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一种生命的邂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9 23:30:56
世博,一种生命的邂逅
2010年1月22日   13:解放周末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于丹    昨天是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    在即将拉开帷幕的这场人类文明的盛会中,作为世博会承办城市的上海,会给纷至沓来的世界各地的客人们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有感而发,授予《解放周末》独家发表。    一座城市对人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让人的心灵有归属感    我对上海感情很深,因为我奶奶家在上海,她家原来就在徐家汇的老弄堂里。从小我就习惯吃上海的零食、上海的菜,所以一到上海来,我常要点菜泡饭,因为那是奶奶家饭菜的味道。    一座城市对人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让人的心灵有归属感。我之所以喜欢上海,是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气质上的包容,以及它的典雅。在这个匆忙的时代中,它不失精致,给我们一种内心的抚慰。    2010年,是世博年。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这是中国人,将在上海为世界承办的一次博览会,它将会迎来整个世界的检阅。全世界将在上海这座城市展示出伟大的理由,而这些伟大将再次成就上海这座包容伟大的城市。    每一个人解读一座城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喜欢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的一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人在世界上游历很多地方之后,寻寻觅觅,他真正要找的是哪里呢?是一处故乡。什么地方是故乡呢?也许不是他的祖籍所在地,也不是他的出生地,而是苏东坡说的“此心安处”。    一颗心可以安顿的地方,就叫作故乡。    今天的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这里来,因为它的接纳,因为它的包容,因为它给了人们成为自己的机会。北京与上海,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它们都正在以自己博大的气象,从传统的市民社会转型成移民社会,从本土的功能型城市转型成国际前沿都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算我在祖籍上、血缘上跟上海没有瓜葛,我也会把上海当作我的一处故乡。因为,在上海你会发现,一个人激越的一面,会在这个城市紧张的节奏中得到一种体现,而一个人内心的那种悠闲、安适,也可以在街头巷尾得到他自己的抒发和寄托。    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和多元是一种现代气质,而这种现代气质使得它的历史在今天的生活方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我心中的上海是一个把历史熔铸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地方。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去过很多著名的城市,往往在那些城市里,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我们总是在一个地方缅怀古迹,我们总是在一个地方凭吊沧桑,我们几乎看得到这个地方所有的历史,但是它的现在呢?跟历史往往会形成断层。    上海之所以幸运,就是因为它的历史比较短。从鸦片战争之后,上海的这种文明才真正从本土文化中得以拓展,那种宁静的气质开始出现了一种风云激荡的多元性。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和多元是一种现代气质,而这种现代气质使得它的历史在今天的生活方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为什么说上海的历史正在铸就今天的生活方式?我想,中国很难有一座城市能像上海这样淋漓尽致地呈现它的异彩纷呈。比如上海的建筑,我们通常说看一次上海的建筑,就像是参观了万国建筑博览会。参加世博会仅仅是看那些展厅、展馆吗?如果大家漫步在上海的街头,你会发现从传统弄堂里的那种吊脚楼到外面的花园洋房,再到老上海的别墅,一直到西式的教堂,各式各样的建筑在上海其实都被保留着,上海并没有因为它的急速发展而失落传统。    我在上海住过很多老公馆,在这些地方我想我能触摸到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纹路,我能够嗅到那些潮湿的、带着呼吸的历史,我甚至还能够感受到那些人物生命的体温。这些地方遗留下来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使人能够回忆起来一个城市它的气质的那些理由。    