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有个蹩脚的会计师叫GDP(南方周末 2006-10-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9:31:51
有个蹩脚的会计师叫GDP
南方周末    2006-10-12 14:48:11
□郑也夫
有个脏段子,估计已经非常流行,我是从于光远老先生的文章中读到的:两个商人一同步行,看到一泡狗屎,甲说:你吃了它我给你10万美金,乙经受不住诱惑吃了狗屎,二人都甚后悔,甲懊丧10万美金转瞬换主,乙是嘴里恶心面上蒙羞;不一会儿又见一泡狗屎,乙说:你吃了它我也给你10万美金,甲立即吞食;甲刚拿回10万美金,一经济学家路旁窜出,一脸郑重地宣布:刚才二位创造了20万美金的GDP。不是玩笑,GDP里这种黑洞不在少数。
GDP还有另一方面的失缺。过去农村流行的互助建房,没动货币,没进市场,自然在GDP里基本反映不出来。这番道理,很多作者,包括鄙人,都说过。但将之充分展开的是托夫勒。我以为托翁新著《财富的革命》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部分论述。
托夫勒提出了产消合一的概念,您听仔细了,可不是产销合一。产消合一,不是生产与销售,而是生产与消费合一。托夫勒认为,由于网络的流行,技术信息的易得,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产消合一在悄悄地增长扩大,已经范围宽广了。
很多读者可能听说过美国人家庭装修(其实还有建房呢)中日益流行的“自己做”运动。现在美国每年家装中自己动手创造的价值总额高达1000亿美元,日本家装中自己动手创造的财富也达300亿美元,须知日本地皮紧张,住房狭小,这数额按比例不逊色美国啊。德国人自己打理的家庭园艺每年价值70亿美元,日本1/3的人有此爱好。3000万美国妇女有业余缝纫的爱好。除此,自做吉他、高尔夫球杆、帆船、木屋,等等,都日益风行。
大超市开始提供顾客自己扫描的收款机。
有人买了一个风车发电,自己使用,除了购买之外,创造的价值完全是隐形经济。
托夫勒说,美国产消合一者创造的电脑游戏高达200亿美元,超过了好莱坞。
据说,美国医疗保健中85%是普通人提供的。由于医院的弊病,比如美国每年医院感染死去9万人,以及医生不思进取,乃至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了解网络的、锲而不舍的患者对最新医学成果的了解可能比医生还多。于是自助医疗,或者向医生提问题、交换看法,而不是过去完全依赖医生的方法,将开始流行。
更大宗的还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这简直无法以货币计量。
托夫勒引用林根的话(1996):“对经济来说,家庭和市场一样重要,没有它物质生活的水平还不及原来的一半。”家庭的行为都是产消合一。
长期以来,货币经济被经济学家高度重视,而产消合一的经济被严重忽视。两种经济之间有复杂的互动。托夫勒说,不用钱所做的事情将会对用钱所做的事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没有产消合一的经济,货币经济连10分钟都不能存活。
讲过产消合一之后,托夫勒开始攻击经济学中的一个更流行的命题——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即讲述隐性经济中的第二部分:志愿者运动。1.1亿美国人每周花几小时做志愿者工作。2000年美国志愿者工作时间共155亿小时,包括餐饮服务,护理病人,募集资金,为别人去外地办事,为教堂作义工,在非政府组织帮忙,总价值2390亿美元。2001年日本的地方志愿消防协会95万人。类似的组织各国都有。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135万志愿者到现场救援。韩国有650万人作志愿者工作。
托夫勒说:只有将这些都计算在内,才能将失真的账本修正过来。
现代生活中发生了两大变化,其一是生活越来越依赖非物质的产品而非物质产品,其二是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知识容易获得。过去我们要保护的知识产权毕竟有限,现在可以算作知识产权的东西在生活中的比重太大了。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它们。也就是说,过去保护它们的屏障将被打破。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歌曲,我们还能保护住作曲家的版权吗?甚至作曲家都改变了价值观。托夫勒引用一位流行歌曲作家巴洛的话:“本来挺聪明的人却说偷我的一匹马和一首歌曲没有区别。歌曲本身要的就是自由。”
以上三者将造成一场托夫勒所说的革命。它将改变劳资关系,改变劳动市场,改变社会角色结构,改变立法,改变我们对财富的看法。热爱理论、喜欢前瞻的人们不可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无形化的程度能发展到什么地步?能保持在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之内吗?是否资本主义将罩不住它,就是说,是否非物质化、非货币化、无形化,将引领我们走出盛极一时的资本主义时代?是思考这一沉重的问题的时候了。
托夫勒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西方未来学家和畅销书作者。他1928年出生。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已经预示了一位未来学家的问世。其巅峰之作《第三次浪潮》(1983)色(文字)艺(思想)双全,风华绝代。1991年出版的《权力的转移》显示出其宏观能力的拓展,老而弥坚。今年他78岁了,竟又推出了《财富的革命》。这位老者肌肉的张力已不复当初,思维和行文的拖沓处处可见,但是书中仍有筋腱和骨头,真难能可贵。
(P1183612)

20年前,托夫勒(上图)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