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奢侈”忧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6:17:07

中国式奢侈忧思

来源 "中国式奢侈"-一个令人汗颜、催人警醒的新名词,不是2007年刚刚出现的;2006年这种叫法还很小众,但到了07年经"两会"热议传播得家喻户晓。"中国式奢侈",应是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脱化而来,但它并不富于戏剧性,而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思辨指向性。面对一个个官场奢侈场景、一个个商界经典铺张瞬间,如何让老百姓心安?有多少奢侈者,以急功近利、道德缺失、挥霍无度,把所谓"中国式的豪放"带到"当下语境"。

中国行政奢侈消费触目惊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新建、扩建、迁建、购置、装修改造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通知》切中时弊,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有钱没钱都敢花"

    目前,不在少数的政府和公务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倾向,一些官员的"大方"和"享受"让人心颤。下面这首打油诗句句含心酸:"别看咱是贫困县,机关大楼赛宫殿;别看咱们厂子亏,厂长频频举酒杯;别看单位经费少,落不下干部去泡澡;别看企业底子薄,吃喝娱乐变相捞。"

    中央对行政奢侈消费早有政令,由于某些地方、部门利益牵涉其中,不在少数的地方政府自有对策,依然我行我素。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奢侈者因"大方"、有"魄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左右逢源、很快高升。"有钱没钱都敢花"-几乎成为"滋润为官"的康庄大道。这些美轮美奂的"漂亮活",使上上下下欢欣喜悦。而那些不奢侈为官者,看人家"名利、人缘、地位四赢",便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方法"有问题,并自觉不自觉地向奢侈者学习。如果说奢侈官员表面上的开拓进取让他们赢得了无所不能的权力;那么他们不断挥霍的举动,则时时蚕食着刚刚建立起来的勤政形象。"中国式奢侈",已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豪华工程奢侈了谁

    眼下,最让老百姓摇头慨叹的是,有些政府的决策者不顾实际需要,滥占城乡土地,甚至举巨债建设"形象工程",大兴"政绩工程",打造超豪华大广场、大剧院、大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及大学城等标志性工程,大建豪华办公大楼和楼堂馆所,形成很大财政包袱也在所不惜。为达到投资奢侈化,一些领导者"小地方频用大手笔",追逐面子最大化,腐败到靠"在建工程权力"肥自己腰包的地步。

    山西某煤监局,10个工作人员,建有34间办公室的办公楼,每间自带卧室、卫生间;同时购置了10辆小汽车。这样有钱有权的单位,如此行事的,在中国远不止一个。如果说人家富得流油,工作环境和交通水准高一点,你能管得了吗?

    你山西别牛,河南气死山西。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巨大的半球型会议中心如美国白宫气势恢弘,数百亩的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鸳鸯鸭、非洲鹅在悠闲地游弋……这是河南郑州市惠济区的政府办公新址。

    近年来,类似的"官衙工程"如雨后春笋,奢侈程度一山更比一山高。"因为挥霍的是公款,不用自己掏腰包,所以不知道心疼。"而且还可以拿这样的"奢侈"当晋升的台阶,在中国这么做的,远不止一个惠济区。

    地方经济发展中大量的非理性行为让人担忧,越是经济贫困的地方,某些领导越是喜欢搞豪华工程、面子工程。贷款、举债,挪用扶贫款、救灾款,违规修建高档楼堂馆所。细心揣度,经济落后地区,难以通过物质产品提高名气,便用所谓的"面子产品"去"玩"他的"好大喜功",这就是穷地方为啥比富地方更热衷豪华工程的原因。例如,我国中部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年财政预算不足1亿元,有的部门却建起了耗资1000多万元的办公楼;我国南部一个只有7名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为什么很多不以为丑、反以为荣的豪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被一些官员津津乐道,这之中隐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腐败把戏呢?工程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那些官者是否有左思右想、上掂下量?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当人民的贴心公仆,还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由此可见一斑。一个领导干部就是一面无声的旗帜,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廉洁为民和奢侈腐败-就在此分野。

    公务奢侈消费,好一个"高"字了得

    "中国式奢侈",有两个飞驶不停的轮子,前轮是年支出2000亿元的公款吃喝,后轮是目前约400万辆公车、年支出超出2000亿元的公车消耗(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可谓旗鼓相当。如果说这两个风火轮之中还有些"正常工作需要"的影子,那么两个风火轮之上的"哪吒三太子"-"公费出国旅游"真是好个蓬蓬勃勃,一路高歌年耗资数以千亿计,如此之大的天文数字,就真的有理说不清了。在官员出国考培热潮中,没有必要的出国甚至变相的公费旅游占到几成,相信那些深涉其中的领导干部心里最有数。