在上海的建筑里,我们既能看到那些豪华的五星级,但同时,走进弄堂里,那些老建筑还在,那些石库门中的生活还在。建筑是什么?它其实是生活的载体,如果建筑仅仅是一处房子,失去了其中那种鲜活的生活,那么它就仅仅是房子而已。    但是,上海的建筑是载体。    包容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烧杯,让各种元素形成化合反应之后,创新成一种全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气质,而得以在全球被识别,这就是上海的未来    再来看上海的音乐。    提起上海的音乐,大家可能会从最传统的江南紫竹调,想到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舞厅里那种标志性的爵士乐,那些萨克斯,那些竹管风琴,一直想到在今天的上海舞台上我们可以聆听到的各式各样的音乐。这就是上海声音的造型,它并没有因为西洋音乐的进入而让紫竹调销声匿迹,它也没有固执地执著于江南的管弦丝竹而失去它开放的舞台。    多种乐器形成的那种杂糅的格局,有时候就是天籁。因为大自然并不会因为松风和泉水的声音而忽略小鸟的啼鸣,也不会因为有了人类创作的音乐就让这一切天籁宁静下去。所以,上海的这种声音造型是立体的,也是多元的。    再有就是上海的各式各样的休闲和饮食。    我特别喜欢到一个个弄堂里去吃上海的早餐,然后品尝上海的家常菜。在一家小小的厅堂里面,烫一下刚刚采下来的青菜,再炒一个油爆虾,或者是油焖笋。所有这些你都会觉得它是那种地地道道的市井生活,蕴含着一种市井的热情。但是,同时上海又是一个西式生活方式在中国普及得最早的地方,各式各样的西餐馆、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在这里都能找到。    所以,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它的口味就像它的文化思想一样,那些爱吃百叶结烧肉和菜泡饭的人,会在这里找到正宗的厅堂,而那些爱吃牛排或者是喜欢喝研磨咖啡的人,在这里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去处。上海的这种开放、包容,所有这些元素,不是物理式的整合累加,而是形成一种化合反应,使之融合为自己的一种全新的、不可替代的风标。    上海有太多太多感性的、外在的,能够使人感知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海的气质其实比北京还要强烈。北京因为是皇城文化延续下来的传统,它大气、包容,而且它又作为首都,你会觉得它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接纳和开放。但是,本土的那种老北京的东西,我们现在感受的时候,可能不像老上海的东西这么强烈了。    我眼中的上海,它所有的历史性的包容,只为了一个理由,就是使它能够有一个更有创建性的未来。包容本身不是目的,包容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烧杯,让各种元素形成化合反应之后,创新成一种全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气质,使自己终于成为特立独行的自己,而得以在全球被识别,这就是上海的未来。    这种气质的成全,一个重要的门槛就是2010年的世博会。我们原来所认知的上海,是这样一个从容的、典雅的,在历史氤氲的文化气质中缓步行来的城市,在2010年,它又会怎样打开自己?    也许,我们平庸、枯燥、乏味的日子已经太久了,所以人们更渴望生命中的邂逅。邂逅一个地方,也许它就能够完成对你整个生命系统的唤醒    上海精神的魂魄,还在于它文化的成全。    想到上海,我们会想起上世纪初上海的教育、媒体、文化和艺术;会想起鲁迅、茅盾、夏衍、曹禺、巴金这一连串光芒万丈的名字;会想起上海那些曾经与好莱坞不相上下的优秀老电影和那些电影演员;会想起上海报业的传统,那样一种对知识分子良知的坚持和对于民主的憧憬、向往以及抗争;会想起上海的教育,那样一种中西合璧,特别是把西方教育思想、文化理念引入中国。    上海是一个港口,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窗口。    上海的文化在今天将会铸就我们什么样的魂魄?世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上海还要做哪些准备?我们的世博场馆都快要准备好了,我们的精神也同步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接待设施是一流的,我们的软件和服务意识是否也能真正实现一流?世博期间上海将迎来7000万游客,我们将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个怎样的上海呢?    这些问题让我想到一家世界著名媒体搞过的一个调查,他们请一些女性选择心目中最浪漫的一个词,大家可能没有想到,这些女性选得最多的是一个表达起来非常中国的词,叫做“邂逅”。什么是邂逅呢?它是一种不经意间的遇见,这种遇见对你是有触发的,唤醒了你内心的惊奇,让你蓦然之间笼罩在一种浪漫神奇的光芒之中,那样的一种幸福的感受,就是邂逅。也许,我们平庸、枯燥、乏味的日子已经太久了,所以人们更渴望生命中的邂逅。邂逅一个地方,也许它就能够完成对你整个生命系统的唤醒。    