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同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7:28:47
人的真正追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像问人为什么活着一样,没有标准答案。我一直觉得,人真正追求的是一种认同感,起码潜意识里是这样的。你也许不赞成我的观点,下面是我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时期的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花朵,在一群孩子中,你不可能说得出哪个日后会变成阶下囚。可是为什么随着长大,同样单纯真诚的孩童会分化成各色人等? 

      因为孩子们想要和别人一起玩,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同,因此他要加入这个圈子就必须有被这个圈子认同的价值观。如果这是一群爱学习的孩子,自己成绩不好,在圈子里会很没面子,因此他会努力学习以期得到肯定。而如果这是个好勇者的群体,以拔刀相助为荣,不敢打架的孩子一定被人瞧不起,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还没有完整的社会价值观,他所希望的只是能够被他想加入的群体接受,因此他会以这个群体的好恶作为衡量自己成败的标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因为这种群体中的认同感,才会让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分化。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凡此种种,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因为在一个可以得到认同的圈子里,你才会觉得有自己的位置。

       不管你承不承认,人们的追求都是在被认同感所驱使。

       改革开放前,我们没有今天的物质条件,文化生活也没有这么丰富,精神生活也没有这么充实。现在什么都有了,很多人过的却并不比从前快乐。科学研究也表明,金钱和物质的发达和幸福感并不是同步的,为什么? 那个时候虽然不富裕,但是大家是平等的,从精神到物质大家无从比较,因此也就过得平和。过去虽然什么都缺,但没有比较就没有落差和失落,因此也可以自我满足。而今天虽然什么都有,但总有几种别人有而你没有的东西,这种比较的过程是在拿别人的成功之处来比自己的不足,因此总觉得不如意。然而,我们为什么要比较?还是因为认同感!而这种感觉是在潜意识中的,因为你希望通过比较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什么是成功,成功其实就是得到比别人的肯定,就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想成功的人活得很累,因为你不是别人。阿Q精神之所以成为贬义词,就是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认同的状态。

       顺便说几个我理解的概念:

     1、 什么是虚荣,虚荣是害怕不被认同而粉饰自己。

            人之所以会虚荣,是因为人需要别人的认同。

     2、什么是炫耀,炫耀是不自信的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夸张的展示

     3、 什么是理解,理解是最初级的认同(我们经常高呼理解万岁,说明人需要起码 的认同)

     4、什么是知音(非音乐范畴),知音是能基本认同你的人

     5、什么是知己,知己是非常认同你的人

     6、什么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者是认同且支持并能和你共同努力的人

     7、什么是成就感,成就感就是当你的付出得到认同时的那种被认同的快感。

     8、什么是归属感,归属感是被认同和接纳的感觉

     9、被人理解和接纳时会有归属感

     10、遇到知音的感觉可能属于兴奋感

     11、找到知己的感觉有些幸福感

      12、能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相随是真正的幸运

       13、什么是孤独,孤独是因为不被认同而找不到心的归宿(无论因为什么)

       14、什么是寂寞, 寂寞是隔绝,没有被认同的环境

       15、什么是认同感,认同感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对你的一种正反馈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为“夸”就是一种认同,得到肯定之后孩子会觉得他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像驯兽的过程,作对了才能得到奖赏,然后他会继续做对的事。

       不是说幸福的家庭不吵架,而是因为夫妻相互尊重彼此的感受,都能得到认同感,家庭才会幸福!

       与人交往中,所有的人都是爱听顺耳的话的,什么话才顺耳?恭维、表扬、肯定,认同。所有的人都希望有人能听得进自己的话,并会把能与之倾诉的人视为知己。因为人们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与人沟通时,做一个好听众比做一个指导者更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无论在什么团体,归属感可能才是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待遇尚可的富士康为什么会有十三连跳,因为在那个集体中,人没有归属感,作为找不到认同感的个体,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存。所以除了福利待遇问题,留不住员工的公司一定是没有归属感的地方。

        不论老少,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认同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潜意识里的对认同感的追求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导致着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

        搞清楚这个问题后,也许我们该认真想想,到底该怎样对待自己、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