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公款出国(境)旅游:别再就事论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1:27

《工人日报》(2009年01月08日 03版)□王石川

遏制公款出国(境)旅游:别再就事论事

据1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召开的全国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监管,深入推进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务求取得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工作新成效。

早在1993年,中办和国办就发出“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去年8月,10部委联合开展专项治理,制止干部公款出国(境)游。可以说,近些年几乎年年都在强调要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

在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方面,我们并不缺少制度,而且制度并未形同虚设,有数字作证——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5月中旬到11月底,全国共取消计划内的因公出国(境)团组1100多批、近7000人次,制止违规出国(境)团组550多批、近4000人次。2008年5到11月,全国持因公护照出国(境)的人数为8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9%。但审视这组数据我们却不能释然,会不会有违规出国(境)团组成了“漏网之鱼”?

根据边际递减效应原理,相同的内容每重复一次,其效力就减弱一分,重复的次数越多,效力就越差。近些年来公费出国(境)旅游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制度的无力。因此,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仅在现有制度设计上着力是不够的,还要充分挖掘多种渠道。

首先要晒公共财政。出国旅游必须有经费,使用经费必须经过严格的预算,预算不透明,就会给一些违规出国游留下可乘之机。日前,《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称,“提醒”相应级别的干部完成出国指标,成为岁末年初一些地方政府外事部门的“服务日程”,有时甚至不得不为了“完成指标”而巧立名目。如果这些细节被曝光,如果预算被公之于众,相信那些因公出国(境)旅游者必有所忌惮。

其次要强化异体监督。根据现有规章制度,因公出国(境)的经费通常要被审核。但为何依然堵不住违规出国(境)旅游的浊流?症结就在于同体监督。比如,日前引得舆论关注的温州官员出国考察事件中,“温州培训团”的调查结果只是轻轻问责。有人质疑,这与温州公费出国团领队是纪委官员有没有关系?无论有无直接关联,异体监督都比同体监督更奏效。

最后要真正实施问责而不是责问。对于那些被制止的违规出国(境)团组,如果只是单纯地叫停,或者是轻轻地责问,而不是严厉地问责,有人必然拿制度不当回事。在一些国家,倘若有官员揩公家之油以逞私游之欲,等待他的,轻则乌纱帽被摘,重则面临牢狱之灾。如果我们能够实行更严格的问责制度,官员势必投鼠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