怎样让游客与上海有一次美好的邂逅,也许这是我们在此时应更多思考的。    一个人到一个地方游历,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遇见一处风景;比这再高的层次是遇见一种生活方式;而最高的层次则是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先来说第一种,遇见一个地方、一处风景。像探险之旅、幸福之旅、夕阳红之旅、蜜月之旅……这些我们熟悉的各种“之旅”,往往是给大家在行程、餐饮、住宿上安排得很周到,特别是应该看的景点大致是不会漏掉的。比如说,在旅途中,人们会被安排着“遇见”一棵古树、一座古寺、一块山石,然后人往景点前一站,“吧嗒”照一张相。回来以后,洗出照片来,就代表我去过这个地方了。但是缺了什么呢?往往缺失的是心灵的游历。    所谓真正去过一个地方,应该是一种经历。大家到上海来,我们要保障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让大家邂逅一些全然不同的风景。上海有很多灵秀的水乡,比如说朱家角保持着那么美好的原生态,当你在小船上吃一包笋丝或者一包青豆,悠然地看着风景,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桨声,你会觉得时空的界限模糊了。当你坐在水岸楼头,望着水波,也许还依稀能够看见上世纪30年代电影里的那些生活,那些风景。    但同时,上海又是这样一个有着精彩历史的城市,它的风景应该是有底蕴的,它的风景应该是有人的背景在里面的。比如说,现在隐蔽在上海大街小巷里的那些旧公馆,它们背后潜藏着多少故事。我们走进一座公馆,在浮动着尘埃的光线中,听着老地板吱吱呀呀的响动,你的耳旁是否听到了四大名旦的唱腔?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出了老上海当年的那种繁华?如果你的这些记忆被唤醒了,那就是赋予了你一种生活。    什么是遇见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让你感觉到你不是一个过客,而是可以在这里居住一段并沉浸其中的一个人    人的生活方式是在景观中被唤起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层次,邂逅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当我们提起上海人,很多人会觉得上海人是非常有地域气质的人。上海人是有自己方式的,那么,什么是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呢?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到上海参加活动,负责接待的同志非常周到,在饭店早早就点好了餐,但到了上海,我就是想吃菜泡饭,他们就请服务员加了一个菜泡饭。服务员写好单子走了,过了没有两分钟,餐厅领班,一个很职业化的小伙子特意过来跟我们讲,说对不起,要和你们讲一下,本来你们已经点了面条作为主食,你们人也不多,可现在又加了菜泡饭,会不会是点重复了,量有些大,怕你们吃不完。然后接待我的同志赶紧跟人家讲,这个菜泡饭一定要加的。他说好的,我们马上去加。    当时我很感慨,我觉得这就是上海人的方式。同样的热情,北京人跟上海人的做法一定不一样。北京人的热情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再点一个北京炸酱面,或是北京烤鸭的话,他不会想你是几个人吃,是不是太多,他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你点的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但上海人有上海人做事的方式,就是职业化。我很喜欢上海人的这种方式,就像我开玩笑说,在北京打车,你可能一上车师傅非常的热情,先跟你聊10分钟国际政治,然后再问,“去哪儿啊? ”上海的师傅则不同,你上车后,他先要告诉你到你要去的地方可能有三种走法,走高架桥会怎么样,走下面会怎么样,哪条路会比较绕但不堵,哪条路可能会塞车,然后问你选择哪一条。    北京人很热情,上海人也很热情,但是你体会到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会说到一个地方你会遇见一种生活方式。北京和上海都是大都市,但是在服务意识上它们所体现出的细节不一样。我在北京会觉得舒服,因为我多年生活在北京,北京人的方式我很适应。但是,我在上海同样会觉得舒服,因为它很国际化,也很人性化。什么是遇见一种生活方式呢?就是让你感觉到你在这里不是一个过客,而是可以在这里居住一段并沉浸于其中的一个人。    所以,在上海,如果我有一大帮朋友晚上想聚一聚热闹一下,我们可以一起去新天地,如果有一两位很要好的朋友想要私下聊天,我们可以去衡山路。上海可以让你选择的地方太多了,它是对象化的,它与人有默契。你总可以选到那么一处在此刻准确安顿你心情的地方。    上海可不可以给中国、给世界另一个承诺——在上海的生活方式中,让人们能够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如果说还有比生活方式让我更为期待、更为渴望的,就是在造访一地时遇见自己。    每个人终其一生,在匆匆的流光中要完成的寻觅究竟是什么?你是在寻找一份职业吗?你是在寻找一位爱人吗?你是在寻找一群朋友吗?还是你在寻找自己的一个终老之所,一处真正可以安顿的栖居地呢?