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勤:教材对考纲的“反弹琵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30 01:33:28
教材对考纲的“反弹琵琶” [原创 2009-11-27 16:26:23]    字号:大 中 小

——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

世先有课标而后有教材,先有教材而后有考纲。

2010年江苏省高考纲要拿到手,我简单翻了一下,除了个别字词的调整外,值得注意的一个地方时把“主要自然灾害”换成了“旱涝、台风、寒潮、地震”,考试要求更加明确,复习针对性更强——这是老师们最喜欢的一种表述方式,但与新课程的理念似乎相去甚远——难道学生就只需要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当然这是笑谈,希望谁都不要介意。

仔细看了下正复习的必修三,考纲中“区域环境与发展”应该主要对应课本“荒漠化的防治”和“热带雨林的开发”两节内容。仔细研读了热带雨林在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试图寻求教材与考纲之间的对应关系,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教材对考纲的“反弹琵琶”。

考纲要求的内容是(为便于理解,我将其进行了短句,并标上了序号。引号中为考纲原话。):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区域发展“造成的危害”;

3.针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综合治理的对此措施”。

我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节的主要内容和考点凭经验作了如下整理:

1.森林的环境效益(注意不同地区的森林发挥的不同的作用);

2.主要成片森林的分布位置、原因;

3.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4.雨林生态具有脆弱性的原因;

5.亚马孙雨林破坏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6.雨林保护的一些措施。

针对考纲,我在复习时设计了几个问题:

1.亚马孙雨林地区发展和资源开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这些问题会造成哪些后果?

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为什么把保护雨林放在首位?

其中第二个问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但学生似乎找不到回答思路,在森林破坏的一般思路上回答,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其实教材中是隐含这个问题的问答思路的:雨林很重要,体现在它的全球环境效应上,那么雨林破坏了,其全球效应也就会受到影响,只需要将其全球环境效应反说便可以了。

第四个问题也提一下:为什么首先是保护?我觉得一是雨林的全球愿景效应,二是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虽然教育专家一致和一直强调教材只是承载知识的一个载体或者案例,教师可以课标为本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但我始终觉得,教师首先应该研究课标和教材,毕竟,教材是国内知名专家智慧和思维的结晶。以教师个人之力,针对课标而自编教材,在地理这个学科中是有很高难度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你连教材上的经典案例都不能利用好,其他案例你还能有效利用多少?

任何一门科学都存在自身严谨的知识体系,虽然新课程并不强调体系的严谨性,但作为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其学科体系是无法回避也是不应该回避的。应为从培养地理思维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意识——这应该是地理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考纲的初步阅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知识点作为一个体系的存在。当然这是后话了。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在这里,学生能够看出教材编写的“反弹琵琶”,那么他也初步形成了关于雨林地区发展的问题影响和措施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