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井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23:25:17
张保振《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07日   24 版)

  早闻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然而,当我千里来寻圣地,分明感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书”。

  当车进入山道、人被拖入山谷时,眼前一分为二的石险天貌,分明就是一本已经打开着的书。在这本书上,青树碧枝满眼,清新空气扑鼻,顿时让人心爽神怡、精神大振。更奇的是,当视角停留在眼前这青树碧枝时,发现这青树竟多为松树,碧枝则多为竹子。当地领导介绍说,井冈山一带,仅湿地松就有1285万亩,毛竹有2.1亿根。一松一竹,莫不是暗合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创造的井冈山精神如松般神奇、岁岁四时春和人民群众如竹根连根、年年四季青?!忽然又悟到,井冈山这“天下第一书”中,不正是有着棵棵松树雄文、根根毛竹史诗吗?!

  进入井冈山干部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专题研究班学习,对井冈山这本“天下第一书”的认识更多、更深、更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从这里开篇的;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就是从这里破土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就是从这里提出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就是从这里迸发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百里井冈的山山峰峰、沟沟壑壑,每一棵松、每一根竹,每一块石头、每一间房屋,都渗透着这样的思想,都承载着这样的精神,都传递着这样的光辉。这种思想、精神与光辉,伴随着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而传遍大江南北、大河上下。

  读着这样的“书”,不能不使人由衷地感到井冈山的伟大、井冈山这本书的博大、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宏大。更重要的,当年井冈山所创造的精神、所体现的思想、所播撒的光辉,正在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身边,走进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联想,鼓动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走入历史又走出历史,并在不经意间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想法,获取平时难以得到的新感受与新认识。

  譬如,调查研究。按说,这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儿。由于工作的关系,自己就不仅多次讲过,而且也经常这样做。但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却深深打动了我。一是他调研的次数多,仅从1927年10月他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到1930年2月离开井冈山的短短两年零四个月时间内,就有《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等。二是他调查的时间长,仅寻乌调查会就开了10多天。三是他调查的人员广,在寻乌,不仅有县商会长、杂货店主、铸铁工人、县署钱粮办事员,还有开过赌场的老童生、做过小生意的乡苏委员、秀才出身的小学教师、年轻的区政府主席、自治研究所毕业的缝工等10多人。四是他写出的调查报告翔实、真实。一份寻乌调查,就有8万多字,连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娼妓行当及嫖娼客身份的变化,他都调查得详详细细。

  不仅如此。毛泽东同志的调查决不是为调查而调查,更不是为什么人看而调查。他调查的目的是为弄清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及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人员的工作,以完成党在各阶段的历史任务。有这样一件事:当时,毛泽东同志通过调查,深感当时中央提出的对地主不分田,对富农分瘦田的主张不好,提出地主、富农应同贫农、雇农一样分同样的地。毛泽东同志的主张是极有见地、极合实际的,同时也极具人情味。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叫实事求是。由此可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提必须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必须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舍此,很难做到实事求是。

  当然,实事求是有时也会有风险。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正确主张当时就被人骂为是“富农路线”,甚至一段时间还离开了领导岗位。这说明实事求是不易。但生活之树常青、真理之光常亮。历史与实践不论多么曲折发展,终究会证明这一点的。

  读着这样的“书”,不能不使人思绪翻飞,感动感慨。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发展已进入关键期。要使“攻坚”不难、“关键”过关,最根本的,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深入、细致,周全、深刻的调查研究。不能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了、通讯设备发达了,“世界是平的”了,就不需要或不那么迫切需要深入到各个阶层、各色人群中去调查研究了,似乎只要通过个人电脑、视窗软件、手机和互联网,就可以瞬间弥平、铲平、推平时空阻碍,将各种信息尽收手中,因而即便下基层调查研究,也就只需“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就行了。须知,此种思想万万要不得,此等做法万万使不得。必须看到,市场的多元化正带来思想的多元化和社会的复杂化。面对多元的思想和复杂的形势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要想使社会更和谐、发展更持久,恐怕也难。

  松排井冈千重翠,竹盖宝山绿水流。井冈读山。山就是书。书就是山。质硬硬。味芳芳。气纯纯。神爽爽。不愧是“天下第一书”:始入,得以亲切见;终出,得以透脱用。过去,它星火照人;如今,它如玉润人。井冈大书,早已打开。对这本书,我们不能不读。对这本书,我们不可不读。因为,这是党的经典。这是民族瑰宝。这是永远的“天下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