所有这些寻找,都有一个深刻的理由,就是在所有遇见中遇见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喜欢某一杯茶,喜欢某一首歌,喜欢某一朵云和某一个午后的阳光,其实都是因为它准确地击中了你。在一个地方最好的感受是终于遇见了自己,而上海应该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遇见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临水而居。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水,可是在北方,我一直没有找到有我喜欢的秀水的地方。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朱家角?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黄浦江?是因为它们给了我一种流动,给了我一种滋润。    如果一个人没有失去生命的水分,他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欢心的理由。上海是这样一个有水滋养着的城市,这里的水是滋润的,是多元的,有江,有海,有天上降下来的水,还有那些如水的文化。    一个人一定不会在某种僵硬的文化中突然发现自己。只有当文化是柔软的、流动的时候,它才具备了和不同人相对应的那种可能性。上海这种如水的文化,会让人有一种深刻的唤醒,它会让你安静下来,倾听身体里血液哗啦啦流过的感动,它从来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训诫说教,它也从来不是那种醍醐灌顶式的道理,而是一种潜在于举手投足之中的,如水波,如岩峰,如偶尔的丝竹,不经意之间的经过掠过,你就会有感动。    世博期间将有几千万游客来到上海,他们仅仅是来看在上海所呈现的一个个世博展馆吗?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上海生活。他们能不在上海居住吗?他们能不在上海吃饭吗?他们能不接触上海的公共交通吗?    上海前所未有的机遇就在这里。有那么多外乡人、外国人将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或者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让人们能够在世博展馆中领略世界各国的精彩文化,上海可不可以给中国、给世界另一个承诺——在上海的生活方式中,让人们能够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一个人怎样能够在遇见自己的时候,对一个城市产生那种水乳交融的默契,我想这是人们对于上海世博会更高的期待    我们到过的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欢心烂漫,让你觉得在这个地方,激发了生命中的某种可能,它让你更坚定,更自信,有一种更从容的力量,使你能够坚定地走下去。    大约是在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丽江。那时候的丽江还没有被过度开发,还没有现在这么浓的商业气息,更没有今天的丽江带给我的惆怅。    当地的朋友把我领进了老城里的一家酒店,朋友跟服务员说他要307房间,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标准间,条件不是很好,大概连现在三星级酒店的水准都没有。朋友还特意帮我拉上窗帘,中间却留了些宽度没有全拉上,他说,我给你弄好的一切你都不要动。我当时觉得很神秘。    第二天早晨,我突然醒了,一睁眼,一瞬间我的眼睛被灼疼了,一个巨大的火把就在我的眼前,透过窗帘保留的缝隙,刚好看见晨光燃烧中的玉龙雪山。一座雪白雪白的山,被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燃成了一个巨大的火把,在你睁眼的一瞬间,蓦然烫伤了你所有的神经,然后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光着脚跳下床去,“哇”地在那个房间里兴奋地叫起来。那种感受,可能到七老八十的时候一想起来,还会有那种初恋般的心动。    人生会有很多际遇,一个地方也许会让你一生铭心刻骨。我之所以爱那个城市,是因为它离自然如此之近,玉龙雪山就在你的眼前,1600年的传统就在你的脚下,普洱茶氤氲的茶香泛起的时候,你能触摸到一幅完整的生活图景。    第二天晚上,一位纳西族小伙子带着我在丽江游游荡荡,我们要赶着去听纳西鼓乐,所以走得很快。结果在四方街窄窄的街道上,我们前面有三位胖胖的纳西族大妈,就在那里闲逛,她们三个人晃过来晃过去,这路就被堵死了。我们俩就在后面左一下,右一下,怎么也穿不过去。那位年轻人就走过去用纳西语跟老大妈说了句话,意思是要借过一下。胖胖的大妈在夕阳中站住了,回头笑笑说了一句话,年轻人就站住了。然后他跟我讲,你知道这位大妈说什么吗?她说,小伙子,人啊反正从生下来都是在往同一个地方去,快走也是去,慢走也是去,你干吗不慢慢地走呢?    这就是我爱那里的理由。你会觉得在那里,慢得有理,因为你活得是过程。在那里,玉龙雪山不老;在那里,河水悠然流动。后来,我就慢下来了,一小时,两小时,我坐在那里,看流光从流水中匆匆而过,不追问意义和价值。我们一定要用各式各样的意义和价值把生命填满吗?丽江,那时给了我一种奢华。这种原生态的文化,让我遇见了那样一个悠闲的自己。    一个人怎样能够在遇见自己的时候,对一个城市产生那种水乳交融的默契,我想这是大家对于上海世博会更高的期待。    