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留下不朽诗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6:27:57
——阎肃60年艺术创作的时代印记
本报记者 李舫《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20日   05 版)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我爱祖国的蓝天》的雄浑旋律响彻天宇,与飞行梯队“画”出的七彩霓虹交相辉映,为祖国六十华诞的神圣时刻共奏一曲天籁之音。
那一刻,全中国的目光聚焦共和国的天空;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和平崛起的伟大中国;那一刻,所有的人在倾听中国空军的豪迈誓言;那一刻,这首歌的词作者阎肃庄严伫立,向祖国蓝天深情敬礼!
一种旋律,一位歌者,一个时代。
抚扣着时间的脉搏,我们缓缓翻阅阎肃的80年人生画卷,深情回首那些难忘的时刻。
追求——六十载踏歌前行
【镜头一】“对党的深情,对艺术的执着,千言万语从何说起?我最想说的是8个字:感恩!感激!感谢!感悟!”阎肃感慨地说。
“阎肃,可谓新中国60年文化史的一位重要艺术家。他的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和谐统一。”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词作家陈晓光说。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但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好的作品,就像一个有机体,需要补充各种维生素,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就是其中的营养成分,缺一不可,过犹不及。在这方面,阎肃创作的分寸拿捏得很好。陈晓光说,阎肃的特点在于,善于选择平凡的视角和语言,塑造出不平凡的意境,讲出不平凡的观念,揭示不平凡的思想,抒发不平凡的情感。
200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
“有一双神奇的眼睛,将舞台版看不到的细节捕捉进去;它有非常美妙的喉咙,让人不得不感动;它还有一双巨大的手去拨动你的心弦……”阎肃放声朗诵,台下是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史诗舞剧《复兴之路》彩排的中央领导和各界专家,他们神情凝重,泪光闪烁。
“艺术创作中有一种境界叫‘忘我’,比这更高的境界叫‘物我两忘’,这种境界在阎老的做人和作品中都能明显感受到。阎肃的作品如何能广为流传、催人泪下?这就是答案。”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戏剧评论家季国平说。
阎肃在艺术上的忘我投入,被很多观众称为“艺精”。阎肃认为,好作品不是凭空而造,它源自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部艺术经典有两个标准:一是空间,一是时间。空间,就是有多少人民群众喜欢;时间,就是流传历史是否久远。阎肃不仅在创作,而且在创造经典。”陈晓光说。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直抒胸臆的歌词背后,是阎肃对那个时代的全面思考。“我写完‘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就死活想不出来了。那一句话,难得我满屋子乱转。”阎肃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卧室。脚底下的棉拖鞋擦着地毯,居然将地毯踩出一道深深的印子来。猛然想起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阎肃豁然开朗,“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脑海里灵光般闪现。
“有了这句,全盘皆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说。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阎肃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改革开放的豪情壮志。“阎肃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深刻内涵: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的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因为他深入生活,尊重生活,了解人民,尊重人民,紧贴生活的大地行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欢乐共悲哀。”
使命——半世纪剑舞长空
【镜头二】“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官兵,是祖国最可爱的人,也是我创作永不干涸的源泉。”阎肃深情地说。
“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这首《我爱祖国的蓝天》在军中传唱了半个世纪。这首歌为什么受欢迎?阎肃说:“过去的军歌都是二拍子,在这首歌中,我采用了三拍子的旋律,潇洒、悠扬、飞翔的感觉就出来了。”将深厚情感化作现实行动,将真诚祝福化作艺术旋律,这便是阎肃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次,阎肃到某空军部队体验生活。一位战士说:我们喜欢听那些积极向上、鼓劲加油的歌。这些意见立刻引起了阎肃的重视,他反复思考,写出了《军营男子汉》,激动得半夜敲开作曲家姜春阳的家门。姜春阳深为歌词感动,连夜谱曲。第二天他们将歌曲带到部队,旋即引起官兵的强烈反响,此后一炮而红。“一般情况下,一首歌中有一两句能够叫响,让大家记住,就非常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很响亮、很阳光,比如‘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们才扛起了枪’,歌词打破了传统,更有人情味,让唱的人充满了自豪感,大家非常喜欢。”