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苦绛珠“林妹妹”之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5:32:36
黎阳:苦绛珠“林妹妹”之苦
作者:黎阳    文章来源:华岳论坛    点击数: 824    更新时间:2007-5-21
苦绛珠“林妹妹”之苦
黎 阳
2007.5.20.
《红楼梦》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第九十八回)。当年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如今也“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惹得众影迷纷纷“泪洒相思戏”。
《红楼梦》里的“林妹妹”虽然衣食不愁,物质生活很优裕,但活得却很累很苦:身体苦——疾病缠身,心里苦——精神压抑。
陈晓旭似乎跟《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很有点同命运,也是衣食不愁,物质生活很优裕,但看来也活得很累很苦,也是身体苦加心里苦。
说陈晓旭“身体苦”显而易见:癌症折磨,其痛苦可想而知。但何以见得她心里也苦呢?
陈晓旭演活了林黛玉。在她之前,一千个人的心目中大概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林妹妹”;在她之后,至少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心目中就只有她一个“林妹妹”的形象了。
陈晓旭自己说:“我不觉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为我长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
从人们对陈晓旭的回忆来看,陈晓旭跟林黛玉还真有缘分,不仅都是“冰清玉洁”加“冰雪聪明”,性格脾气都相同,而且代表作的诗句中向往的境界也都那么象:
——林黛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葬花词)
——陈晓旭:“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柳絮)
虽然陈晓旭写此诗的时候并不知道将来有演“林妹妹”的事,但这首诗却仿佛把她跟“林妹妹”连到了一起:陈晓旭——柳絮——林黛玉。所以与其说“陈晓旭扮演林黛玉”,倒不如说“陈晓旭就是林黛玉”——不知是“林妹妹”变成了陈晓旭到人间又走了一遭,还是陈晓旭变成了“林妹妹”,钻进大观园里出不来了——这才是陈晓旭演活“林妹妹”的关键:“演”终归是“装”,无论如何比不过“本来就是”来得真。
表面上看,陈晓旭一生中演了两个戏:《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家春秋》中饰演梅表姐。但《家春秋》是被称为当时那个时代的《红楼梦》的。陈晓旭演《家春秋》也可以说是“《红楼梦》情结”的继续或延伸。从这个角度看,也不妨说陈晓旭一生只演了《红楼梦》。
既然说“陈晓旭就是林黛玉”,那么就不妨想象一下,当“林妹妹”碰到陈晓旭的遭遇时感受将会如何?
陈晓旭说,闯入广告界只是个偶然,说白了是为了生存。
再看看《红楼梦》里的这些话: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讲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物,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得出些什么来?”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宝玉)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引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独有黛玉自幼儿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所以深敬黛玉。
显然,《红楼梦》里冰清玉洁的“林妹妹”对“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讲讲那些仕途经济”、“应酬事物”之类十分厌恶,所以从来不对宝玉说过“这些混帐话”,也“自幼儿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如果“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经商,整天跟钱打交道,在名利场里打滚,不得不经常跟形形色色的名利之徒、“须眉浊物”、“国贼禄鬼之流”周旋,内心能不痛苦吗?“林妹妹”如此,“林妹妹”的化身——陈晓旭难道就不如此吗?
这使我想起“居里夫人传”里的一段话(大意):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我们不得不违心地向世俗世界屈服让步。如果我们寸步不让,我们将被碾得粉碎。但如果我们让步过多,我们将一文不值。——看来这种痛苦也是不分国籍和时代的,古今中外都差不多。
《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是“真善美”的化身。现实中的陈晓旭显然追求的也是“真善美”,而且念念不忘“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而在商界中,尤其在中国的商界中追求“真善美”,能不痛苦吗?
这就解释了陈晓旭为什么生意成功仍然郁郁寡欢,为什么“当摄影师正面拍摄她时,她就转脸表示‘抗议’,而且从没有发现过她笑过一次,每次都是很忧郁的表情”,为什么会说:“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为什么1996年当上了董事长,1999年就开始信佛——古往今来,看破红尘的,愤世疾俗的,对丑恶现实不堪忍受希望寻得一块精神净土的,往往都选择了佛门。
陈晓旭能舍弃亿万资产出家,能捐献几千万财产成立基金会用于教育卫生等慈善公益事业,显然并不把物质财富看得比天大——象她那样捐献出那么大比例的财产用于慈善事业的亿万富翁在中国没几个,至少我是头一回见。钱来得干净,花得也高尚,倒也符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果内心没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做不到这些。 “林妹妹”就是“林妹妹”,即使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违背自己的爱好去经商,却仍然能守住心中一块净土而不随波逐流,这点很值得敬重。
有人说陈晓旭因为信佛而不肯看西医做手术,所以耽误了治疗。我倒宁愿相信她是因为把“真善美”看得比命还重,宁死也不愿被手术割得身体不全,被放疗化疗弄得容貌枯败,所以坚决不看西医。也许这就是她人生原则:“不完美,宁可死”,绝不认同“好死不如赖活着”。换了真正的“林妹妹”,大概也会如此——只有用“林妹妹”的行为特征来分析判断陈晓旭,才容易理解她的这些举措。
陈晓旭的客户对她说:“我知道林黛玉不会骗我的。”
严格讲,是八十年代拍《红楼梦》时选出的陈晓旭这样的“林黛玉”不会骗人。现在还敢打包票吗?
恐怕也只有在八十年代的社会风气下拍《红楼梦》才能发现陈晓旭和那一整批那样恰如其分的演员。那时选演员真正的是只看实力,而不是什么“潜规则”。难怪选出来的那批演员个个到位不说,而且社会上根本没有流言蜚雨的空间。人们从没猜疑谁被选中谁演什么角色是因为跟谁有什么“潜规则”,更用不着谁整天再三再四辟谣澄清。也难怪那一版《红楼梦》的演员们今天会感慨:“就觉得好像那个时候的演员可能和现在不一样,不傲气,不是觉得我演了这个人我就在剧组里面怎么怎么样,不是的,就是亲如姐妹,整个《红楼梦》剧组的演员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剧组演员都是这样,那时候主要角色和比较小的角色都一样的,大家都很平等。”
这样的情况如今还会出现吗?恐怕没戏。你再整天否认“潜规则”,人们照样不信:“假作真时真亦假”,“司空见惯寻常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谁稀罕别人的信誓旦旦?
陈晓旭不仅在台上创造了一个“真善美”的“林妹妹”形象,而且在台下用自己的行动保住了这个“真善美”的“林妹妹”形象,给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为中华文化添了彩。这比那些台上“真善美”、台下“假恶丑”的两面派职业演员、职业政客、“主流精英”们强不知道多少倍。可惜天妒英才,红颜薄命,确实令人惋惜。
陈晓旭去了,培养、发掘、发现陈晓旭和她同一批的那样的演员的社会大环境也去了。恐怕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陈晓旭内心的苦毁灭了她这“有价值”的“林妹妹”,这是悲剧。社会风气的败坏,毁灭了产生、发现陈晓旭这样“有价值”的演员的大环境,这更是悲剧。
有人说,陈晓旭一去,从此世上再无“林妹妹”。是否如此?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愿是,又但愿不是;害怕是,又害怕不是。难哉!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