怎样使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得以展现与表达呢?概括地说,就是在硬件上我们要呈现最国际的,在软件上我们要呈现最民族的,甚至是最地方的有人问我,什么是宣传上海的最佳城市形象?    我想,上海应该是一个具备诸多可能性的城市,它能够让你在最独特的生活方式中遇见自己。上海不是一个表面会给你很多惊喜的地方,也许在这方面它不如丽江,比不上拉萨,超不过乌鲁木齐。但是,上海会给你一种深层的感动与触发,给你一种隽永的回味。    到上海来,不是说去吃新疆的大盘鸡,或者是品尝辣辣的炒辣条子,而是品咂坐在老公馆里喝咖啡的生活,是在爵士乐中完成的一种缓慢的苏醒,它能让你透过历史的尘埃,看见一个陌生的自己正缓缓走来。    上海的光阴会给人一种深刻的发现和感动。在我看来,对自己的发现与唤醒,是这个城市最迷人的地方。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呢?怎样才能使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得以展现与表达呢?概括地说,就是在硬件上我们要呈现最国际的,在软件上我们要呈现最民族的,甚至是最地方的。    如何去完成这种呈现呢?我认为有的时候要有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就是我们的硬件和软件离得要远一点。    首先来说,硬件一定要非常国际化。因为工作原因,我住过上海的很多家酒店,这些酒店的服务设施都很人性化,它们不会为追求奢华而忽略一些细节。在上海的酒店房间里,会为客人准备各式各样的咖啡、茶包、饮料,不会说只给你一种选择。    上海是很注重细节的,当然不要为形式而形式,而要有服务的内容。比如说,有一次我来上海参加活动,会场很好,服务员都很漂亮,她们穿着统一的旗袍,脚上是白色的高跟鞋。但是那个会场铺的是老地板,也许在那个会场,如果让那些上海弄堂里的小姑娘穿着更保暖的中式小袄,脚上换上平底软布鞋,轻轻地走来,轻轻地走去,会比穿着华丽的白高跟鞋更适合,服务质量也会更好。    上海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我想我们应该以对世界尊重的方式去呈现。什么是真正的服务?以人家的方式给人最舒服的生活,这就是真正的服务    什么是国际化?真正国际化的标准是从人性与效果出发,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我在很多别的地方讲学的时候,他们对我都非常热情。但是,有些热情让我很害怕,比如说喝白酒,人家拿起酒来就说,于老师,别的什么都不说了,都在酒里。我想那你还不如说呢,都在酒里怎么办呢?那我喝不喝啊?真是害怕啊。    这一点,上海做得很好,在上海是不会被灌酒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相对自主的空间,你可以选择喝浅淡的清茶,你也可以选择喝一点老酒,或是红酒。这就是一种自由而宽松的文化。    在硬件上,我们要呈现国际化的标准,有一点就是不要强迫,你表现出来的应是一种尊重。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外教是一位美国人,他很年轻,非常活泼,我们都特别喜欢他。有一年岁末,我们要举办联欢会,就邀请他跟我们一起联欢。他说好啊,很高兴。结果真正到联欢会那天,他生气了,他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要强迫我演节目?我来与大家联欢是因为我愿意这样做,但你们怎么搞一个联欢会还强迫我演节目,还印上了节目单呢?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联欢会都要有节目单,都要事先要说好谁唱歌,谁演小品,这是我们的方式,但这不是人家的方式。上海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我想我们应该以对世界尊重的方式去呈现。什么是真正的服务?以人家的方式给人最舒服的生活,这就是真正的服务。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说有一对渔民夫妇,两个人相亲相爱,一辈子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架。太太非常贤惠,每天都从她先生打回来的鱼里挑一条最大的最完整的,斩去头尾,特别精心地烹饪中段,今天红烧,明天清蒸,装在大盘子里给丈夫吃,而自己就在厨房里简单地把剩下的鱼头鱼尾烧一烧,吃过就算了。    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天,老先生在黄昏暮色中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对太太说,这一辈子我也没对你提过什么要求,我现在要是不提就有点晚了,你看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做个红烧鱼头吃?他说,我从小就爱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打娶了你以后,就再也没吃着过鱼头了呢?    太太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她说我做姑娘的时候就认为鱼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所以一辈子都把最好吃的给你一个人吃了,我自己在厨房里吃了一辈子我最不想吃的鱼头。    