姜春阳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阎肃下连队、走营房,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像《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不仅在部队,而且在社会上也被广为传唱。这些歌气魄大、感情浓、叱咤风云、壮怀激烈,充分反映出他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包括后来的“双拥”晚会,他创作了许多歌颂党、歌颂军队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国家意识、军队意识、空军意识,在阎肃的创作意识中根深蒂固。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秦威说:“他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轻、什么重。”空政文工团副团长孙伟国说,阎肃的创作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姓“军”。《军营男子汉》是20世纪80年代军营歌曲代表作,《长城长》获上世纪90年代“战士最喜爱的歌”特别奖和解放军文艺奖,《连队里过大年》荣获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作品一等奖。
“当大浪扑来的时候,脚下正摇摆个不休,看险滩暗礁,看重重关口,伙伴们,拉起手,风雨同舟”。每当人们听到这首歌,唱起这首歌,就有了无穷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心。每当灾难来临时,这首《风雨同舟》,就成为一首唤起士气、鼓舞民心的歌。从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雨雪冰冻到抗震救灾,每次灾难中人们都会想到这首歌,它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8年,百万大军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与人民肩并肩,与洪水猛兽搏斗。目睹战友们的身影在洪水中一次次倒下去、站起来,68岁的阎肃再也坐不住了,他冒着酷暑深入抗洪一线体验生活,积极策划组织的《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爱我中华新建家园》、《抗洪英雄颂》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得到热烈响应,为夺取抗灾救灾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1959年创作经典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到2007年第五次复排《江姐》,从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的《红旗颂》,到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为了正义与和平》,到纪念小平同志100年诞辰的《小平,你好》,在这些国家和军队重大文化活动中,阎肃始终担任策划、撰稿,是创作组的中流砥柱。
“有一个地方叫酒泉,你要寻找它请西望阳关,丹心照大漠啊,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大漠深处》是《复兴之路》中的一首歌,歌颂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伴着宋祖英的演唱,许多科学家当场热泪盈眶,有的科技界老前辈感叹:终于有一首属于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歌了!
情操——天长地久真情在
【镜头三】歌剧《江姐》在国家大剧院复排,剧组对剧本进行了大调整,从三个小时压缩到两个小时,一页一页的文字被删掉,阎肃心痛不已,不停地说:“这是在割我的肉啊!”排练结束,他立刻表示:“服从大局!”
阎肃的儿子阎宇说:“我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30岁之前没有星期天,80岁还加班到凌晨,他的创作热情从不停息,创作观念始终与时俱进。”
“我是听阎肃的歌长大的,他对艺术的态度令人敬佩,他做人的品格更令人敬重。”词作家屈塬说,“作为前辈,他在艺术创作上给了我许多呵护、许多滋润、许多期待、许多关爱。”大型歌舞剧《复兴之路》中,屈塬创作其中一首抗震救灾题材的歌曲《呼唤》。“为了这首歌,他至少和我通了五六个小时的电话,反复交流、介绍创作这首歌的意图。我写出初稿后,他又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见,比如初稿中有‘哪怕你接近生的彼岸’的句子,他建议改成‘哪怕你远离生的希望’。实践证明,这样改后更简洁、更直接,效果更好,这首歌被观众评为晚会最感人的歌曲。”
真诚、热情、潇洒、开明、豁达,这是文艺界对阎肃不约而同的评价。“他就像马路边的雨亭,阳光灿烂的时候路人不会关注,下雨了它敞开胸怀给大家遮风避雨。”中央电视台导演邹友开说。与阎肃有过10年合作的表演艺术家王景愚至今难忘1990年春晚:“创作周期非常紧张,大家差不多都要熬到凌晨2点才睡。而每天当别人休息后,阎肃回到屋里又要开始新的战斗。压力对于很多人可能是一种煎熬,对他却是动力。他经常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像战士一样充满了战斗的精神。”
平时乐呵呵的阎肃吃什么都香,电视台的盒饭,他一顿吃两盒,80高龄,红烧肉一口气吃四块。笃信“五谷杂粮”养人的阎肃,只对一件事“翻脸”,那就是文艺界的“地沟油”。“文以载道,艺以载道。我们占用了全国那么多人那么长的时间,不能把作品搞得轻飘飘,搞成大杂烩,应该通过文艺作品给人们以启迪和收获。”这是阎肃常说的一句话,他对文艺和做人毫不放松。
著名艺术家乔羽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只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只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中央电视台导演黄一鹤认为,阎肃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深刻的时代思考、浓厚的爱国情怀,而在这思考和情怀的背后,是他方正的人品、高尚的情操,这些值得广大艺术工作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