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艾滋姐姐”结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9 21:38:35
带着“艾滋姐姐”结婚
湖南首例接受大型手术的艾滋病人背后的故事
本报实习记者 颜璐/文;记者 伏志勇/图

苏晓蕙正在慢慢恢复
2007年3月7日晚10时,经过连续6个小时的努力,全国首例艾滋病人动脉瘤手术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进行,这也是湖南首例为艾滋病人开展的大型手术。
3月13日,在湘雅二医院的一间病房内,记者见到了这位“幸运者”苏晓蕙(化名)。刚动完手术的她脸色苍白,显得很虚弱。正在照顾她的弟弟苏晓瑞(化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苏晓瑞说,姐姐是不幸又幸运的人,因为家庭和社会都在关爱她。这是他第一次向媒体打开心扉,讲述“艾滋姐姐”的故事。
“我只希望她活着”
第一眼看上去,苏晓瑞刚直的脸略显严肃。虽然不到30岁,却有着与年纪不相符合的老练,难怪苏晓蕙常说,“他看起来像我哥哥。”
提起姐姐,苏晓瑞不住地叹气:“我别无所求,只希望她多活几年。要是她听我的话不吸毒就好了。”
苏晓瑞说,尽管姐姐想戒毒,但是毒瘾却像恶魔一样缠着她,加上有艾滋病,抵抗力差,她经常发病。“有时候她毒瘾犯了,我舍不得绑住她,就只能拼命抱着她。最害怕的是她昏迷,每次都焦急地背着她往医院跑。”有时医院不收,苏晓瑞就背着姐姐一家一家地去找,直到有医院接收她。
“这是最严重的一回。”苏晓瑞说,3月5日,他正在长沙办事,突然接到从湘潭打来的电话,说他姐姐又犯病了,很严重,在湘潭市五医院。“我当时连放在朋友家的行李都来不及拿,就坐车冲回湘潭。”
赶到医院时,苏晓瑞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姐姐,“她脸色苍白,痛苦地喊着。”医生告诉苏晓瑞,因为长期动脉注射,苏晓蕙的大腿根部出现了一个动脉瘤,而且瘤子破了,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劝苏晓瑞放弃,“他们说她极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要不就死在转院的路上。”苏晓瑞说,他还是要试试,于是把姐姐转到了湘潭中心医院,后来又转到长沙,进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记者:你一点都没想过放弃?
苏晓瑞:从来没有。
记者:即使面对高昂的医药费,到处借钱的生活也愿意?
苏晓瑞:我只希望她活着。
带着“艾滋姐姐”结婚
2005年,苏晓瑞知道姐姐得了艾滋病后,就一直为苏晓蕙担忧着,担忧她病发,担忧她再吸毒,担忧她的生活。为了更好地照顾她,他结婚时也带着姐姐。后来,为了给姐姐治病,他把自己的房子也卖了,搬去岳父岳母家住,苏晓蕙也跟着住到了他妻子的娘家。
记者:你把有艾滋病的姐姐接回家,妻子不反对吗?
苏晓瑞:她很支持我。当初结婚的时候,她就知道我的这个情况了。
记者:你出去做事了,谁来照顾你姐姐呢?
苏晓瑞:我妻子,还有我岳父岳母。他们都不嫌弃我姐姐,都很关心她。我在家时会帮姐姐洗衣服、换药,不在的时候这些就是我的岳母和妻子做。一家人都围着她,尽量不会让她受到任何伤害。
但是,苏晓蕙有时候却很让苏晓瑞失望。
记者:她在家吸过毒没有?
苏晓瑞:吸过。
记者:被你撞到过没有?
苏晓瑞:没有,但我回来看见她的样子就知道她吸了。
记者:你把她送过戒毒所没有?
