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我的教案)-黄万获-姿格网美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21:22
一、教学目标:
以美的本质是什么为基本问题,了解美学的根本问题及其特征,理解研究美本质的方法与思路,把握美的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
关于美本质理解的分歧及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的方法与思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
五、主要讲授内容:
(一)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的而且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传统美学中,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的问题。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寻。怎样理解和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支配着对于美学领域其他问题的理论探讨。因此,我们对于美学领域诸问题的理论探讨,必须从“美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开始。
(二)西方、中国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历史发展与方法逻辑。
1、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本质观:
(1)柏拉图:
◆“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 。)
◆“美是理式”。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3)普洛丁:“美的分有说”(分有“太一”)。
(4)文艺复兴时期:美的自然法则。(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美是什么”的探索重新由天国回到了人世。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人性的完善,反对传统神学;重新肯定艺术摹仿自然的传统观点,重视研究自然美和人体美,特别强调“自然”。)
2、近代美学的本质观:
(1)休谟:快感和痛感是形成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博克:肯定美是属于物体的某些属性。(休谟和博克是经验主义美学)
(3)狄德罗:“美在关系”。
(4)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5)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6)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思想基本来源于费尔巴哈,他主张唯物主义一元论,却并未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留有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痕迹。)
3、中国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论争。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出现了一次美学大讨论。许多学者参与了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朱光潜、蔡仪、吕荧、高尔太、李泽厚等学者。
(1)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 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2)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这种看法以蔡仪为代表。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种看法的代表是朱光潜。
4、因此,“美是难的”——体现终极追问的尴尬  。
(三)以克思主义理论为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初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1)生活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的特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马克思的哲学观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究是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美学研究带来了一场彻底的变革,对美的本质的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2、美和自由创造——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1)自由创造与人、与人类社会。
◆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必然认识和世界改造”,即认识到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自由包含了创造。
◆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因为: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2)美的形象中蕴含着自由创造这种人类珍贵特性。
(3)人的自由创造是怎样成为美的?美如何在实践中产生?
◆实践中的人的自由创造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自由创造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
一方面,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劳动对象成为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体现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美以人的劳动与实践为基础,美就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 。
人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改变了事物外在的自然形态,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人的劳动的印记,使自然的产品转变成为人的产品,从而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同时也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化既是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般创造,同时又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美的创造。由于产品物化了人的个性、人的生命、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该产品就不仅成为实际地供人使用的对象,而且也成为供人观照和享受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说,美产生的最后根源乃是人通过劳动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所谓“劳动创造了美”,就是说,劳动物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劳动的产品就是美的,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    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人在产品中能直观自身。
人类通过创造性地劳动,改变外在事物,一方面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这种情况下,人可以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方面取得生命的自由,而且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体验到、意识到自由产生愉快。
◆    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美。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
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只有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美也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4)不是任何劳动实践中的产品都是美的。因为:
◆并不是所有劳动实践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有具体的历史的内容的。
◆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事物的形式问题。
3、美的规律问题。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美的规律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不仅遵循劳动的一般规律,并且还遵循着“美的规律”。
(2)尺度的问题。
尺度是“标准”、“需要”的意思。马克思所说的“内在固有的尺度”,一种理解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另一种理解是客观规律与人的目的需要相结合。人按照“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指人既能按照物种的尺度又能按照人的需要来生产,体现人能认识运用规律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3)狭义上和广义上理解“美的规律”问题。
狭义指形式规律;广义应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创造去理解,还包括对形式规律的运用。(按内在尺度、运用规律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是“美的规律”的体现。)
(4)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六、本节小结:
关于“美是什么”的重要课题,我们在讨论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基础上的研究思路。也许这并不是“美是什么”的问题的最后解决方式,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变化、演进的,人类的审美领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丰富和深化,美的本质的探讨也应该是随着新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而不断改变问题的提出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人类的生活的关系系统中去理解美的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