这个故事大家听了都会笑,但是它很深刻,我们每个人想一想,是不是都给自己很在乎、很喜欢的人办错过事,或者买错过礼物。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爱,而是固执地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    所以,上海要以一种善解人意的方式去呈现它的爱,以一种尊重和了解的方式去给予它的爱。因为上海要面对的是世界,我们要接待的是世界各国、中国各地的朋友,我们应该给大家最大的尊重。    有一个成语,叫“宾至如归”。你别看就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标准却很难达到。宾,就是做客的人,归,就是回家的人。家是什么地方?家是进了门,脱掉高跟鞋,随时脚就能伸进拖鞋里的地方。比如说有的五星级酒店,奢华得不得了,然后进到房间以后,就是找不着拖鞋,让你穿着高跟鞋从门厅一直走到卧室,打开衣柜一看没有,床头柜里也没有,然后再走出来找,找了十几分钟后,给前台打电话说,对不起,你们这屋子里怎么没有拖鞋呢?客房经理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我们这个拖鞋是放在门口壁橱里的,这个壁橱是镶嵌在墙壁里的,这个地方您看一拉开,这个墙是能够打开的。这是逼着人要拿出“潜伏”那样的劲头啊。我现在就习惯于进了酒店后,先敲敲墙,看看哪是空心的,看看是不是里面藏着拖鞋呢。    所以,不是说一个酒店奢华,它就一定能让人有归家的感觉。最好的服务是让人觉得便捷,让人消耗的成本最低,而不仅仅是看着漂亮或是看着奢华。国际化的标准往往是最人性化的,人性化的标准往往是差异的和自由的。    要呈现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需要给来到这里的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得以介入,以城市的包容和接纳去实现他们的认同    那么,在世人面前上海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内涵呢?所谓的内涵就是要把上海的多元性呈现出来,让大家不是简单地感觉到来这里是观光的,而是在体会这里的生活方式。    现在一些国家的旅游方式跟我们的不一样,它给你的更多的是体验,而不是游览。前段时间,我去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忙过之后,当地朋友带我去了离法兰克福不到一小时车程的一个酒庄。深秋的时候,新酿的葡萄酒刚好上市。我在那里来来回回走的时候,发现一个细节很好玩,就是当地的姑娘们都穿着巴伐利亚似的那种大的连衣裙,头上裹着头巾,非常鲜艳,一个个笑容灿烂地站在萧瑟的秋风里卖酒。她们卖的是刚酿的酒,没有多精致的杯子,也没有什么酒馆,就是把酒装在普通的塑料杯里。刚酿的葡萄酒是什么颜色呢?是很浑浊的那种带一点乳白色,再带一点浅黄色。那酒特别甜,一大塑料杯一欧元。三步五步就是一个卖酒摊,我不知道这酒后劲很大,就一路上高兴地这儿喝一杯,那儿喝一杯。后来就醉醺醺地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我在那个小镇呆的时间很短,但是很陶醉,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生活方式不需要你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不需要你走进一家酒馆或者咖啡店,不需要你静静地坐下来,铺好餐布,然后在那里等待美酒。在那个小镇,你无非就是一边走着路,一边丢下一个个一欧元,然后抄起酒杯就走。喝着喝着喝完了,就直接把杯子丢进垃圾桶就行了。然后不远处又出现了个卖酒的,因为是彩色葡萄酿的酒,酒的颜色有些不一样,你就这样走着喝着,喝着走着。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体验。冬天去日本,如果到北海道那边很冷的地方,哪怕你在那里只能停留一天半天,当地的朋友也一定会邀请你去泡温泉,而且一定是去露天的、天上飘着雪花的、好多人一起泡的那种温泉。我们以前往往有一个误区,总是觉得高级的、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可现在我发现,成本最低往往是人们最接受、最喜爱的方式。    日本北海道那些露天的温泉,真是比中国很多地方的温泉都要简陋得多。有一次,我在里面裹着毛巾,哆哆嗦嗦地赤脚踩在冰雪上,后来跟我一起的人说,就听着我一个人本来在那儿大声地唱着歌,可到了温泉池的旁边,歌声戛然而止,咕咚一声,我就没声音了。再看我,正努力从池子里往外挣扎着。因为我本以为它那里的池子应该和我们国内的温泉池一样,都有台阶的,可人家那池子没有台阶,所以一步就折了进去。我说这个地方太生猛了,怎么没台阶呢?日本朋友说,我们日本的温泉池都没有台阶,也没有你那么下来的呀。池子里有一些大木桶,里面放着清酒,大家把桶推过来推过去,天上飘着雪花,大家唱着歌。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生活方式。尽管它简陋了些,但是它会让你喜欢,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精致最后都是趋同的,而简陋却有巨大的差异。    