    "明明一天能开完的政府部门会议非要开三天,明明本单位可以开的会,非要拉到大饭店、度假村,不少会议通知上还注明带上游泳裤。"会议的预算,除了必要的材料,还要算上必不可少的礼品。菜往好了点,酒往高了喝。一百多元一瓶的葡萄酒,一人一瓶发着喝,甚至于到洗手间里抠着吐了回来再喝。天底下,没有比这种花纳税人的钱、伤自己身体、坏政府形象更荒唐的"奢侈"了。很多地方还把扩大当地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与公务消费混为一谈,动辄"燕鲍翅"天价盛宴,"非××酒不喝、非××餐馆不吃、非××旅店不住"已成潜规则。出手之阔绰,甚至令外商都吃惊。

    为什么在一些政府部门,"不吃白不吃,白吃谁不吃"、"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成了公务消费的常态?公款吃喝,已沦为干部拉关系的"私人筹码"。吃吃喝喝又不犯法,花多少公款款待来宾,只能算做东的领导有"派",心疼的只能是风里来雨里去的百姓,可他们又管不着。即便只当了一个镇长,因为有一支吃喝签字的权力神笔,收敛者可以适时、张狂者能够尽情地将同学、战友、朋友聚到一起,激扬兴致、大快朵颐……

    变质、变味的政府采购行为

    在如此奢侈的行政运行、奢侈消费背景下,政府集中采购中表现出来的奢侈现象反没有收敛迹象,却日盛一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健龄说,政府机关暗中攀比采购之风越来越盛,今日不治理将难于收拾。在政府采购行为中,追求高档、重进口、轻国内等"出手不凡"的高姿态令人侧目,它最终使政府采购未实现节约、高效目的,反而是"政府采购冤大头",比产品通行市场价高出许多,之中的腐败及回扣问题也日益凸现。比如,明明在市场上1100元能买到的打印机,一经政府采购就变成了1500元,而且还无还价余地。

    政府采购越来越变质、变味,不仅没有成为遏制暗箱操作的良方,相反越来越成为权力寻租的"有效机制","中国式奢侈"加大了采购费用的支出。

    最具焦点的车辆采购,一味求洋求派求新求全,对中低档车不理不睬。政府室内办公设备,更是"真皮座椅老板台,空调电视电脑随时开"。领导的"随身行头",常常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手机,不到半年今又换;手提包,今天提这明天拎那;茶杯,不锈钢落伍、磁化杯过时,与时俱进换个纳米杯……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涨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

    建设节约型政府,

    路该怎么走?

    "中国式奢侈"高峰林立,风光无限,诱惑无限,引无数趋从者竞折腰。对"中国式奢侈"的病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权力监控不到位,从决策、实施、监督到问责,都在"体内循环",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建设节约型政府,突破瓶颈在于政府自控力缺乏,他控力制约明显跟不上,行政权力运行不透明、不公开。人民群众面对领导干部,除了"仰视"和"感慨"外,似乎没有能力和渠道制约他们的行为。

    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

    一段时间以来,在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因没有把节省和保护公共资源的问责制、行政成本的产效考核制落实到具体领导头上,责任主体缺位,任由"行政支出成本居高不下、进而诱发公款消费、灰色消费"存在,却没有或少有"硬碰硬"的惩戒,慢慢形成有钱"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值得忧虑的是,因主管领导决策至高无上,相关人员即使有意见,也顾虑到领导可能会歧视、报复,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最为糟糕的是,行政财政预算执行的弹性化、易变通性更是无人监管、无人说"不",为政府官员大手大脚花钱提供了诸多便利。

    据统计,中国有近4000万名各级干部,如此之众的职务消费要做到实打实,仅凭提倡他们要节俭-不是成效不大便是于事无补,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对行政奢侈浪费问责。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把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列为第一责任人,透明公开,随时允许问询,出现问题严肃处理,才是正途。建设节约型政府,算好管好经济账,推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实名制"和"超标离岗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行政成本真正回归"本位",有效惩治"损公肥私"、"公款享乐",干部作风也就会跟着变好。

