即,只有如此,希言自然,无作无为,在不知不觉之中,该失去的就失去了,该得到的也就得到了。这是作者所以反反复复一再强调的总的意思。
4、第四段,希言自然即是诚信真意。
信,即身中之意,五行属土。信之诚者即为真意,信不足者即为不诚,即是假意、妄意。
不信,不听从,不相亲,即是说意之不真,则真精真气不听从招唤,不为所动。
何谓真意?元神即是真意。伍冲虚《仙佛合宗》云:“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神可也,言真意亦可也。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为道全凭此真意,“炼精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精百日;炼气之时,真意观照于炼气之十月;炼神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神三年”。所以,真意的作用对于为道,确实是太大了。
作者在此提出“信不足”二言,不单单是为了强调真意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让人明白真意与道的“希言自然”这个性质之间关系。真意就是元神,而元神必须希言自然,不能希言自然就不能有元神。因而,希言自然是元神、真意存在的必须条件。
妄意者不同,妄意是有作为,如飘风骤雨,在人则为有思有虑,有作有为,俱属于信不足,无诚信,完全与道的性质规律相反,所以不能致德得道,也不能使该失者失之,故为从事于道者之大忌,必须坚决予以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