所以,有的时候要呈现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文化,需要给来到这里的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得以介入,以城市的包容和接纳去实现他们的认同。    文化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呈现,也就是说我们千万别因为中国的文化太深厚,就去给人家讲甲骨文。有时候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讲文化,往往使人心悦诚服,而且让人记忆深刻    我还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年轻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很好,因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于年轻人。怎么样能让大家理解呢?就是去呈现那些最民族的、最本土的、最简单的,同时又是他们最易于提取的生活方式。不要矫情,不要太绕。    我是研究传播学的,在传播学上有一个简单定理叫“KISS”原则,“KISS”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keep it simple,stupid,大家听起来这个标准很可笑吧,“保持它又简单又傻傻笨笨的样子”。简单和那种近乎笨笨的样子,是人最容易提取的,也就是说简单地直接地给予就可以了,不要绕,千万不要太复杂。    年轻人喜欢复杂吗?其实复杂是一种中年以后才可以消受的奢侈的方式。年轻人还来不及复杂,他们也没有复杂的资本,他的时间和金钱都容不得复杂,所以就给他们提供一种最朴素、最直接、最低廉的自助式的消费,那就是最好的,比如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青年旅馆。    与年轻人打交道,还要学会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一些最深刻的道理。在欧洲我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他们有时候会问我很抽象很深刻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你们中国儒家这些在我们看来都不是宗教,难道你们都没有宗教信仰?你们中国文化跟我们的文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们的信仰又在哪里呢?    这问题很大吧。我回答他,中国人的宗教在伦理,你们的宗教是敬神的,因为你们从小就体会着对神倾诉,而我们说“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是信任伦理大家庭的。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一杯水,如果不小心“啪”地打翻了杯子,你肯定本能地说,“Oh!My God!”(我的神啊!)我们说什么呢,我会说,“唉哟!我的妈呀!”中国人呼爹喊妈就跟你们喊神是一样的,这件事如果让一个西方人喊妈,就跟中国人喊神一样,是很别扭的,因为它不是从你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习惯。这就是文化。    有的时候,文化可以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去诠释。比如说建筑,西方的建筑多是单体式的指向天空的,中国的建筑则多是平的,需要很大的园林,很多的建筑。这种群体的、低矮的、向大地去膜拜的,就是中国的伦理建筑。而那种单体的、指向天空的、挣脱地心引力的,就是西方的形式。    再比如,芭蕾舞跟京剧有什么区别?芭蕾舞大托举,一个舞蹈演员可能伸展向不同的方向,你觉得他一直是要挣脱地心引力,去崇尚那种永恒的自由。但你看看京剧,拉身膀、跑圆场、兰花指,一切都是圆润的,向着大地的,它不是挣脱的。    这就是文化。文化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呈现,也就是说我们千万别因为中国的文化太深厚,就去给人家讲甲骨文。有时候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讲文化,往往使人心悦诚服,而且让人记忆深刻。这种方式也是让世界、让年轻的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我信任上海这座城市,这是一座让我怀有深情的城市,这是一座让我怀有憧憬与期待的城市。上海自身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化合反应,让它拥有一种智慧,拥有一种胸襟,去给世界一个承诺——让大家来了解中国。    上海世博会,要完成的不仅仅是留给游客们的一次美好的印象之旅,它要成就的更是人们的心灵之旅,它要让人们得以在灵魂长空中完成一次奢侈的游历,以一种从容的方式与自己相逢。    这不仅是一个外在形象的承诺,还是一次内在的激发,这种激发是上海呈现给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一道景观,同时,也将是全中国、全世界对上海的一次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