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乘坐长江舰首次视察海军的四天三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6:21:16

毛泽东乘坐长江舰首次视察海军的四天三夜



  为了太平洋的太平

  1949年4月23日,青天白日旗从南京总统府上坠落,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海军成立日;11月30日,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旗舰“民权”舰率5舰起义,同一天重庆解放。4年后,毛泽东主席乘坐由“民权”舰改称的人民海军“长江”舰首次视察人民海军及大江南北,并在长江舰上做出建立强大海军、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指示。

  毛泽东在“长江”舰的四天三夜

  ■本刊记者/杨东晓

  毛泽东在建国后首次视察海军,一些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亦在此时酝酿

  武汉的正月,还在严冬里,1953年2月19日是正月初六,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雪霁后的阳光显得格外珍贵。

  “长江”舰停靠在武汉江汉关码头,上午11时,毛泽东主席登舰,开始了他在“长江”舰上四天三夜的工作和生活。

  乘军舰视察大江南北

  毛泽东这次登舰,在军史上被称为第一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原东海舰队舟山基地政委张广东少将告诉《新世纪周刊》,毛主席此次登舰,是他在建国后第一次视察人民海军,并对沿江各省市地方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对于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巨大的两项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就是在这次视察中会见林一山等水利专家时提出来的。毛泽东在听取了林一山长江治理工作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此后5年,毛泽东又就三峡工程的技术可能性、坝区地质结构、建设资金等问题,多次征询林一山的意见。

  “因为毛主席是乘军舰视察工作的,既视察人民海军又视察大江南北”,张广东说,“所以在沿江重要城镇都要停靠,请各市党政领导上舰开会,听取汇报,解决问题,有时他还上岸视察。”因此,从武汉到南京本来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但毛主席一路走了四天三夜,安全以及食宿全部由“长江”舰负责。

  毛泽东乘坐的“长江”舰由“洛阳”舰护航,离开江汉关码头顺流而下,驶往南京。那天,虽是雪后一个空气清新无比晴朗的日子,但是武汉的气候比正常年份要低。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记载,1953年春天因为冬小麦遭霜,使全国小麦减产达25亿多公斤。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遭遇自然灾害同时百废待兴的冬季,穿着旧的军大衣,脚蹬开国大典时穿的那双棕色皮鞋,来到一批身穿蓝色海军呢制服的战士中间。

  五幅相同的题词

  2月21日,毛泽东在“长江”舰他的卧室兼办公室里,为“长江”和“洛阳”两舰题词,这两幅题词的内容相同:“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24日,军舰停靠南京下关码头,等候在这里的有“南昌”、“广州”、“黄河”三艘舰艇,毛泽东视察了“南昌”舰,并在该舰上为等候的三艘舰艇写了三幅题词,内容同样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落款时间为“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张广东说,目前在历史照片中能够看到的那幅题词,是2月21日为“长江”舰题写的。

  一次航行五幅题词同一内容,表明毛泽东对海军建设的重视。

  在建国之初,中国海军的舰艇中除了原国民党起义舰只,就是缴获的国民党海军舰艇。“长江”舰原是1949年国民党江防舰队的旗舰,11月30日,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少将司令叶裕和率这艘抗战时和日本军舰血战过的“民权”舰及另五艘舰艇在重庆起义,在长江上游加入了解放军,改名“长江”舰。这一天,刘邓大军解放了重庆。

  “长江”舰的设计者马德树是江南造船局的著名军工专家,他除了设计舰艇,还为舰艇设计制造过舰载飞机。“长江”舰是1930年开始下水服役的。《现代舰船》为本刊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的军事造船能力在民国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中国造船工业取得的最大成绩应当是自制了“平海”号巡洋舰,并自行建造了大量炮舰,其中较有名的有“逸仙”舰、“民权”舰等,“民权”号就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海军时的座舰“长江”舰。与当时世界范围内同类舰艇相比,这些舰艇性能不算落后,但造船工业的整体能力、海军武器的研发水平与同期先进国家相比,则相差甚远。

