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南下广州传拳轶闻(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1:29:17
杨澄甫南下广州传拳轶闻

广西合浦县   金承珍(口述)金继中(整理)

杨露蝉的第三代,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澄甫先生,名扬国内及国外,工夫独步一时。他传拳由北而南,使名手辈出,对我国的拳技及养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自幼爱好武术,曾从师学过南拳,后又学过太极拳。一九三五年,我在国立广东法学院(光孝寺)读书时,闻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到广州教授太极拳,并设馆于陈济棠总部、四集团军、广州公安局等处。教拳者除杨老师外,还有他的大儿子杨守中、外甥傅钟文等名手,后他的高足董英杰先生也相继来穗,真是高手云集,令爱好者向往。

我学院的院长曾如柏先生(曾任西南执行部官员)过去在北平读书时,曾从杨老师学过太极拳,深知太极拳的奥妙。到广州后,他向陈济棠推荐,故陈特邀杨老师来了广州教拳。杨式太极拳之所以南下广州,与曾如柏先生是分不开的。我恳求曾如柏先生在我院设一太极拳班,后他征得了杨老师的同意,学员由我招集,并推荐我为班长。于是,我院特设的这一个太极拳班,荣幸地得到了杨老师及其大儿子杨守中师傅的悉心指导。但自己资质愚拙,只知皮毛。

杨老师教拳是十分公开的,每班约十至十二人。教拳时,由守中师傅带拳,杨老师在旁指导,严格要求,一招一式,一拳一腿,言传身教,不厌其烦,真到动作符合要求为止。学员有不明白之处,百问百答,十分耐心细致。尽管是最低能的学员,他也是和蔼可亲,满腔热情,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及姿势。他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杨老师为人大方,平易近人,谆谆教诲每个学员,指出学太极拳的目的就是“健身、卫国、除强暴,以振兴民族精神。”要求学员做到“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杨老师器宇轩昂,功夫到家,集杨家太极拳之大成。他的拳术风格是“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他在讲沾粘连随时,用一条普通的洋纱线,用手捏住一端,让别人捏住另一端站立,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对方以任何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和力量,向任何一个方向拉去,而他总是紧紧相随,使对方始终无法拉断这根洋纱线。有时他出一个右棚手给学员作练劲,要学员用力推动,他脸不变色心不跳,神态从容自若,象没有丝毫东西搭上他的手一样。不但这样,当对方的手搭住他的手时,他稍微一动,对方已横倒或往其它方向跌出。有时让别人推其身躯部分,就如触棉絮,用尽最大的力,最快的速度,最突然去推,他也毫不受力,稳如泰山。

一次,有个学员恃学过南拳及其他外家拳,要求与杨老师试比一下。刚一下马,只见杨老师五指抓住其头顶,如泰山压顶,立即使他下蹲扑地(不少人曾尝试过),杨老师随即提他起来,使那位学员佩服得五体投地。杨老师有一次赴香港,有一南拳名师要求与他比手。比手时,其人如猛虎扑来,杨老师稍闪化马步,用右手食指一指,观众未觉其指触及对方身体,对方即已跌出二丈外(是由于发力速度快,肉眼看不见),后就不敢再较量。事后观众纷纷议论,认为杨老师有神打功夫。又有一次杨老师和守中师傅前去总部教拳,遇陈济棠一名警卫员,此人善南拳,能敌多人,身壮力强,有“小水牛”之称。他以讽刺口吻说:“太极拳这样慢,一摩一摩,是否能打人的呵!”要求与守中师傅比一、两手功夫。比手时,守中说:“你不要用那么大力啊!”警卫员却单刀直入,如猛虎下山之势朝守中扑来,只见守中轻轻一撸(扌+履),就将其挤出丈外。守中立即上前拉他起来,并对他笑着拱手表示道歉。警卫员心悦诚服地说:“杨家太极拳真是无敌于天下”。

杨老师的拳式,不断改进,在各地授拳,均有不同。为疗病保健需要,拳架改为式式均匀,速度缓慢,原来蹬腿是发劲有声的,也改为缓缓蹬起,刚柔内含。杨老师及守中师傅打的揽雀尾中原来的抱球状,教我们时,已改为反抱球,如右抱球时,在上的手手心向上,在下的手手心向下,与抱球掌心相对相反。在挤式拉回时,只把左掌外翻手心向上,两手分开后拉,两掌心向上,然后两掌推出时内翻掌心向下按出。

杨老师虽是一位太极拳名家,誉满天下。可是他十分谦逊,他对学员及门徒谆谆告诫:“一山还有一山高,强中还有强中手,不可目中无人。宁可让三尺,不可争一寸,切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因此,凡跟杨老师学拳的人,无不以他作为表率、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