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2:30:11
退步原来是向前/ 常静法师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与人发生不快和争执。在这种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怒气冲天,与人毫不相让,以至于与别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自己弄得很不开心。其实,在我们遇到各种不如意之事的时候,稍微退让一点,不仅能够给别人台阶下,还能使自己免遭更多的不快,同时还能显示自己的宽容与涵养。
唐代布袋和尚曾作有一首《手把青秧》诗,诗歌道出了“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诗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十分形象生动的喻道诗。诗歌的首二句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唐代以后,农禅盛行,僧人耕田插秧也是禅修的一种方法。农夫插秧时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当插秧的时候,他们都会低着头,一步步往后退,这种退步其实是在前进。插秧时人总是低着头,就会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天空那么清澈明净,插秧者由此悟道了:我的这一颗不染杂念一心求道的心,不就跟青天一般澄明宁静么?原来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也就能够佛性显现,回归本来面目。人若时常能够反观自心,才可得到大自在,这种退步才是向前了。如果不退步,不反观自心,就不可能见道。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哲理:在我们为人处世时,如果遇到与人发生不快之事的时候,退让一步原来也是在向前。这时候,你退让一步,表面来看,你似乎是低头妥协了,其实这正显示了你胸怀的宽广和为人的大度。因为你不与人斤斤计较,所以你就减少了与人的纷争,你心中也就没有怨恨和不快。同时,因为你的退让,还会使别人感觉到自己行为的过错,从而不断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说不定他们还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向你道歉呢?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对于退步即是进步的观点,宋代著名诗僧慈受怀深禅师(1077—1132)曾写有一首《退步诗》来阐释这种思想。诗云:
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门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万事无如退步人,淡中滋味最天真。炉边向火慵开口,睡里抓头忘却身。
万事无如退步休,百年浮幻水中沤。赵州不为争糊饼,要得时人劣处求。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多留月,黄菊深裁盛得秋。
万事无如退步休,花言巧语诳时流。世间种种皆儿戏,何必区区弄笔头。
万事无如退步行,世间名利两重坑。前头光景无多子,莫与扶尸鬼子争。
万事无如退步居,青山僻处结茅庐。听他人笑生涯拙,自喜闲身得自如。
万事无如退步看,个中生死不相干。兜兜怛怛从他做,兀兀痴痴我自安。
万事无如退步僧,发长懒剃貌棱层。出言吐气多山野,逆耳之谈谁肯听。
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
万事无如退步眠,松床纸帐暖如毡。梦中说话无花草,况是山僧不会禅。
慈受禅师的这首《退步诗》以退步两字为题,详细阐述了为人处世当以退为进,这样既能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也可使自己全身远害,尽享生活的乐趣。诗歌所表达的退步范围要远远超过与人产生纠纷或不快等方面。这首诗歌所包含的退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退步宽容,净心除嗔。
慈受禅师在《退步诗》开篇即说:“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慈受禅师认为,一个人做人处世应该学会凡事退一步想,很多时候,当你对别人退让一步时,不仅可以显现出自身的修养与美德,同时也可免去许多因争强好胜所带来的烦恼。禅师要求我们在平时要学会多反观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熄灭心头的怒火,祛除长期以来积淀于心的嗔心。减少对外在环境的指责与抱怨,并尽自己的能力改造现实环境,使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我们的改造而更加和谐美好。如果我们遇事时能够做到退步宽容,你就会发现你变得心境十分平和洒脱。久而久之,他不仅会变得对人宽宏大量,而且他的内心也为之清净无染,平和无嗔。这便是他学会退让的功效。
二、淡泊名利,以苦为乐。
慈受禅师认为,名闻利养是妨碍一个人修行的最大障碍,对世间的名闻利养的贪求,不仅会使人心力交瘁,有时还会导致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走上了断头台,以至于大愿难成,身死命终,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骂名。
慈受禅师将名利比喻成葬送人命的两个深坑,面对这样的深坑,如果人能够及时悬崖勒马,退后一步,他的人生将会因此风光无限;如果见利忘命,继续前行,他就会掉进黑暗的深坑中而永无出头之日。有鉴于名利的祸患,慈受禅师在诗中说:“万事无如退步行,世间名利两重坑。前头光景无多时,莫与浮尸鬼子争。”正因为名利有许多祸患,慈受禅师告诫我们要看淡名闻利养,过一种清净淡泊、本真自然的生活。