    北京律师韩传华拟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餐饮票据管理法",不但能遏制公款吃喝,还可抑制用餐饮发票搞经济犯罪。当前,很多经济犯罪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多次使用中小额餐饮发票从中获取非法利益。一个人贪污100万元,查出来便是人赃俱获;但如用餐饮发票来搞个人贪污,顶多是个款项使用过多,查来查去结论就是单位财务管理不清。"餐饮票据管理法"把餐饮发票、菜单与具体人挂钩,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名字开玩笑。君不知,荷兰一位政府官员请客吃饭,公布他的菜单时发现有一盘鹅肝,当时因为鹅肝太贵,这位政府官员便被辞退。

    人民群众有权监督

    很多地方财政资金流向,往往是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说了算,个人化倾向非常严重,这样难于保障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政府的钱,来自公民纳税,公民有权利通过人大代表和监察部门对政府开支进行预算审查和监督,有权利了解区域资金匹配情况、具体投向和资金运行效益,对出现问题的领导有权请其调离岗位。这样,才能保证财政资金优先用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乎民生的领域。解决"中国式奢侈"问题,必须要有一揽子方案,多管齐下、协同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褚君浩,就如何"刹住奢侈投资之风"的一席话可谓直言不讳。他说,问题的要害-首要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工程项目的科学民主决策与监督,加强专家咨询的制度,加强决策后的责任问询制。一些领导干部上台后,为了政绩办了一些很不切合实际的事,为了个人升官做了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将人民的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虽然他们的很多决策错了,但却一直没得到应有的追究。这就使得奢侈投资之风,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助长了其嚣张气焰。正所谓"逆风不刹,不会自止"。

    该"下课"必须"下课"

    不说奢侈投资风,不说官场名车消费,不说奢侈出国旅游,单说公款吃吃喝喝,为什么中国公务接待标准"上得去,下不来"呢?江西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龙说,目前在我国,公款吃喝还只是一个违纪问题,还没有上升到贪污定罪的高度,给公款吃喝者定罪立法,还没有先例。好像大家你吃我吃,又没弄到自己家里去,就是吃得满嘴流油也无关痛痒。饭费单子满天飞,单位领导一签字就能报销,谁的数量最多,谁的消费最大,谁最奢侈,谁也不清楚。我国公务消费、公务接待虽有一定标准,但从来没有谁因严格执行受到奖励,谁因奢侈超标被勒令"下课"。

    把行政费用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公务人员人均行政费用和行政费用增长率等作为行政费用的控制指标,变得十分紧迫。如果不将政务成本和公务消费单分别列入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公务员的廉政考核档案,不实行一票否决,"节俭"喊得再响也无济于事。如果对超标消费者,采取的只是"诫勉谈话",而不是责令"下课",消停不了几天,奢侈之风还会卷土重来。"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惟艰。"有了制度的规范和制约,节约型政府才有保障。

    

    "中国式奢侈"根源何在

    追究"中国式奢侈"的根源,是商、官互动的结果,商以钱做"派",官以权炫"派",官商勾结-太像一张冲不破的蜘蛛网,却身着彩绣辉煌的金缕衣。政府豪华工程四面开花,富豪送礼文化愈演愈烈,使奢靡之风横行。例如,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相互攀比,拼死建设大项目,什么豪华办公楼、广场、楼区、公园、大剧院、高级公路等统统上马,如果没有众商家争相揽抢工程,请吃请喝请娱乐大送礼盛行,如果没有奢侈品生产经销者过度包装;这股豪华风也不会如此之快席卷全国,刮到今日愈吹愈劲的地步。

    "问题富豪":奢侈发生器

    必须正视,在当今中国商人富豪中,有很多一夜暴富者属于"问题富豪",他们往往不把财产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进行炫耀性消费。例如,中国百富排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在短期内成为富豪,但纳税大户却很少,其中有不少人不是凭正常的市场竞争,而是凭权钱交易、对城市弱势民众及农民土地资源进行掠夺而暴富。中国富豪往往因思想活跃而时尚超前,如其处于财富获得的暴发期,他们就有迫切欲望来表现自己的成功。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这些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攀比、摆阔、铺张、挥霍、浪费、腐败、骄横、狂傲,因暴富钱来得太容易,他们花起来一点也不心痛。茅台、五粮液、永正裁缝、红木家具等,成了一些商人与官员交往的特定消费品。"问题富豪"搞什么都不成问题,洋房别墅不是牛吗,专挑那种有花园、有泳池的买两个,一个自己住,一个闲放着-等到周末请朋友来开Party;奔驰、宝马不是好吗,那就买两辆,一辆开着,一辆在家窝着;洋酒不是贵吗,咱一人一瓶对着"吹喇叭";香水不是时髦吗,咱从头到脚抹它一层。红粉知己不是俏吗,削尖脑瓜也要搞一两个。有十万元天价年夜饭,咱为啥不潇洒吃一回。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为什么?咱有钱哪!有钱哪能让人不知道啊!比以上情形更厉害的,是那些与之勾结的贪官污吏的奢侈,他们身居高位,生活奢糜,号令左右,上行下效,不仅造成了思想境界的混乱,乃至心理畸型、追求丧失,而且给国家物质和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