  张广东介绍说,毛泽东乘军舰视察大江南北时,中国海军官兵也来自三个部分,一部分是陆军转为海军的陆军人员,一部分是原国民党海军的起义将士,还有一部分海校刚毕业的学员,这批学员都是从陆军中挑选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兵。

  当时“‘长江’舰的政委刘松原来是陆军团级干部,舰上当时还没有专职舰长,副舰长和部门干部不少是起义官兵,见习航海长刘兴文是刚从海校毕业的学员,他也是从陆军选送去培训的干部。”张广东回忆道。

  毛泽东在“长江”舰上的指示,思想很明确,他说:“近代中国有海无防,帝国主义从海上破门而入,侵略我们国家。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中国人民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毛主席与干部的交谈中,他要求从陆军来海军的干部要多向起义官兵们学习技术。

  军舰过小孤山时,毛泽东站在“洛阳”舰上,举着军事望远镜凝望他30年前到过的地方,语带双关地说:过去这边的水道很窄,现在变宽了,水道变了,世界也变了。当毛泽东得知“洛阳”舰排水量只有1000吨时,他在沉思中对战士们说:“将来我们的海军要有大舰!”

  舰上生活

  2月21日,“长江”舰航行至安徽安庆时,在安庆码头停留了几个小时,毛泽东先与“长江”舰上的官兵合了影,又上“洛阳”舰与该舰官兵合影。在“上江”舰上合影时,前甲板上,他拉拉身边的战士说“靠近一点”,让两边的战士都能照进去,还问摄影记者二层三层舰桥上的战士能不能照到?懂得战士们心理的毛泽东风趣地对记者说:“照完之后,每位指战员都要分到一张,不要漏了一个人。”并风趣地对大家说:“你们都要向记者要照片啊,他要是不给的话,你们就找我要好了。”

  当时战士们穿的都是蓝色的海军呢制服,毛泽伸手去摸他们的衣袖,问穿这么少冷不冷?关于毛泽东的这次视察,有几则生活细节在流传,张广东一一做了澄清。一个说法是,当时“长江”舰上的伙食每天两元,毛泽东比较满意,因为他自己的伙食每天才8毛。张广东说,即便是70年代他在“长江”舰上当政委时,舰上的伙食每天才一块多一点,但已经算是不错了,可见1953年的伙食标准不会有两元那么高。另外,有传闻说,军舰里官兵的的床铺非常狭小,毛泽东在军舰上的床是在岸上特制了搬上去的,张广东说“毛主席没有特制什么床往舰上搬,只是用硬木板在会议室临时搭了个床,卧具都是从火车上搬下来的,毛主席生活很俭朴,和战士吃一样的伙食,最多是加一个辣椒,也算是一个菜了。”

  为什么选择“长江”舰

  张广东在“长江”上工作过9年,他介绍,“长江”舰吨位并不大,只有600多吨,还没有“洛阳”舰和“广州”舰的吨位大,但它设备好,钢甲板上还有一层柚木甲板,冬不冷夏不热。另外,它常年在长江里执行任务,选一艘熟悉航道的军舰担任毛泽东的乘坐舰,这也是从安全方面考虑的。

  “长江”舰的任务是保卫长江口、保卫大上海,执行巡逻、护渔、护航和训练任务。自毛泽东视察过“长江”舰以后,这艘著名军舰的接待任务就重了起来。各地方领导因为“长江”舰是毛泽东视察过的第一艘舰艇,慕名来参观。

  中央领导登舰的并不少。张广东记得邓小平和叶剑英都上过“长江”舰。1975年1月邓小平复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6月的一天,张广东记得非常清楚,这天是个阴天,长江入海口甚至有些阴冷,乘坐“友谊”号视察黄浦江两岸的邓小平,在上海警备司令周纯麟的陪同下,来到了吴淞军港码头,登上了“长江”舰。张广东向邓小平汇报了工作。34年过去了,张广东回忆当时的情景,“小平同志调子很低,陪同人员很少,他不怎么讲话,也不表态。”张广东还向邓小平介绍了22年前毛泽东视察“长江”舰时的照片和情况。邓小平听得很认真很仔细,一边凝视着毛泽东视察军舰、与水兵合影的照片,一边频频点头,若有所思。