慈受禅师告诉我们,人生不过百年,纵使你百般去贪求各种名利,最终不过两手空空地离开人世。与其生前挖空心思去追名逐利,倒不如看破世事,做一个闲云野鹤般自由之人。若能与青山相伴、白云为友,每天在远离尘嚣的隐居之所自由往来,这样既没有尘世的烦恼与悲哀,也没有世间难以割舍的牵挂。自己每天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以清修苦行,也可以赏月观菊,生活虽然清淡,却能自得个中真意。正如《菜根谭》云:“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样本真自然的生活,才能真正显露出人最淳朴的天性。
三、远离是非,闲身自如。
人世间人我是非处处存在,在与人相处时稍不谨慎,就有可能被卷入是非之中。而最喜欢传播是非之语的人是那些喜欢花言巧语到处招摇撞骗的人,这些人在与人说话时,往往说不上三句话就开始谈论别人的是非。慈受禅师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万事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无论你如何珍惜,如何费尽心机,最终都不过是一场空梦,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不必要为人我是非斤斤计较,口诛笔伐。最好的对待人我是非的办法是远离它、不去理会它。你若能够是非面前及时回头,你就能远离是非的困扰。一个人如果能够
当你远离了人我是非的困扰,你的心境也为之淡泊清雅,这时即使他身处市朝,也如远在山林。一个人假使再能够远离世间繁华,隐身山林之中,享受山林生活的情趣,通过冷眼看人生,他才会真正感觉到世间芸芸众生,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和人我是非而弄得寝食不安,实在是得不偿失。而自己居住山野之中,由于远离是非的困扰,看透了人生的真谛,自己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以慵懒而不剃除须发,也可以不听逆耳之言;既能够安心办道,也能够闲身自如。
四、韬光养晦,安乐度世。
慈受禅师认为一个人不管才华多高,能力多强,也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此时要学会及时退步,需知道棒打出头鸟的道理。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人因恃才傲物而不被当权者所容,最后他们为自己的锋芒过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国时期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诗中,慈受禅师以漆树和膏油为例来说明人若过分显露自己,往往会遭遇祸患,与其这样,倒不如学会韬光养晦,保全自己。
慈受禅师的《退步诗》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歌通过通俗明快的诗文,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退后一小步便是前进了一大步。
曾有一则著名的佛教故事,说明了佛教“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故事说,一天晚上在寂静的九虎禅寺内,有两位小和尚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他们画的是一幅《龙争虎斗图》,为了这幅画,他们已经足足忙碌了好几个时辰,但是,总觉得还不够完美。
他们画中的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虽然两位小和尚已经对这幅画进行多次修改,但是,他们还是觉得画中的龙和虎缺少动态之美。他们枯心竭虑地思忖着,额头上都聚满了许多豆大的汗珠,但仍是不得其解。
这时师傅从外面归来,两位小和尚便赶忙向他问个究竟。师傅看了看他们的画后笑着说:“你们所画的龙和虎,外形上都很真实,但是,你们没有弄清楚它们的特性:龙在发起进攻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若向上扑跃时,头也必须压得很低才行。龙的颈向后缩的幅度越大,虎的头越是贴近地面,它们就会冲得越迅猛,跳得越高远。”
两位小和尚听了师傅一席点拨,心悦诚服地说:“怪不得我们所画的龙和虎都动态不足,原来,我们一味地强调它们的进攻,把龙头画得太靠前了,虎头也画得太高了啊!”
师傅这时借机开示他们道:“这与参禅悟道、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样的,懂得适时退一步,才能冲得更远;懂得谦卑之后,才能跃得更高啊!”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了进一步而争得面红耳赤;撞得头破血流;闹得鱼死网破。这样做不光于事无补,反倒适得其反,僵化了局面,使我们无法再次抬起前进的双脚。这时候,我们如果学会退后一步,你的人生也将为之改变。
在佛寺举行说法、传戒等法会活动中,主法法师会手持一种叫“如意”的法器,以示威仪,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这种法器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如意作为一种法器,其头部是向回弯曲的,它是一种象征意义。其意在告诉人们凡事要知道回首退让,只有回首了,才能如意,若不知道回首,便永远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如意也被人们称为回首如意。回首如意,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一味地急流勇进,而应当学会适时退让一步。
人应当过一种善于退步的生活,这种“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生活,不仅使你少欲知足,还能够使你过得平安幸福,从而活出生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