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战争中日海军装备看北洋海军兵员素质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30 02:23:56

众所周知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一页挥之不去的耻辱,那么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政治制度,还是否于海军装备有关,还是与兵员素质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日本海军军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海军: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走向治本主义道路,使日本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紧急的发展必然带动军事的发展,1869年后日本开始建立自己的海军,全称(至1947)“大日本帝国海军”,并将英国海军作为自己的榜样,1872年日本正式设立海军省,即日本海军总指挥部。一开始日本海军的战舰全部是由英国制造并购进的,其海军训练章程也比较散乱,因此一开始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但1973年当一只英国舰队到访日本后,使日本人对海军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次日本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实力,日本不但雇佣了大量英国人对其军进行培训,而且还大力发展造船业,积极引进战舰,“师从西方”发展起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海军部队。至1894年甲午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实力已非同小可,此时日本海军的军费以占平均年度军费开支的30%,并且从国内各界捐款中也获得了近130万元(其中包括天皇特批的30万元),此时的日本海军已拥有主力战舰29艘(他们分别为松岛 严岛 桥立 扶桑 高千穂 速浪 千代田 高雄 筑子 金刚 比睿 筑波 八重山凤翔 天龙 葛城 大和 武藏 海门 巡天城 盘城 大岛 摩耶 爱石 鸟岛 赤诚 西京丸)其中钢制13艘,铁质和铁骨制10艘,木质6艘。其中有12艘为外购,可谓是实力具增,战斗力不可小视。

我们再来看看北洋海军:北洋海军于1888年12月17日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成立,也是晚清时期三支海军(北洋 南洋 福建)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1875年清政府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海军大臣,速建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提400万两作为海军军费。此后1875年和1880年由李鸿章出面,分别从英国和德国订购了8艘战舰(扬威 超勇 定远 镇远 致远 靖远 经远 来远)其实力剧增一度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至1894年开战前夕北洋海军已拥有大小战舰16艘,(定远 镇远 来远 经远 致远 靖远 济远 平远 超勇 扬威 镇东 镇西 镇南 镇北 镇中 镇边)鱼雷艇18艘,后勤补给舰27艘。双方实力可谓不分上下,但由于1888年以后海军经费突然减少(清政府修建颐和园)而此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所以致使北洋舰队开始落后,但仍抱有很强的战斗力。

(北洋水师军舰)



但是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令人惊叹的,日本海军完胜北洋海军。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上层的指挥不利外,还有一个就是军兵素质的问题。

1884年之前中国北洋海军虽然还是“亚洲第一”但这只是指军舰,而其兵员还存在真许多问题。虽然当时中国人口众多,但大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大刀,长矛时期都新兴事物的不理智,导致了兵员的素质低下,再加上当时“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战斗力下降和中国长期受鸦片影响,官兵普遍吸食鸦片 等。致使当时中国兵和日本兵的战斗力和素质相差甚远。

还有一方面就是受训问题,就战后统计得到的结论,当时北洋海军在受训方面不但不比日本人差,而且甚至超过日本人一头,但其实这只是停留在前期。首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对海战缺乏足够了解和经验,训练更是一窍不通,为此北洋海军特聘请英国海军名教琅威理为海军教官,琅威理曾是英国海军中校,对海战极为熟悉,而且他对这份工作十分上心,致使北洋海军的官兵素质和战斗力有所提生。然而琅威理的严格治军态度最终害了他,由于上任初期,北洋海军士官生门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他的管理,但当这批人逐渐上升为高级军官后他们就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了,矛盾越发冲突,致使琅威理最终离开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而日本人则一心虚心向学致使其兵员战斗力不断提升,终于成为海军强国。这也使两国海军兵员素质距离骤然拉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北洋水师部分官兵)


综合起来还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兵员素质低下是导致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而归根到底还是虚心向学,真有这才是解决的根本办法。然而清政府却未认证履行,最终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