  叶剑英也视察过“长江”舰,他是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上舰的。

  “长江”舰在1977年退役,这期间和它同代的舰艇都逐渐淘汰,在吴淞口码头,还曾建过一个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1978年有人怕纪念“长江”舰有搞个人崇拜的嫌疑,于是,这艘征战过也荣耀过的战舰就被拆散报废了。

  但是“长江”舰上毛泽东曾经做过的指示,正在一一实现:海军进入蓝水时代、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起义舰艇组成中国海军第一支力量



  从白马庙驶向深蓝

  ■本刊记者/杨东晓 特约记者/郭懿芝

  1949年,起义舰艇组成了中国海军的第一支力量

  三野前委于1949年4月23日下午,在江苏泰州城南白马庙东路渡江指挥部开会,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在这个长江边上的小村子里宣布:中共中央已在考虑全国解放后的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决定组建华东海军。张爱萍召开的这次会议,连他自己在内,总共13个人,这就是中国海军的雏型。

  会后,13个人分头整理文件、枪支等,他们当务之急是接收国民党起义过来的海军舰艇部队。

  林遵江上壮举

  当晚,张爱萍等人分乘三辆吉普车连夜一路南行,到达70公里外的江苏省江阴县,并在江阴要塞设立了临时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华东军区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就来自陆军,他们是三野教导师师部、三野侦查营及苏北海防纵队,共4000多人。

  而同一日,渡江胜利的同时,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共产党的策动下,率领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30艘舰艇、1271名官兵在笆斗山江面起义,成为国民党海军中最大的一支起义部队。林遵是林则徐的侄孙,他曾在1946年11月率“太平”、“中业”、“永兴”、“中建”四艘军舰收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黄山马峙”命名为“太平岛”,并树立纪念碑。

  林遵起义与渡江成功以及华东军区海军成立,正好是同一天,这是巧合还是军事行动上的安排?

  海军传记作家杨肇林在回答《新世纪周刊》这个提问时,明确表示,林遵起义配合了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渡江,但是作为一场策划了半年之久并且几度出现险情的起义行动,4月23日这个日期是绝密的,直到起义时也只有林遵等少数人知道,共产党方面并不知道。1949年1月1日毛泽东等还对策划中的林遵起义专门做过指示,但是到了真正行动前夕,中共中央上海情报组组织已无法与林遵取得直接联系了。所以,华东军区海军的成立与起义成功在同一天,是一个巧合。“当时,林遵并不知道要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也不知道林遵起义具体时间和行动。”

  说到配合渡江,杨肇林说:“林遵在起义之前,就答应了共产党,他不会在江上阻挡大军渡江,海防第二舰队弃守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千里防线,并建议人民解放军首先从芜湖附近渡江。”

  林遵明确表示,他不会向长江北面的解放军开炮,但也不向长江南岸开炮,怕伤及老百姓,怕损害“国家的元气”。

  然而,在最关键的起义时间上,林遵已无法先期告知解放军,起义当晚,林遵派人至浦口才与三野第35军取得联系。当毛泽东得知林遵起义成功后,盛赞此举为“长江江面上的壮举”。4月27日,人民解放军第八兵团陈士榘司令员亲到浦口码头迎接列队到来的起义舰艇。刘伯承在前总统府子超楼接见林遵等起义官兵代表,转达毛泽东、中共中央的关怀、指示,慰勉有加。1949年8月,毛泽东接见了林遵及国民党海军办公厅主任金声等人,林遵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成立三大舰队

