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一生:留学德国十年收获"苦涩"爱情(图) - 加拿大新闻商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01 03:56:24

季羡林的一生:留学德国十年收获"苦涩"爱情(图)

发布: 2009-7-12 21:47 |  作者: cindy |   来源: 新京报 | 

(加拿大新闻商业网www.newnews.ca 09年7月12日讯)

季羡林先生白描和他发表的主要作品。新京报漫画/赵斌

 【年谱】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1917年初,到济南读私塾。

  ●1929年,与彭德华结婚。

  ●1930年,同时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有了儿子延宗。

  ●1934年夏,到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9月16日,到达了柏林。10月31日,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学。

  ●1941年,以论文加口试四个“优”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46年5月,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2年7月,与北大的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力等28名教授,被评为一级教授。

  ●195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3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7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1月,重任东语系主任。

  ●1981年,开始写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于1998年完成。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杂忆》,对历史进行反思。

  ●2007年出版《病榻杂记》,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的称号。

  对于死亡,季羡林早有思考。三年前,他在《九十五岁初度》中略带戏谑地写道,自己的高龄本就是“无意中得来的东西”;面对死亡,他会“一不饮恨,二不吞声”。“只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昨天清晨,他践行了他说过的话。

  这位接近百岁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最冷门的梵语等语言,其中两门语言早已是消亡的“绝学”。然而,却凭此赢得无数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晚年,他请辞这些称号。要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

  少小读书

  寄养在叔父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作为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他成了给季家延续香火、光大门楣的指望。因为如此,当季羡林还不满6岁,在济南谋得职务、有稳定收入的叔叔与他父亲反复商量,决定把季羡林送到济南去读书。1917年初父亲带他到了济南。

  到济南后叔叔把他送进私塾。在这里,他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一年以后,叔叔把他送入了新式小学———济南第一师范附小。

  因为五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