    再看,一个个奢侈品的广告、会展,一轮又一轮的传媒鼓噪震天,使得中国富豪们神魂颠倒,他们不断创造着奢侈消费的新高。比如,宾利汽车2002年进入中国,不到3年在中国售出了133辆,其中19辆车单价超过100万美元,中国创造了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宾利旗舰版728的销售量全球第一的纪录。这些奢侈品的消费者,主要是房地产老板、政府高级官员、IT公司的老总。在一定意义上,宾利汽车不仅仅是"车",而变成了某种象征意义。去年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荟(即奢侈品大展)",2.5亿元的豪宅、2亿元的珠宝、50万元的狗项链……连入场的豪华轿车,都要求价值在250万元以上才可准入。3天大展,接待7000位富豪,会展现场俨然就是一场"比富大赛"。展会上一块名表的价格,几乎是一家普通农户一辈子的收入。

    中国"问题富豪",一方面通过奢侈性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通过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对于人均收入高、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发达国家来说,奢侈性和炫耀式消费一般不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一方面,新富阶层沉溺于奢侈品的夸耀性消费不能自拔,让众多奢侈品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发挥到极至;另一方面,基层民众的大量财富,被利用种种手段轻易地转移到少数富人手中。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极度贫困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尚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造成弱势群体及低收入阶层的相对剥夺感,使他们产生强烈"仇富"心理。社会凝聚力、民众创造力和积极性由此下降。当富豪们利用结盟等机制维护既得利益和大过奢侈生活时,社会底层百姓则在为糊口而挣扎。如果听任富豪的这种奢侈之风愈刮愈甚,中国民族精神怎能振奋,国民高尚品格怎能养成?

    "中国式奢侈",中国式虚荣的结果

    "中国式奢侈",是中国式虚荣的结果。中国富人买下一辆宾利跑车,可以连眼皮也不眨,并不是他真心喜欢,而是想在众目睽睽下虚荣地购买一种满足感,震撼上一阵。当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当中国的新富阶层甚至白领都你追我赶地和奢侈品亲密接触时;奢侈就是光荣,奢侈就是快乐-几乎变成了号令世人的"通感"。如今,这种奢靡之风的消费主力,已不仅仅是一夜暴富的富豪、一些有头有脸的政府官员,连高级白领、中产阶层和年轻的普通消费者也紧步其尘,惟恐自己掉价了。

    中国奢侈消费的脸,永远处于潮红之中。虚荣心的驱使,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式奢侈"的动力内核,有些远算不上富裕的中国人,身上的钱不多,对于奢侈品不断咽唾沫,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

    当虚荣心驱使购买欲,奢侈便带来了满满当当的低级趣味。因而,"中国式奢侈",是花钱表演给人看的把戏。由于虚荣心作祟,不用说那些有固定收入的追风者,就连靠父母供养的大学生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对奢侈品欲望强烈而又没有能力满足时,某些女大学生选择傍大款、卖淫寻求奢侈满足;某些穷途末路的男大学生,甚至不惜父母卖血而挥金如土,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就由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听任中国奢侈性消费疯狂扩张,就会带来社会生态系统的灾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央政府已经警醒,但不在少数的地方政府还须觉悟、认识。科学消费观匮乏,是"中国式奢侈"泛滥的一大根源。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大到政府、企业的投资决策,小到个人的消费支出,都应树立科学消费观。特别是政府官员的消费理念,将对整个社会的消费风气起着某种引导作用,甚至对消费倾向起着决策作用。树立可持续的消费战略,增加公共消费,倡导均衡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量入为出等理念,变得举足轻重。如果这些观念深入政府部门了,很多行政消费的误区回避了,很多社会问题就会慢慢消解。 ■傅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