苏晓瑞:送了好几次。但体瘾戒了,心瘾难除啊。
苏晓瑞告诉记者,后来湘潭举办了关怀艾滋病的行动,社区十分关心苏晓蕙的生活,为她联系低价的美砂酮,“用了美砂酮后,姐姐基本脱离了毒品的心瘾。”
五年没理吸毒的姐姐
讲起姐姐的病,苏晓瑞低头猛抽了几口烟。“那是2005年的一天,社区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我家,告诉我们我姐得(艾滋)病的消息。我妈听了之后号啕大哭。”
记者: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苏晓瑞:我很自责。
记者:为什么?
苏晓瑞:父亲死后我没有挑起家里的大梁。
记者:那时你多大?
苏晓瑞:19岁。
苏晓瑞再次低下头,握紧了拳头,显得很痛苦。“以前,我和姐5年都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我痛恨她吸毒,不想理她。但听说她得病后,我就很难过、很自责,觉得当初要是多关心她一点,或许她就不会到这一步。”
苏晓瑞还和记者讲起了他们家以前的幸福生活。他说,由于父亲的疼爱,苏晓蕙从小就很娇惯。那时,苏家开了一家米店,收入颇丰。苏晓蕙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湘潭电机厂,白天上班,晚 上读夜校,一家人其乐融融。1997年,父亲得喉癌去世,这对一家人的打击很大,特别是苏晓蕙,于是她开始出去玩乐找寄托,不久又吸毒了。
“要是当时我多关心她,或许就不会。” 苏晓瑞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或许这是他心灵深处永远的痛。
大家的支持帮她过了这个坎
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舒畅告诉记者,苏晓蕙被送到医院时,因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失血600多毫升,如果不手术,她随时可能死亡,如果从她体内喷出的血液感染了别人,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如果被带有患者血液的刀片割伤,或是被针头扎到,医护人员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为了病人的安危,舒畅果断决定,将血管外科换药室改成隔离病房,立即着手进行手术。7日下午4时,手术正式开始。6个小时后,手术宣告成功。
在医院照顾苏晓蕙的罗美娜40来岁,和苏家是10多年的老街坊了,是苏晓瑞特地请她来的。为此,罗美娜还特地辞掉了另外一份每月1200元的工作。
一会喂她喝水,一会陪她聊天,帮她翻动身子,逗她笑,罗美娜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苏晓蕙。“这个孩子本来挺好的,要是不吸毒就好了。”她一边喂苏晓蕙吃饭,一边和记者聊着,“她现在也挺可怜的,我能帮就帮一点。”
苏晓蕙的朋友刘伟(化名)也常来看她。“他是唯一敢抱着我的朋友。”谈起刘伟,她的脸上流露出少有的幸福。苏晓蕙认识刘伟是在2005年夏天,那时她已确诊有艾滋病了。那天他向她表白,她心动了,可是面对爱情她只能逃,“这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没有病啊。”
记者采访时,不时有护士进来换药,护士长还经常进病房看她有没有吸烟。“医生和护士们对我姐都很关心、很照顾。同病房的病友们一点也没有歧视她。”苏晓瑞说,“正是因为有大家的支持,我姐姐才能跨过这个坎。我们非常感谢医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记者手记
让全社会都关注艾滋病人
最开始见到苏晓蕙的时候,那哀怜的眼睛里经常含着泪水,看着她孤单地躺在床上,记者也不免有些心痛。后来,慢慢地,记者开始见到了她的笑容,她笑起来的时候天真得有些可爱。
或许,相对健康的人来说,她是悲哀的,因为病痛的身体要给她带来许多非人的折磨。但她又是幸运的:母亲远走异乡打工赚钱、弟弟不惜倾家荡产供她治病,邻居、朋友不遗余力地照顾她、关心她,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给她动手术,病友们也给了她最大的鼓励和关心。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力量,苏晓蕙才能勇敢地面对病魔,坚强地活下来。
如果你想关注苏晓蕙的生活,或是希望说出你的故事、你的无奈,我们将守护在你的身边,给你加倍的关注。