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9 23:22:48
阿尔金活动断裂带
阿尔金断裂带(Altun Tagh fault zone)地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交界的阿尔金山脉地区,是中国西部一条著名的北东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带。它西起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拉竹龙,向北东东方向斜切昆仑山及祁连山,东端隐没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全长达1600千米以上。它由多条长达数百千米的断裂组合而成,总体呈NE70°方向直线状延伸,断层面倾角70°以上。卫星影像图上主干断裂具有舒缓波状的线性特征,地面上以狭窄断层谷、断层崖断续分布为特点。对该断裂带的走滑规模,不同学者的结论相差很大,少则250千米左右,多则达1200千米,一般认为其位移量约400千米左右。中生代以前阿尔金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而现今阿尔金断裂带的形成和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推挤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界断裂带之一。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belt)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三列弧形左旋走滑断裂系的第二列,全长1000余千米,西起新疆与青海交界的鲸鱼湖以西,向东经库赛湖、西大滩、东大滩、秀沟、阿拉克湖、托索湖及玛沁等地,至甘肃省玛曲以东。由7条一级分段组成,各段长度由50~270千米不等。一级分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二级和三级分段,其间被拉分构造或推隆构造分隔。据最近十几年来中外学者的多次考察,断裂带各段全新世平均左旋走滑速率约在7~15毫米/年之间,中部各段走滑速率较高,向两端逐渐衰减。由于所处地区偏僻,沿断裂带的历史地震记载比较缺乏,仅有1937年花石峡7?5级大地震等少数几次破坏性地震记录。但是,遭受过多次古地震事件遗留的地表破裂变形带,沿本断裂带各段普遍存在,保存比较完好。仅在西大滩、东大滩、花石峡和玛沁段,已考察认证了近5000年来至少12次7级以上古地震事件,其中个别强震的震级估计可达8级。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Xianshuihe active fault belt)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四川西部地区,是一条北西走向的弧形左旋走滑。在几何结构上,它可以划分为三大段:北西段由炉霍断裂、道孚断裂和乾宁断裂连接而成,各断裂之间在走向上有10°~15°的偏折,形成向北东突出的弧形;南东段进一步向南偏转,由康定断裂和磨西断裂连接而成。北西段和南东段之间有约20°的偏转角,是一个新破裂的连接区,由大致平行的折多塘断裂和色拉哈断裂等组成,可称为中段。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北西段的西端与北西西走向的甘孜 玉树活动走滑断裂带相连,其间有一个拉分区;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南东段的南端与南北走向的安宁河活动断裂带相接。近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经对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进行多次考察研究,对它的几何学、晚第四纪运动学和动力学,断裂分段性,以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等取得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求得断裂带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的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分别为12~14毫米/年、2~5毫米/年和8毫米/年。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地震记载比较短,自公元1747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0余次。其中较著名的有1786年四川西部康定7级地震、1816年炉霍7级和1973年炉霍7?6级大地震等。沿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各段都保存有清晰而完好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变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