  林遵和第二舰队起义,使人民海军在建立的第一天,就拥有了30艘舰艇,缓解了“用海无舟”的困境。特别是有了一千多懂海军技术的官兵,这是最重要的。当年军舰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时,毛泽东就强调要保人。杨肇林强调了林遵等老海军起义对新中国海军建设的借鉴意义,他减少了初创过程中规章、制度以及训练的摸索过程。因为“海军舰艇部队是依托有限空间在广袤无限的天地作战,必须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这是野战军所没有的。有所借鉴和没有借鉴是不同的。”

  除了在日后接收了更多的国民党海军起义部队外,解放军陆军部队也在不断地扩充到海军中去。1950年2月3日,步兵第30军和第35军军部及直属队,又有1万余人扩充到华东军区海军。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

  随着1949年解放形势的向南推进,12月15日,广东省军区江防司令部成立,主要人员来自海军接管处和两广纵队第2师。在经过1950年12月、1952年10月两次增调扩充成立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构,1955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

  1950年4月,以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分人员和十二兵团部分机构和人员为基础,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成立。在合并扩充了半年之后,10月正式成立海军青岛基地。1960年8月1日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其前身就是海军青岛基地。

  中国海军的成立源于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毛泽东写道:“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原舟山基地政委张广东少将说,这段论述成为我国建设海军最根本的理论根据。

  杨肇林说:“在人民海军建设中,原国民党海军起义部队,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起义,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初创提供了一定的兵员、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杨肇林提到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9月23日宴请程潜、张治中、傅作义和林遵、邓兆祥等26位国民党起义将领时,几次举杯表示祝贺:“由于国民党中一部分爱国军人举行起义,不但加速了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的瓦解,而且使我们有迅速增加的空军和海军。”

  为了和平的震慑

  从陆军转为海军、接收起义人员和舰只起步的中国海军,在毕业出第一批海军学员到今年,已走过最艰难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毛泽东在“长江”舰上写下题词后不久,中国海军向苏联大规模购买战舰的计划即获批准,中国海军早期驱逐舰的“四大金刚”就是这一时期购进的。

  新中国从购进舰艇到自行设计制造各种舰艇、出口舰艇,又是一个大跨度的成长。《现代舰船》主编魏瑞兰告诉本刊,2009年4月23日,中国海上阅兵中受阅的国产舰艇中包括了老中青三代舰艇,不少是本世纪自行设计制造的。作为检阅舰出现的116号驱逐舰和受阅舰中的170号驱逐舰是中国新近研制的防空型驱逐舰,它们的技术性能已经可以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而潜艇方面最吸引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长征6号)和攻击型核潜艇(长征3号)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核潜艇,它们的研发和服役时间均为上世纪中后期。作为一种战略型威慑力量,弹道导弹核潜艇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国际社会关注到中国此次海上阅兵,不仅让战略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两个型号的核潜艇这样象征蓝水海军的核潜艇高调亮相,而且还让核潜艇引导了中国海军的受阅编队。军事评论员郭暄注意到俄国亚洲问题专家弗拉基米尔·斯科森列夫在《独立报》上的观点:“中国海军不仅暂时无法和美、俄等国相比,甚至在实力上都不如日本海军。只有再过五至十年,中国的海军发展计划完成之后,这一现状才会发生变化。”而瑞典斯德哥尔摩世界问题研究所所长贝特斯·吉尔更是强调指出:中国海军作战力的提高,还有一个很大的受限因素,他们没有在大洋中行动的经验。

  西方观察者在看到青岛阅兵中“老中青”舰艇的组合后指出,此次阅兵中方有意在示弱,因为中国并未展出美国在卫星侦察图中发现的、中国最先进的晋级核潜艇。

  对于参加阅兵的各国海军将领来说,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驱逐舰和核潜艇,中国海军几乎每一个细微的操作,都受到行家的重重监督:中国海军的组织协调能力、军舰编队航行、停靠码头无一不显露出中国海军的真实训练水平。

  而在同一个月份里,4月初和4月中旬中国南海舰队护航亚丁湾,已经无声地表现出中国海军驶入深蓝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