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4%为何至今不能实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7:55:34
余光•老问题为何老说?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今年两会,解决民生问题“亮点”不断,一些老问题不再成为问题。但也有一些老问题,仍频频被代表委员热议着,有的甚至引起“抢白”和“愤怒”。
《北京青年报》3月7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高嗓门”质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并且把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4%的目标写进了中央全会决定,这是决定中唯一一个数量指标。财政报告中是否可以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写明呢?”
查阅以往的报道,至少在两年前,纪宝成代表便为此事奔走呼吁。《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0日报道说:纪宝成代表建议“要将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列入《教育投入法》,这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决不能动摇。”
资料显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1993年就提出实现目标的时间为2000年;此后这一目标又经一系列政策、文件反复说明、强调,但至今没实现。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详细公开了“未竟指标”,这一做法备受好评。公开“未竟指标”不仅是对民众知情权的一种尊重,并且有利于民众与代表委员献计献策,有利于决策者集中民智。
一边是对教育投入“紧紧巴巴”,一边却是公款浪费触目惊心。《新华每日电讯》3月7日报道,“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23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4.6倍。”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列举出数据表明:公车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公款吃喝粗略统计每年上千亿元;公费出国旅游每年耗资以千亿计;有关部门披露,我国1/5的城镇建设存在“政绩工程”。
这些,前几年两会也被代表委员抨击过。今年,众多代表委员继续“痛斥”奢侈之风,对连续关注两会的读者、对连续参加两会报道的新闻人来说,很多代表委员的愤怒都“似曾相识”。
针对公款浪费问题,《上海证券报》3月6日刊文称,预算的不公开、不透明以及预算外收支的“黑洞”是主要原因。文章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做到政府预算收支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决算的形成等过程向社会公开,同时进一步细化预算,将所有的预算指标都核定到具体项目,使大家清楚要办哪些事,用多少钱,怎么用钱,做到责权钱相统一。
两会前,新华网刊登“网民对两会的四点期望”一文,其中就有“期望上年的议案、提案都有个交代”“期望上年的议案、提案不要再重现”。老问题不断地说,可能因为代表委员没有“新话”可说,但更可能的原因是问题还没解决。两会提供了一个集中反映社会问题的机会,但最终解决还需要有相关部门主动回应、寻求制度化解决的途径。
由此可见,代表委员的努力不能止于“较真”“抢白”甚至“愤怒”,还要争出真理,论出是非,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设性建议,找出制度化、法治化解决的办法。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黄冠、丁永勋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3/08/content_5817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